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筛不掉的辽源记忆(史话篇)

七十年,筛不掉的辽源记忆(史话篇)


编者按


    我们的家乡辽源——东辽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前,先人就在这里留下了动人故事,百年前这座城市有了最初的模样,名为西安县。曾经的“盛京围场”、康熙皇帝钦敕“皇家鹿苑”。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着现代工业,也因此,1983年升为地级市。更因经济繁荣,曾一度被誉为“东北小上海”。后来,相继又有了“中国魅力城市二百强”“中国智慧城市”“中国袜业名城”“中国铝业加工基地”“中国节水抗旱试点城市”“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中国棉袜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转型试点城市”等美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重拾那些筛不掉的辽源记忆,探寻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城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国务院奖状


昔日龙首山上“魁星楼”

新中国成立前辽源的民宅

辽源古城老北门——北寿门(清朝末年)

南环旧景(80年代初)




    “大疙瘩”名称的由来


    提起“大疙瘩”,辽源人都知道它是我们辽源市最早的名称。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要说它的历史由来,还得从头说起。
    清朝时期,辽源这一带是清王朝“盛京围场”的一部分,这里是专供清朝皇帝行围打猎游乐的场所。清朝政府对这里封禁了二百多年,不准围外人进入这里垦殖升息,使其长期跟外界断绝了联系,成为一个人烟绝迹的地方。当时这里是一个仟花佰草迎风摇摆、争芳吐艳,虎熊不时在林草中闪动的大荒原,在这片未开发的土地上充满着一片古老又深奥的原始荒原的气息。
    因为清王朝认为长白山及其附近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所以清帝每年都要到这里祭告山陵,缅怀列祖列宗开基创业的功绩。每次祭告礼成,清帝都要带着队伍到围场行围打猎。看那时首先是大批清军队伍,配着刀枪弓箭银光闪闪地向围场方向开来,随后就是皇帝车驾临幸,百官扈从,旌旗招展的盛况。到了光绪年间,由于朝政日趋腐败,内忧外患的干扰,清朝政府无暇顾及这里,对围场的管理也就日渐松弛,始有猎人进入这个无人居住的大围场内打猎。据说,最早进入辽源一带围场的猎人,是从东边过来的,当他们走到离今天山湾乡不远的地方,远远地看见高丽墓子山时,看那个山头的形状好像旗杆上的一个“旗疙瘩”,他们就给这高丽墓子山叫“大疙瘩”。以后又有一批一批的猎人陆续来这里打猎,为了区别这个区域,当时的猎人就都给辽源这一带叫“大疙瘩”了。这就是“大疙瘩”名称最早的由来,它是由当年猎人给起的名字而来。
    到了光绪后期,由于清朝国势日衰,财源亏竭,为了充实国库,补充军饷,清政府不得不放弃围场禁令,实行“弛禁招垦”政策,允许围外人到这里来开垦农田,种植庄稼。从此有很多外地移民迁入辽源一带。当时黄河连年泛滥成灾,一些晋冀鲁豫灾民也纷纷涌入这里谋生。于是在这片土地上也就出现了一些零散的人家或三五家相距不远的居民点,大围场内才开始有了人烟。到了光绪二十四年,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在龙首山西侧小什街一带,人家开始密集起来,亦出现一些小胡同,逐渐交织纵横,不久在这里就出现了一座小城。
    当年,小城人看见今天的龙首山好像从平地上隆起来的一个疙瘩,人们就都给这座山叫“大疙瘩山”。由于小城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来往不断增加,为了区别这个区域,人们也就都给这个无名小城叫“大疙瘩”了。当年的小城就是辽源市最早的城。“大疙瘩”也就是辽源市最早的名称。缘由于此。直至解放初期,辽源市人还都把龙首山叫“大疙瘩山”,很多外地人还都把辽源市叫“大疙瘩”呢。




    话说“仙人洞”


