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开“成见”这座山

搬开“成见”这座山


    核心阅读: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这是前些日子大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大反派申公豹说的一句话,也是这部电影里主要探讨的主题。
    成见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深藏于人的心中,却很难被发觉。成见太善于伪装,它会被当成先见之明、会当成前人经验,或是本性难移……拥有成见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抱有成见,但成见的恶果却是影响深远。
    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中,成见是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最大阻碍。现实生活中,成见是排除异己的最好理由。一个人的成见也许只是带来冲突和不快,但来自种族、国家的成见则会引发流血和战争。故事中的成见好化解,可人心中的成见又该如何去解决?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还在上映期间就已电影票房突破40个亿大关,电影大受欢迎,其内容也引发强烈的反响。很多观影后的网友也都对电影的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成见是座山,我们要做的是搬开,而不是被压得越来越重。




    成见藏在人心底日久堆积成山


    电影里有关成见的问题几乎是无处不在,从主角到配角,从陈塘关普通百姓到妖族和异类,各种由成见引发的排斥和误会充斥其中,电影中的大反派申公豹更是为了反抗“成见”偷换了灵珠,导致哪吒从陈塘关百姓共同期盼的灵珠降世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魔童。而作为主角的哪吒,也在影片中展现了他的自我成长和勇于打破成见等闪光点。
    电影中的成见引发了一系列的误解和悲剧,现实中的成见离我们也并不远。今天,就借着《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谈一谈成见这个话题。
    影片一开始,是一枚不分善恶的混沌珠被仙人捕获后拆分为善恶两个不同的个体——代表善的“灵珠”和具有恶的“魔丸”。原本代表善的灵珠会在太乙真人的操作下被投于即将出生的哪吒身上。而代表恶的魔丸则被下了咒术,三年后将被击毁。但这一次,本该是天然正义阵营的哪吒却有了新的身份——魔童。原来太乙真人送灵珠降世时被师弟申公豹算计,把代表邪恶力量的魔丸投入他的身体。于是,一出生就魔力失控的哪吒给陈塘关百姓带来了惊吓,变成了百姓口中的恶魔。
    因为哪吒身具魔丸,陈塘关的百姓视其为妖魔。明明李靖夫妇镇守陈塘关保护百姓,结果百姓对他们的孩子如此敌视。
    这就是陈塘关百姓心中的第一份成见——“哪吒是个恶魔,早晚要害死人”,也是导致每次哪吒出门都会闹得人仰马翻的原因。这份成见也让哪吒从一开始的偷溜想找人玩,变成了故意捣乱引人注意的小捣蛋鬼儿,反而应了陈塘关百姓心中的成见,可以说陈塘关百姓自食其果了。
    哪吒因为魔丸成了恶的代表,那么身怀灵珠的敖丙总该被认同为善良吧?但当他露出了龙角的一刹那,他也一样因为是妖族就被陈塘百姓敌视和指责,哪怕他在这之前救了这些百姓的命也一样,而这正是陈塘关百姓心中的第二份成见——“妖怪都不是好东西”,也正是这些百姓的反应,让被揭破身份的敖丙从救人变成了灭口。
    电影中的陈塘关百姓看起来很不讨人喜欢,但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理由。身为普通人,生活在随时有可能被伤害的环境下,这也让他们会特别地仇恨那些伤人的妖怪。但陈塘关百姓心中的成见让他们失去了包容之心,才会把没有真正伤害过人的哪吒和敖丙当成了仇恨的对象。以仇恨去应对尚未出现的伤害,结果就是伤害真的出现了。
    现实中的成见同样伤害巨大,但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可以深藏人心,却很难被发觉。成见太善于伪装,它会被当成先见之明、会被当成前人经验,或是本性难移……但拥有成见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抱有成见。很多人乐于给他人分类、贴标签,这其实就是很容易产生成见的行为:见了有纹身的人,第一反应是很酷?不,很多人认为这很“社会”,觉得有纹身的人都不是啥正经人。化妆一直是女生修饰容貌的重要方式,可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年轻女孩子化妆就是不够端庄,如果女孩子穿得“清凉”那就不是个好女孩儿。隐藏得更深层次的成见甚至已经演化成了潜意识:车辆发生碰撞先看是不是女司机——女司机就是车技不好的代名词;孩子碰伤了,先指责孩子的妈妈没看好——妈妈就应该不错眼地盯着孩子;东西找不到了——先怀疑身边穿得脏、乱的人偷的……即便知道这些想法不对,但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很难控制的。虽然很多人在努力消除成见,尽量让自己处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但仍不能否认成见一直存于我们心底。




