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医患眼中的“四好”医生

刘伟:医患眼中的“四好”医生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刘伟对患者进行诊治。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刘伟,1997年毕业于北华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就职于东丰县医院,这一干就是22年。刘伟作为东丰县医院心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她的付出和坚持大家有目共睹。
    她业精于勤,“医术好”。刘伟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留心观察每一个同事如何询问病情、开单治疗;仔细留意每一个病人的症状、病因与治疗的过程。遇见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认真思考,精心整理医疗笔记。从医二十二年,她记录了大量医疗工作笔记。她年年自费订阅各种医学报刊,先后到吉林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军区陆军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医学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在工作中她结合工作实践撰写论文,在《世界最新医学》《中国临床医学》等医学期刊发表1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她积极争当学科带头人,已经完成了2项卫生部国家级科研课题和1项辽源市科研课题,国家级科研成果现已转化为临床应用。2014年,刘伟牵头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合作,开展了胸痛病人区域协同诊治,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认证。她还参与了扁鹊飞救系统的开发利用,实施远程ICU,全程指导远程抢救,实施移动ICU,转运全程监护。此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平均每年挽救危重病人400余例,得到了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
    她视患如亲,“服务好”。刘伟22年如一日,几乎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只要接到医院及患者的电话她就会毫不迟疑地出现在病房,出现在患者身边。2015年11月10日,东丰县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晚上9点多钟,正在家里打点滴的刘伟接到本科室值班医生的紧急电话,科室来了一名“重患”。正在发高烧的刘伟拔下未打完的点滴,立刻赶赴医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刘伟确诊患者金某为急性心肌梗死,考虑到金某的病情非常危重,刘伟马上启动“扁鹊飞救程序”,为患者进行紧急处置,并联系转诊医院——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伟与患者家属一道把患者抬上120救护车。当车行驶到伊通路段时,前方发生严重拥堵,高速公路封闭,当时堵了100多辆车。患者家属急得团团转,刘伟同样心急如焚,她急忙掏出手机,联系相关部门,她先后打了20多个电话,相关部门人员均表示无能为力。无奈的她在深夜给伊通县医院的同学打电话请求帮忙,她的同学马上联系了本医院的120救护车,飞快地赶到就近路段。正发高烧的刘伟与患者家属一道抬担架,步行近1公里,将患者转到伊通县医院的120救护车,在车上又向转诊医院介绍金某的最新病情,并联系了吉大一院急诊室及ICU病房。到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伟又将患者抬进病房,再次详细介绍了初诊情况。吉大一院的医生察看了金某的病情,马上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吉大一院的医生感叹地说:“再晚来几分钟,患者就没命了。”患者家属深受感动,曾专程到东丰县医院要送锦旗并掏出巨额红包,都被刘伟婉言谢绝。
    她仁心仁术,“医德好”。在刘伟的眼里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她的心里坦然,穿上白大褂,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就要回报社会。作为一名医生,对待在病痛中的病人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在给患者看病过程中,她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不需要检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检查,能用便宜的国产药,就坚决不用昂贵的进口药,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决不安排住院。
    她医患和谐,“口碑好”。刘伟牵头组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对病人现场调查等形式,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意见,赢得患者满意。建立以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社会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做到少花钱、看好病,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实惠。曾经她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人,病人因心脏搭桥术后肺内感染上呼吸机治疗,因病情危重且医疗费用难以承担,由上级医院放弃治疗转至东丰县医院心内科,当时患者状态极差,命悬一线,但是由于他们的积极诊治,使得患者于1周后奇迹般苏醒,20天后成功脱机,在30天后营养状态改善,四肢基本恢复运动功能。刘伟坚信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而不是见死不救。
    用刘伟的话说“医者德为先,应该树立医者仁心、仁术的良好形象。白衣天使,心应该是白的,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患者展现‘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