学习方式中的时代记忆

学习方式中的时代记忆


    时代进步、科技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和学习环境无一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每个阶段的变化承载的不仅是每个人独特的回忆,更是时代的印记。 
    回忆那些曾经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诉苦,只是想告诉大家: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面对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自豪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奇迹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1960年代——半耕伴读的艰辛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很多乡村,是只有二十三户人家办起的耕读小学,村里儿童都能入学。耕读小学是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解决农村孩子就地入学问题而在广大农村兴办的学校。耕读学校都是采用半耕半读的方式,即半天务农半天读书。农忙季节,耕读小学的学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点着煤油灯上课学习。耕读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学习农技知识。
    今年80岁的陈爷爷分享自己的入学故事:我们村里的那所小学校,就建在村东头的山坡上。学校教室共分前后两排,教室房屋是用石头垒的石墙,房顶是用山上的枯草和麦秆搭起来的,教室虽然破,但用石头垒的墙却很坚固。课桌都是从山上运回来的薄石板,用两块长方形的石块支起来的,时间长了就磨得滑溜溜的了。我直到初中一年级才用上了木头课桌。说是课桌,其实就是用一块长方木板,下面歪歪扭扭地安上了四条腿而已。教室的黑板是用水泥抹在墙上的,干了刷上墨,用久了滑溜溜的,粉笔写在上面发出吱吱嘎嘎刺耳的声音。教室年久失修,每到雨季下大雨的时候就从房顶的破洞里哗哗地向下淌水,学校只好提前放学,学生们就趟着水回家。所以,一到夏季我们就盼着下大雨。冬天凛冽的北风夹着白毛雪,呼呼怪叫着从教室前面门窗破洞吹进来打个旋儿,又从后面的破洞钻出去,不多时,地上、石桌上就落下厚厚一层白雪,本来就穿得不多的学生,脸上和手上都冻出了许多的冻疮,一直要等到来年天暖和了才能好。老师也是被冻得哆哆嗦嗦地在黑板上写着字,手也就不听使唤了,一节课光把粉笔按断在黑板上就有好多次,有时一边用手擦着清鼻涕,一边哈着白气讲课。老师在上面跺脚,学生在下面搓手。我们周而复始地过着这样的日子,直到毕业。我上小学的时候是60年代末,学制要缩短,我们的学制也被缩短成小学五年、初中两年。一般是上午连着早自习上3节课,下午就要去“学农学工”。上午上完课,下午带上农具,排着歪队,由老师领着,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歌曲,去割草、积肥、拾麦穗,帮生产队干农活。 
    除了陈爷爷描述的耕读小学以外,当时的大学生是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追求温饱。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招得比较少,能考上大学的,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生活用的被褥、脸盆等,还有学习用的讲义、笔记本之类的都是由学校发,学生一般就需要自备一支学习用的钢笔,每月还会得到津贴。直到今天,有些年纪大的老人经常因为晚辈们不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而感到惋惜,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艰苦的学习时代印象实在太深了。生活不易,学习不易,且行且珍惜。