    成见看似小问题 实则恶果难料


    成见引发的恶果并不止于这些。在电影中,被成见伤害得最深的其实是大反派申公豹,他是造成哪吒变魔童的事件起因,也是导致陈塘关差点儿毁灭的始作俑者。他与太乙真人同为元始天尊的弟子,申公豹法术和办事能力都比太乙真人强,但处处不显高明的太乙真人却被委以送“灵珠”降生的重任,并拥有了成为“十二金仙”中的最后一个名额。申公豹觉得自己处处强于师兄,结果却与“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名额失之交臂。他认为这就是元始天尊因为自己是妖族而产生的成见,所以才会发出“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的感叹。但师傅真的是因为申公豹是妖才认为他不如师兄的吗?申公豹的这种认识不也是对师傅的成见吗?至少申公豹不是这么认为的。
    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妖才不被师傅重视,觉得师傅对自己有成见。于是为了让师傅看到师兄的无能和自己的实力,他偷换掉本该给哪吒的灵珠,把他变成了“魔童”,也导致了哪吒出生满三年就将被天雷劫夺去性命。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公申豹对成见的反抗,却也是导致哪吒悲惨身世的原因。同是对成见的反抗,但哪吒努力学法术帮助百姓、以达到化解成见的方式不同,申公豹使用了错误的方式,产生后果也是非常糟糕的。到最后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比师兄强,让老师刮目相看,反倒是赔了徒弟又丢人,算计了半天啥也没捞下。
    成见带不来进步,只会引发无意义的争端。网络上四处引战的“地域黑”可算是典型案例: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上海人都是“娘娘腔”,河南人“偷井盖”等更是被玩成了梗。“地域黑”闹得最烈的时候甚至在网上打起了“南北之战”,南方人与北方人互相贬损,但事实上很多人自己都整不明白自己到底算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却依然在网上骂得热闹。而在国外某些地区,由于肤色不同、国籍不同引发的排斥和冲突更是多次引发过流血事件和示威游行。




    化解成见 要学会理解和包容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成见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很难化解。陈塘关的百姓对“魔丸”转生的哪吒充满了成见,对身为龙族的敖丙同样充满了成见。由于哪吒出生就因失去理智而大杀四方,也因为敖丙是妖,而陈塘关的百姓认为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命丧妖口。这份成见有其生长的理由,但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哪吒明明是个想被认同的孩子,敖丙不仅从未伤过人,甚至还在魔化的哪吒手里救下很多人。但只要他们出现,陈塘关的百姓不是尖叫逃走就是辱骂和攻击。
    对于如何化解成见,哪吒在这部电影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误解中降生、在排斥中长大,他也委曲不甘,甚至想过索性随了那些百姓的想法,变成他们口中的恶魔。但是,哪吒是幸福的,他有爱他的父母和老师,还有一位在他失去理智时阻止他的朋友,正是他们教导他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力量,引导他走一条成就自己也让百姓认同的路。
    哪吒在充满排斥的环境中没长歪,多半要归功于他的父母。与原本我们熟知的哪吒闹海故事不同的是,电影中李靖夫妇有着非常亮眼的变化。比起原本对闯祸孩子的要打要杀,电影中的李靖夫妇一直努力让哪吒明白一个道理:出身不可选,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由自己决定的。即便成见是座山,那他也要劈开这座大山。电影中的一处小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哪吒出生时,李靖还是满头黑发,当李靖寻找解救哪吒性命的方法无果后,他的黑发中开始夹杂白丝。当三年后哪吒知道自己的命运,感到非常失望而离家时,得知李靖决定用自己的命换儿子的命,这份沉甸甸的父爱让哪吒回家,也让他免于走上歪路。
    有观众说,哪吒的幸运在于他是主角,所以他遇到了不离不弃的父母、愿意教导他的师傅、愿意为他拼命的朋友。每当他魔化伤人时,有父母、师傅和朋友去阻止他、感化他,让他没有真走错路。而申公豹是反派,所以,他和哪吒一样被成见所累的时候,只能被成见埋藏,成长为一个偏激又扭曲的人。他的一切不甘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所以在最需要的时候没人拉他一把,他的人生信条自然就会扭曲,做事也只顾自己的感受。
    思想的伟大在于可以对抗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无论反派的过去是多么的无辜和令人惋惜,但结果都是他做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根本不顾及会不会伤害到别人。这一点在哪吒和敖丙对抗天雷要没命时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来,同样是当师傅的,申公豹看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转身自己逃了,而太乙真人则冲了上去救人,也许这才是他们的师傅选择太乙真人做十二金仙的原因吧。
    以申公豹为镜,可以看到成见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严重。但事实上,现实中的我们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陈塘关的百姓。谁可能伤害到我们,那就会从心底排斥和讨厌对方。但就像电影中说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自己说了算。”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哪吒那样的人,即便遇到偏见和不公也不要轻易认输,而要搬离心中那座成见之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