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道德素质 提升城市文明

提高道德素质 提升城市文明


    编者按:
    道德与文明紧密相连,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支撑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城市文明是市民道德素质外在行为与表现,市民道德素质是城市文明内在核心与灵魂。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里生活的人们道德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整座城市的文明风采。为了让我们这座城市更美好,每一个辽源人不但都有必要认识到守道德、讲文明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有责任把文明的道德风尚弘扬好。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了,不仅能向外界展示良好的形象,而且会无形中提高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品质。




    文明关乎人民生活品质


    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美好生活,不仅包括“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涵盖“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尚。一座城市因文明而美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因文明而让生活品质更高。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是我们的家,每个市民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如果守道德、讲文明的人多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就高了。城市文明程度高,人和人友爱热情,关系就会和谐;出行相互礼让,城市就会井然有序;随手乱扔废杂物的现象少了,市容市貌就会整洁;忠诚守诺的人多了,社会信任度就会提升……反之,一座城市里的市民粗鄙野蛮的人多了,社会文明程度就会降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经常遇到令我们感觉不好、甚至是给我们带来身心伤害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譬如,当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烟头、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现象,我们的心情能好吗?如果我们城市里的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乱堆乱放垃圾、阳台乱挂乱拉等现象很普遍的话,我们的城市能漂亮吗?如果我们经常遇见有些人在公共场合脏话连篇、不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你的感受如何……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生活其间人们的幸福底色。辽源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让这个家园成为一个洁净、有序、优美、文明的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只有生活在洁净、有序、优美、文明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美好的生活。




    文明城市离不开文明市民


    廪实而知礼节。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需要高水平的文明素养。对一座城市来说,文明绽放着一种精神自信。文明的城市生活是大家向往和追求的。城市的文明需要市民的文明。城市文明是市民道德素质外在行为与表现,市民道德素质是城市文明内在核心与灵魂。对一座城市来说,市民素质高十分,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魅力涨百分。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让城市更文明既是全市上下的大工程、大行动,也是每一位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小环节、微举动,需要我们从全市大局着眼,从一举一动着手,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文明是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褒奖,文明是对每位市民最高的礼赞。文明城市的建设,来自每个市民的共同努力。做文明市民不要求市民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开始,修养自己的身心,修炼自己的德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加强自律将自己当做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来看待,爱我们的城市,爱自己的生活,用文明给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给城市添彩。




    文明的养成“只争朝夕”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通常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而城市的文明水平,归根结底要反映为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民是城市文明最鲜活生动的载体,是城市文明形象行走的广告牌。因此,全市上下应该形成“重视文明”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市民文明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充分认识到市民文明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持续抓好市民文明素养的养成,一抓到底,抓出理想的成效。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也正因如此,想要朝发夕至是不可能的。提升文明程度尽管短期内可能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缓文明建设的步伐,而是要探索具体可行的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文明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公共氛围,逐步促进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文明建设重在落实行动


    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积极的作为。在文明建设的路上,口号再响亮,方案再详细,如果不抓好落实,那么,文明建设就收不到任何实效,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文明建设必须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要努力推动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强化各项措施,把工作重点放在抓落实上,从具体事情抓起,只有如此,文明建设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文明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规律、积极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对城市而言,文明程度的高低,与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直接关联,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温度和高度。
    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城市的形象既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又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适宜生活、居住、工作的良好环境,而且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引和助推作用。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可提高人们的现代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起现代文明城市新形象。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的风貌景观,更在于它的文明程度。我们要重视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以德润城,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让这座城市更文明、更富人文魅力,让城市“面子”更美,“里子”更有内涵。




    文明是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文明如血液一样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达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传输的是正能量。加快城市文明的前进脚步,能给经济社会提供全新的动力。当今时代,文明程度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正在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的改革发展使命、经济转型任务,迫切需要强化“软实力”、提升承载力;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是未来城市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战略资源。
    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明建设,激发文明作为城市发展“发动机”的向善向美之力,让城市因文明而更美好,把文明“软实力”打造成发展“硬支撑”,在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中,促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加快推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辽源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文明靠自律更要靠监督


    文明是个大概念,但组成这个大概念的却是一个个小场景、小片段、小行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我们既要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传递诚信、文明的生活理念,加强自律做一个懂礼仪、守道德、讲文明的人。但是,社会文明的提高仅靠个人的自律还不够,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就需要每个人在自律的时候,也要具有主人翁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带动和督促身边人一起践行文明、抵制不文明,而不能抱着“各扫门前雪”的心理,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事,要敢于揭露生活中不文明、不诚信、不道德现象。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当看见不文明的行为涉及不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大家如果对一些不涉及自己的不文明行为都采取放纵的态度的话,那么,就会让发出不文明行为的人更加有恃无恐。还有一些人明明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已经伤害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依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敢和那些不文明的人去较真。在我们这座城市里,如果在面对不文明行为现象当“旁观者”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破坏文明的人和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最终,文明会以更加冷漠和无情的方式来对待你,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因此,为了我们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一方面要自律做一个文明的人,另一方面也要敢于监督别人的不文明。




    刚柔相济助推公民道德素养提高


    提高公民素养,要坚持循序渐进,也要坚持刚柔相济。这“刚”指的就是管用的制度和法律,“柔”指的就是教育唤醒。
    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文明的养成是靠严管管出来的,严管就要靠制度和法律。严格的管理,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唤醒,让人们的文明意识从梦中醒来,对文明形成敬畏之心。当“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概念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人们的文明举止就会始于自发、成于自觉。就拿我市来说,很多人对不文明养狗的行为表达过各种不满,由于不文明养狗出现的纠纷也不少。可是,在《辽源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很多人对不文明养狗的行为只能停留在谴责的层面。随着《辽源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相关部门对不文明养狗的行为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据,不文明养狗的行为将得到有效治理。
    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文明的养成也要靠教育唤醒。教育唤醒在公民道德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民素质的养成教育,起步于家庭,成型于学校,成熟于社会。因此,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接续教育的有序开展,重视素质教育,抵制社会陋习,真正让文明成为习惯、成为自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