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在祖国的恢弘乐章中,每个人都是灵动的音符。70年来,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同梦、砥砺前行!不管身处何方、无论何种岗位,我们因祖国而热血沸腾,我们为祖国勇往直前。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辽源儿女无比激动,有万千话语想对祖国母亲诉说……






传承工匠精神  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人物档案】 丁照民,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焊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访谈】 我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从小我就喜欢围着他,看他摆弄各种金属部件。他经常告诉我:技术工种,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创得了新。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工匠精神。
    1986年,我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焊工学徒,也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上班时,我跟着师父学、蹲在旁边看,没事就拿一包5公斤重的焊条练手。下班后,就用毛笔当焊条,在纸上反复练习运条动作。久而久之,便能纹丝不动地端上半个小时焊枪,一口气焊完10多米长的焊缝。随着工作年头越来越长,我觉得光能吃苦还不够,还需不断储备知识、自我“充电”。后来,我又陆续研学了铆、钳等技术,自学进修了大专、本科等课程,研究机械制造设计。
    看着一件件大国重器在中国诞生、国产技术愈加闪耀光芒,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指日可待。作为有着33年工龄的老技工,我觉得“带头搞好科技创新、振兴辽源制造”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所以,企业需要我设计制造什么器具、零部件,我都愿意研究琢磨。现已进行600多项改革创新,设计制造防护装置300余台、加工设备器件150台,申报国家专利3项,为企业节省成本近千万元。
    时至今日,荣誉傍身。但我依旧怀揣那份赤诚的初心,希望把这份热爱、把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人。通过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一代代接力创新,共同参与国家发展建设,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报记者 汪琳 整理)




昔日辽源特长生  今天“将军”美术家





    【人物档案】邹立颖,当代著名军旅画家、中国长城书画院执行院长兼艺委会秘书长、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技术正军职)、国家一级美术师。
    【人物访谈】 1960年,我出生在东丰县大兴镇一户普通家庭。自幼热爱绘画,读小学时,我基本画笔不离手,插图、墙报,临摹画谱……只要能画的我都喜欢画。1974年,我14岁时因美术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在沈阳军区陆军第64军政治部任美术员。1988年至1995年,我先后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行正规系统的专业学习。同时,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博士班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现在,我是技术正军职。
    东丰县大兴镇家里那座老宅院以及其他任何美味都无法替代的东北饭菜,是我永远放不下的乡愁。不管走到哪里,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怀永不更改。现在,无论我的工作多忙,每年我平均都要回家一次。家乡的文化品牌现在已名震全国。辽源有“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也正是因为东丰农民画,使很多人知道了辽源市,知道了东丰县。近年来,东丰农民画也在各级、各界的关怀支持下成绩斐然,但是目前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期。文化强国是真正的强国,文化名片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名片。文化和文化产业也应该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地发展。东丰农民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创作方法和题材还需要创新,否则未来很难与市场有效结合。在这个情况下,东丰农民画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继续提高,不仅在方式方法上要思考,文化格局上、站位上都要有新的思考。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今后家乡的文化产业发展助一份力,对农民致富起到一定的作用。祝福我的家乡越来越繁荣昌盛,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辽源是“根”  这样的情怀比海深 