    1980年代——理想在大学生心中闪闪发光


    80年代高考刚恢复不久,这是一个人们心志单纯且怀揣梦想的时代。很多人从学校、车间、农田、军营涌进高考考场,其中甚至还有父子、母女、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的情景。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像冯小刚导演的《芳华》里一样,背着铺盖卷,拎着彩色网兜,里面装着“红双喜”脸盆和磕出黑底的搪瓷缸,个别人还有一点像白糖这样上好的“营养品”入学。新生常规用品大多是雪花膏、暖壶、被褥和鸡蛋,手表则是极少数同学才戴得起的奢侈品。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元至16元,是学校根据“家庭情况”分级发放的。
    由于那时电子通讯不发达,人们交往只能靠书信往来,钢笔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品。对那个年代记忆犹新的杨老师说:“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孩子多、收入少,初中学生家远的就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像陪读啥的根本不存在,能在赶集的时候,爸妈顺便带点儿肉回家就是人间美味了。学生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餐具。记忆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除了学习用具,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有随身听或者吉他。我们那时候上大学的行李也很简单,就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学校所在城市的火车站后,学校有班车,各系门口有迎接新生的同学,直接给领到宿舍去。白天站在大学校门口,迎面走来的学生们穿着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时髦的人会在手腕上戴一块表。而新生们的行李中都会装着一些粮票和几十元钱,还有当时的热门“电器”——收音机。我那会儿迁入户口学校会发粮票,每月33斤,报到时要带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除了迁户口外,那时还得迁粮食关系,自带一个月的粮票。我因为考的是本省的大学,所以带地方粮票就行了。考到外省的同学,还要带全国粮票。大概到1993年、1994年时粮票才取消。”
    据刘老师介绍,那时候电视机虽然开始进入家庭,但抢不走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有许多课外读物去看和许多事情去做,家长不用控制看孩子电视的时间。那时,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同住,学生们普遍会为老人们做些事情,挺自然的。80年代初,作业负担不算重,初二有个班的学生就不定期地自己办报纸。学校还可以组织不少课外活动。在寒暑假里,一定有不少兴趣小组在活动,而不是什么学习。那些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恰恰给学生们自由接触创造了良好且真实的机会和平台。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纯真浪漫的年代,也是开始有梦想的年代。




    1990年代到新世纪——见证了数码的更新换代


    90年代到新世纪这段时间,大学生们去学校报到带的常规物品是小风扇、电暖壶、磁带录音机,奢侈品是大哥大、BP机。那时候,大学不需要被褥,学校统一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在校园可以买到,带银行卡就行。很多学生报到时还带了听英语和广播用的单放机,日记本和好几个版本的字典。用磁带听流行音乐、学习是当时年轻人的潮流。那时,高考还在7月的7、8、9三天。那些年高考要考总七科,总分710分。教室还没有空调,考场里面前后有电风扇,每次考前老师都要在屋里洒水降温。
    21世纪电子产品也逐渐普及,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增长,家庭富裕的学生不惜在高价电子产品上“砸钱”。那时候,年轻人更愿意自己抒写感情,青春文学风靡整个校园。那时的学生们暂时丢开了一些传统的杂志,而青春文化类杂志则被争先恐后地传阅,给在疯狂刷题的学生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那时,刚刚有了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很多人连@是什么意思还都不知道。那时候还没有QQ、微信这种联系工具,个人通讯都还是大哥大、BP机。随着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学校里出现了多媒体教室,已经很少再有单纯的传统教学仪器,一般都用计算机做终端,形成新一代智能化教学仪器。在教学方法上也由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以往的实验教学都是用传统的实验仪器完成。9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等各种软件蓬勃发展起来,这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教学的一些重要手段,对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时代——网络化教学走进课堂


    新时代,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日趋完善,音乐、美术、绘画、钢琴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图书阅览室、食堂饭菜也日益标准化。国家更是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当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机遇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性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灵活多样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现出来。
    把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连接成一个信息海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新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下,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便利。课上,通过分组教学系统,及时而高效地反馈学生的自主提问;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实时登录网上商场、电子银行,浏览城市风光;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检资料验证、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多途径学习、网络学习、为多维角度构建知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总而言之,在这种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走向和趁势。
    除此之外,手机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在每个家庭更是普遍使用。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初中生、高中生。手机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在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不占少数,相比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手机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比如借助手机为载体的各种学习APP层出不穷,无论是英语课程、数学课程、钢琴课程应有尽有,随时随地都能补充知识。 
    在正确的引导下,手机也成为了一个真实有趣的“多媒体教室”。学生的学习情况、强项、弱科、甚至性格特长都将被系统自动记录,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学生在手机课堂上的表现全面地了解孩子,然后对症下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今天,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够找到全国各地的名师,以最低的价格来给孩子上课。孩子回到家,打开手机,就能找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老师给自己上课、辅导作业。老师在给学生远程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布置学习作业,还能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写板书,分享课件和PPT。
    新时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教育领域推广“互联网+”,推进网络教育。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教育领域正在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时代借助数字教学资源、远程通信等技术,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逐渐成为近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手机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正在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