    【人物档案】宫金杰,奥运冠军。中国女子自行车队运动员、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国家自行车队成员之一。现任吉林省田径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一级运动员。
    【人物访谈】1986年11月,我出生在东丰县城一个勤劳朴实的家庭。父亲回忆说,我出生那年天气微寒,可一家人的心里却是暖的。
    初与体育结缘,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每天跟着父亲绕镇上跑3公里,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爱上体育,同样缘自小学期间,我获得了吉林省田径运动员跳远第一名、百米第二名。在进入吉林省体校后,我起初练习的依然是短跑。在田径项目上颇具天赋的我,为什么会转行练起了自行车呢?因为我爆发力突出,经过教练的分析与建议,改项练起了场地自行车项目。直到16岁,我才真正开始练习自行车,其实想想,我也算是自行车界的“大龄青年”了。
    2016年8月12日,我与搭档钟天使摘得里约奥运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桂冠,以32秒107的成绩获得冠军,这是中国场地自行车项目奥运首金。泪洒赛场的那一刻,“中国自豪、祖国荣耀”跟我的心贴得是那么近。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培养我的祖国和家乡,辛苦付出的教练和团队,还有支持国家体育事业的人们。
    作为走出去的辽源人,得给家乡争光,荣辱与共。辽源是“根”,这样的情怀比海深。常年训练在外的我,一直没忘记这一点,多少苦与累、心酸或泪水,我都咬牙坚持。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
    我想对辽源青年朋友说几句真心话:不要失去最佳获得人生出彩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里,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放飞青春梦想,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深深地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家乡人民生活幸福,辽源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整理)




“今年我70岁生日  和祖国一起过”





    【人物档案】 白崇仁,70岁,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辽源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东辽县民间剪纸协会主席。国家一级艺术家。他的剪纸艺术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居住的乡镇被文化部命名“剪纸艺术之乡”。
    【人物访谈】 我叫白崇仁,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听老人讲:那一年是一九四九年农历己丑年闰七月,也正是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
    我是满族人,我的祖先是满洲八旗后裔,我们白家的满族剪纸技艺更是世代相传。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剪纸高手,所以,我从6岁开始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的手艺。祖父曾和我说过一句话,“家有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傍身”,也正是这句话坚定了我心中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将这门艺术发扬和传承下去。于是从1975年开始,我便开始创作剪纸作品,这一剪就是四十多年。
    如今,我已创作了20多个系列300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满族风俗、关东民俗、家乡变迁,还有四大名著、二十四孝、社会新风,五行八作、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人民生活、社会活动等,都是我的剪纸内容。而且每一幅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一个鲜明的主题、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朴实却不失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今年70岁了,也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能和祖国一起庆祝生日,这辈子值了。我目睹和见证了新中国一点点变得强大和繁荣的过程,所以每过一年,我都会根据当年国家中所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情创作一幅作品。今年,我就结合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主题又创作了一幅作品,希望能用这幅作品为我们新中国的70华诞献礼。
    我算不上什么奇才,只是喜欢剪纸而已。也许是这门手艺吸引人,所以慕名而来的学徒有很多,现在我的徒弟已经达到300余人。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满族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我还在东辽县安恕镇中小学开设了剪纸第二课堂,就是希望能在晚年发挥我的余热,让更多的人记住剪纸、爱上剪纸。 (本报记者 付晓娇 整理)




辽源——我热恋的故乡





    【人物档案】 王耀辉,美国美中合作发展基金会总裁,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医学博士。
    【人物访谈】 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我带着憧憬和追求,离开了辽源去求学。现在,漂洋过海到美国已经30年了。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一直眷恋着辽源——这块养育我的黑土地。她给了我很多童年的快乐和回忆、少年的学习和追求。不仅教育了我做人的道理,更给了我求学的机会乃至为以后求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向人讲述家乡时,我都非常自豪地说:“辽源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她有过骄傲的历史和文化、辉煌的发展成就、美丽的山水环境和勤劳朴实的人民。”
    过去几年,我曾回到辽源几次。虽匆匆数日,但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兴奋不已。龙首山修建得更壮观了、辽河两岸治理得更美了、市容市貌建设得更漂亮了。更让我为家乡感到骄傲的是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辽源袜业、辽源铝业等企业不仅在规模和质量上全国领先,更是扬名世界。当我回到我的母校——辽源五中参访时,只能用惊喜和震撼来形容我的感受。那熟悉的教室、运动场、校印刷厂和林荫小道,永远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图书馆、室内运动场和游泳池,电化教学、网络教学设备齐全。看到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开心、舒适地学习,突然想起有一年在央视春晚上看到辽源小学生的速算表演,不仅觉得他们是幸福的一代,更是感到政府和社会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从小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在美国除了从事生物医药外,还创办了中文学校,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荣誉,如全国政协海外代表、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全国侨联海外委员、吉林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侨联海外委员、辽源市侨联海外副会长等。这些,时刻鞭策着我,为国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作贡献。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从事什么事业,我永远铭记着:辽源——我热恋的故乡。
    (本报记者 王茵 整理)




祖国,我为你骄傲和自豪





    【人物档案】 韩春峰,吉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左二)。
    【人物访谈】 2019年7月25日,我随吉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组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两个月来,我们克服了高原反应,逐步适应了高原生活,在辽源市对口援建的吉隆县投入新的工作生活中。
    初到西藏,除了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无限辽阔之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西藏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超乎了认知和想象。
    吉隆县6个乡(镇)42个村居,已经全部通了公路。在我们称为“天上人间”的乃村,告别了祖祖辈辈攀山越岭的日子,一条蜿蜒的盘山路直入云霄,送到了乃村的家家户户。同行的司机告诉我们,几年前,他陪领导从新修的公路开上乃村的时候,那里的老阿妈才第一次看到汽车。如今,满载着各国游客和各种物资的汽车来回穿梭在乃村的公路上。两个月来,我所到之处,看到都是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即使只有两三户的村居,绵长的公路、密集的电网和蜿蜒的水管也都送了进去。我能感受到,那是多么浩大和艰难的工程。不仅在吉隆县——在日喀则,就是在全西藏自治区,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来到吉隆县,有人和我说“只有到了国门,你才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祖国的强大,我从小就感受得到。但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与某国的边检站,我被震惊了、被震撼了、被震动了。看到雄伟壮观的国门、看到那庄严的国徽、看到伟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闪光金字、看到1962年第某号界碑时,泪水模糊了双眼,那种心灵上的洗涤无以言表。
    走进村民普布的家里,漂亮的二层小楼首先映入眼帘。他的五个孩子,一个考上了幼儿园教师、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在吉林服役,另外两个还在读书。他家每年收入13万元。当他向我们介绍这些的时候,满脸的幸福与自豪。他的母亲索朗曲珍告诉我们:“我生在旧西藏,我的阿妈跟我讲述过农奴的悲惨生活……如今我生活在新西藏,感受着今天的甜蜜生活,心里无比幸福!”她说,是中国共产党、是习近平总书记让她过上了好日子,是她的大恩人,她每天都要为习总书记祈福。我被她的话感染着。透过眼前这个普通家庭,我心里仿佛听到了吉隆县每一位藏族兄弟姐妹的心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一甲子,西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将与我们一道迈进小康社会。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整理)




传承文化的爱国情怀





    【人物档案】 徐化难,号龙山道人、仙鹤子,现任吉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道教书画院院长、《世界知识画报》社艺术顾问、“中华文化大使”。
    【人物访谈】 人活着得有些事儿干。
    从事书法这个专业领域,就要有传播的本事和能力。从我拿起毛笔那天到现在就没有扔过,无论是当兵二年,还是下乡三年,又回到西安矿上班,始终没有放弃手中这支笔、没有放弃过写毛笔字。
    有人问我为什么对书法这么感兴趣?那没办法,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心中怀有在文化事业上要做点事,继承、传播文化的理想目标。如果人要是没有理想,只为小钱是干不出成绩的。你得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然后发扬光大,才能传授这门技艺。应该说,现在学书法的好像人很多,其实并不多。咱就拿老年大学来说,2015年,我到这里任教时,只有15名书法学员,至今也就发展到400余人。十几年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的人也就增加了二十几倍……书法不单单只是写字,你要有坚毅和坚信,在安静中去思考,甘于寂寞、甘于孤独,敢于和古人对话,看圣贤书、阅中外文学、美学,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艺、能力,才能提升眼界的洞察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特别还要修炼文化底子,每天坚持阅读、看书,才能做个真正的文化人,才能有文化修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点文化自信、文化信仰,一般是坚持不下去的。
    “你要想挣钱,就琢磨挣钱;你要想搞艺术,就钻研艺道,而且学习艺术还得爱国,这个很重要。”我经常对学员说,你把书法写好了,就是爱国的表现,一个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是耻辱。书法是中国人的第二张门面,也是脸面,更是自己的身份。说你把外语都学好了,中国文化却不懂,那你就是“外国人”。一个爱国的人不是跟钱较量的,钱学森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什么回国?那时国家那么贫穷,就是因为爱国。人要没有这个境界,要想在社会上赢得人们的赞许,不太容易!比如说南仁东,我非常佩服他,我们曾有过一面之缘。初见他这个人就像赶火车似的,脚底下的鞋都是泥,不像一个物理学家。与其接触,却让我感受颇深:要说他有钱吗?没钱,但是他做了全世界没人能做的事儿,成为了震惊世界的“天眼之父”。
    中国书法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我们应该从中国书法中挖掘、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要你脚踏实地去做这件事,可以做不成功,但不可以不追求,有心练字,无意成功,你才能真正有功。
    (本报记者 于芯 整理)




第二故乡辽源成就我的精彩人生





    【人物档案】 郑显相,浙江温州人  高登眼镜连锁有限公司经理,辽源创业36年,所经营的眼镜公司被定为国家光明工程指定视力检测站、吉林省眼镜质量现场测定点单位,还被评为中国眼镜协会团体会员、吉林省眼镜名企名店形象展示成员单位、吉林省“百姓放心”眼镜店、放心消费示范店。
    【人物访谈】 36年前,我们兄弟四人被“东北小上海”的美誉所吸引,离开家乡到辽源闯荡。那时,辽源到处都是平房,人口密集,商业比较集中。我们的第一家眼镜店就开在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小什街附近。从此,我们走上了他乡创业之路。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我们高登眼镜连锁有限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专业精神、服务人群”“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重信守诺,诚信而立。
    我们秉承“以专业求敬业”原则,创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管理模式,并引入标准化企业识别系统(CIS)以及商品销售电脑管理系统,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聘请了多名高级验光师和高级装配师,这些都成为公司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营中,我们以“规范眼镜市场、维护企业形象”为己任,推出了一系列售前、售后服务措施。特别是在全市首推了验光十二部曲及十二项免费服务,做到服务中强调技术、操作中重视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一晃多年,随着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得益于辽源亲商、爱商、扶商的优惠政策,得益于辽源百姓对高登眼镜的认可与支持,生意越做越好。目前,已发展了8家连锁店铺。我也从十几岁的毛头小子成为半百之人,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辽源度过。是辽源为我的生命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成就了我的精彩人生,辽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饮水思源,反哺社会。为了奉献一己之力,我们连续20年开展救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活动。我们经常走进特殊学校、敬老院、社区,为大家免费测视力、送粮油、表演文艺节目、宣传科普眼保健知识……用于公益性支出已达10万余元。我们还是红十字会员单位,经常参加献血、志愿者捐献遗体等活动。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帮扶基金和文化基金,帮扶困难职工,建设完善党建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祝福辽源未来越来越好!辽源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本报记者 田蓓蕾 整理)




潜心耕耘  为边疆教育添新绿





    【人物档案】 栗伟,吉林省援疆教师  市第十八中学副校长(右二)。
    【人物访谈】 去边疆支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随着岁月的变迁,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愿望一直未曾改变。当国家号召去新疆支教的时候,我立即报名申请去新疆支教。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考察,我有幸成为去新疆支教的一员,给了我实现心中夙愿的机会。当2018年8月20日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援疆之路,是一条追逐梦想的路,是一条履职尽责之路。到了支教地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初级中学,我发现这里的学校在硬件设施非常好。我知道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真的让我感到祖国的伟大。作为来自吉林省的支教教师,我感觉身上责任重大,不仅要把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新疆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通过对当地教师进行“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为了发挥好一名援疆教师的作用,我克服时差、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当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共同生活、工作。我担任哈巴河县初级中学副校长同时兼任数学课教学任务,副校长工作主要负责教研和援疆教师管理工作,日常不但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需要做大量管理和教研工作。在我心里,最想做的事就是抓紧时间在短暂的支教期使受援学校能够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新的提升。
    除了做好教学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支教者更为重要的是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我和哈萨克族学生小马结为“亲人”。小马父母离异,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我经常去小马家里家访,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精神上鼓励他。由于经常走动,我和小马一家越来越亲。每次去小马家,他的家人就会热情地接待我。 
    时间过得很快,我已经在这里支教一年多了,支教期限也快满了。我会更加珍惜剩余的支教时光,尽职履责为新疆教育潜心耕耘,不负组织重托、不负新疆群众、不负家国情怀、不负援疆岁月。
    (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




初心不改  逐梦蓝天





    【人物档案】 邹岩,空军某部作训科科长。
    【人物访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我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不禁被它悠扬的旋律所感染,心中感慨万千,总想一起放声高歌。这是一首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的歌曲,唱进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有人用激情和豪迈吟诵时代的潮流、有人用华丽磁性的嗓音歌唱日子的美好、也有人用细腻温婉的文字记录生活的浪花。而我作为一名军人,只能用我的赤子之心怀念故乡,用行动守卫蓝天,编织安全“天网”来表达我对祖国、对家乡深沉的情感。
    我叫邹岩,现任空军某部作训科科长,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辽源人。军校毕业后,23岁的我背上行囊离开故乡,开启了我的作训参谋生涯。工作以来,我全力拼搏在一线作战训练工作中,先后4次参加对抗考核、5次海上训练、12次实弹打靶、30余次演习、每一日飞行、每一个架次、每一项任务都由我起草传达,每一年都要处理百份计划,千份通知……超额完成任务的背后,有我一步步坚持梦想、奋勇向前留下的脚印。自从干作训工作以来,“5+2”“白加黑”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因工作繁重导致体力不支、精神衰弱,与家人聚少离多,各种生活上的曲折艰辛,磨炼出了本能的硬功夫和顽强的意志力。有人问我:“这么拼,为了什么?”我想,因为我是一名中国军人,我有我要坚守的信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听党指挥”。我要用实际行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只有祖国和平安定、国泰民安,我才能通过万家灯火如星光般温暖闪烁的尽头看见我思念的故乡和亲人……这些年来,我与作训科一起,托举了架架银鹰翱翔蓝天。作为作训科科长,我因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上级机关和首长的肯定,先后获得三等功、“最佳参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的祖国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空军成立70周年,空军人走过了漫长的光辉历程。70年的风雨兼程,历经沧桑,终于灿烂辉煌。我作为一名军人,愿把梦想装进行囊、把青春扛在肩上,向伟大的祖国致敬、向蓝天的忠诚守卫者们致敬。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宋淞 整理)




男高音歌唱家  心中有“乡恋”





    【人物档案】 王咏春,男高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民族声乐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物访谈】 1961年,我出生在辽源矿务局一个煤矿工人家庭。1973年,12岁那年我被辽源矿务局“红小兵宣传队”(红孩子文艺队)招收为宣传队队员。有了5年的文艺宣传队经历,1978年,17岁的我又考入东辽县评剧团。1981年,以吉林省总成绩第一名顺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本科,师从王瑞江教授。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吉林省歌舞团(现吉林省歌舞剧院)。虽然实现了演员梦,但我还有一个军人梦,于是1989年,28岁的那年我又考入广东省武警文工团,成为了一名军人。1991年,他获得了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进修的机会,师从金铁霖教授。 2006年,我从武警文工团转业,进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从事声乐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父亲下班带回来的矿山大面包。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当时的孩子能吃上矿山大面包,都觉得比较奢侈。咬一口在嘴里好像都不舍得咽下去。现在每年回家,偶尔我还会买一个,寻找那儿时的味道。还记得小时候,因为我特别喜欢唱歌,经常躲在仓房里练嗓儿。破旧的仓房成了我乐在其中的练歌房,经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辽源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家乡的青山绿水使我茁壮成长,“红孩子宣传队”培养了我。当年,我带着歌唱梦想离家,现在,我就要竭尽全力回报家乡。有时间我就会回来看一看父母,看一看家乡的发展变化。把心带回家,把歌声献给家乡父老。
    我是辽源的儿子,是家乡的文艺志愿者,辽源的大事小情我都想参与其中。希望家乡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城市越来越美,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辽源女学霸  深圳名律师





    【人物档案】 李弘毅,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人物访谈】 1968年,我生于东辽县白泉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1975年,我7岁就进入白泉镇中心小学上了一年级。尽管年纪小,但成绩一直都排在班里前几名。1980年,小学毕业(五年制)后,12岁的我进入东辽县第二十三中学读初中,学习成绩仍然是佼佼者。1983年,中考时我才15岁。但令父母欣慰的是,我顺利考入了辽源五中。  
    高中的三年里,我的学习成绩由班级前十名进步到前三名。且语文、英语、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主课经常都是第一名。1986年高考时我18岁,但同样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1990年,本科毕业后我又顺利考入中山大学生物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无机化学家计亮年教授。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曾就职于赛诺菲集团旗下的深圳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专业对口的领域工作8年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律师梦,我通过自学,于2002年通过了全国第一届司法考试,2003年开始了律师执业生涯。现任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白泉镇,当时街道很窄,很少看到汽车,更多的是马车。放学路上有时会遇到友善的马车老板,蹭一段马车回家,那是很神气的事儿。小时候觉得大米饭炒鸡蛋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佳肴。虽然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主要在深圳,但是平均一个季度或半年就会回家一次。因为辽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辽源的招商引资能长期稳定地进行。希望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裕。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人物档案】 王景辉,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人物访谈】 我是东辽县云顶镇土生土长的农民,出生在贫困家庭,一个多病的父亲,带着我们姐弟5人,生活很贫苦。从小的耳闻与目睹,让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家人们过上好日子。可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光靠种地是无法改变贫穷的,我天天想,天天琢磨。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位老领导的沟通,使我改变了我的一生。我觉得做大豆腐行,既能把自己家种的豆消化了,豆腐还能变现钱,剩下来的豆腐渣还能喂猪。于是,我一边做豆腐,一边喂猪。接着又开始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的小园里种上菜苗,附近的农户都来我家买菜苗。两年下来,我脱贫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199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思想和觉悟也发生了变化。2007年,我成立了东辽县云顶镇东方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十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和支持下,我又先后成立了东辽县云顶镇植物医院,亿发农机合作社,众旺养牛合作社。溜达购笨鸡养殖合作社,云顶草艺编制合作社,立春植保专业合作社,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主体,流转的土地面积也增加到现在的1万2千8百亩,经营的种类扩大到水稻、旱稻、大豆、藜麦、谷子、马铃薯、大白菜、高粱、玉米、大黄米和牛、大鹅、小笨鸡等10余种有机农产品,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亿发农机合作社目前已拥有各种农机70余台(套)。现在在合作社间接受益的农户达到800余户,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特别是2017年,我被邀请出席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光荣当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当我和总书记握手的一瞬间,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全身,至今仍是激励我奋斗的源泉。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从大的视野来看,我个人的变化,不过是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个小小缩影。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为这个伟大时代奋斗,是我们的责任。“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我们的心声。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魏利军 李及肃 摄
    书法 徐化难  剪纸 白崇仁
    本版策划 郭珍珠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