    在辽源市一提起“仙人洞”“老道山”这些名字,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又认为那是一些神秘的地方。
    在灯塔乡古仙村二队,可以看见有一座山,山南坡上被人开山采石后,暴露着一片嶙峋的大石山头,这座山就叫“仙人洞山”。在这大石头山坡上面,接近山顶那里就是昔日“仙人洞”的地理位置。据老人讲,从前在那大石头山坡顶上有个洞,洞里有石桌、石凳,是仙人喝酒和下棋的地方,也就是“仙人洞”。
    “仙人洞”是天然生成的洞,不是人工挖出来的。夏天在那洞里洞外净是花盖虫,很少有人上去。据进入过该洞的老人讲,“仙人洞”是一个直径大约七八十厘米的山洞,洞口不大,但从洞口可以钻进去人。进入洞内,可见洞不深也不大,但在洞里人可以站起来。洞里有一块天然生成的大石板,如同一张大石桌一般。洞口小,石板大,要说那山洞是人工开凿的,那么又是怎样将大石板放进洞的呢?而且不管怎么看,那山洞和大石板都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丝毫人工凿刻的痕迹。当年在“仙人洞”上面的山顶上还立着一块宽一米,高两米的天然的大扁石,如同一块大石碑,上面溜光没有字。在“仙人洞”的两侧,从山下到山上有弧形脚印似的坑,胆大人可蹬着那坑至洞口。
    “魁星楼”的传说
    相传,辽源市本来是没有山的,只有一条东辽河,河水弯曲美丽犹如一个花季的少女,唱着美妙的歌,流过这片丰茂的大地,滋养着这块土地的人们。
    后来,龟丞相带着龙王的九太子偷偷来这游玩儿,遇到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本是这东辽河里的一颗明珠),并爱上了她。九太子对她朝思暮想,就在河边等着这少女,也不见人来。于是就在河边站着不走,不想因为太累睡着了。梦中,九太子梦到那少女被一妇人困到水里,不让他们相见,更不允许他们相爱。这九太子就在梦中大哭了起来,这一哭不要紧,弄的辽河水上涨,淹了土地不说还淹死了很多人,闯下了大祸。玉帝知道这事大怒,责怪龙王教导无方,可还是给了龙王几分薄面,让龙王自己处理。龙王无奈,就罚九太子和龟丞相永远驻守在东辽河边上保佑这地方的人。于是把龟丞相和九太子幻化成两座山,就是“王八脖子”和“龙首山”。
    知道爱人为了自己受罚的少女明珠,偷偷地从河里探出头来看着她的爱人九太子。一半身子在河里,一半身子在河外的时候,正被龙王看见。龙王心里本来就恨这明珠,若不是她,自己的爱子怎么能在这里受苦,做自己的神仙多好。于是一段咒语过后,明珠也幻化成了一座山,与龙首山隔河相望,这山就是“半拉山”,因为只有一半在河岸而得名。
    九太子见到爱人受难,连忙起身打算帮助爱人,可自己已经是一座山了,这一动又是地动山摇。更把玉帝气得不行,随手拿了本来要赐给魁星的官印就扔了下去,正压在了九太子的头上,使九太子动弹不得。
    魁星本来正在受封,眼见自己的官印被扔下凡间,急忙去接,只是为时已晚。玉帝自知把魁星的官印扔下去不对,可是也没有办法弥补,就顺水推舟地让魁星也去保佑这地方的人。魁星听了封就去看着自己的官印,这印章就是“魁星楼”。




    “锁龙井”的由来


    在辽源市城东,有一条由北向南走向的山脉,当山势延伸至东辽河岸边时,陡然翘首,好像一条吸水蟠龙卧在东辽河岸边的大地上,辽源人就按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凤龟麟之首,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龙首山”。
    龙首山,山势回曲,山峦起伏。在此山中有一个极空旷的山谷。那里峭壁凸岩,树木葱茏。谷底广阔平坦,芳草铺锦,野花飘馨。向下望去,有一古井,幽邃深谙,水呈靛蓝。井水甘洌,饮后使人心清神怡,终年无干涸之时。井旁有一棵粗大柳树,柳枝下垂覆盖井沿。传说此井是一个海眼,说是在井底深处系有一条长铁锁,紧锁龙山,连在东海。传说龙首山是东海龙王派出的一条青龙,锁在西安宝地,守在辽河岸边,掌管这一河水,不得随意横溢,故称“锁龙井”。人们还在井上修筑了一座“锁龙亭”来保护此井。
    据史志上说,此井乃是原修筑在龙首山上的叶赫东城所留下的遗迹。现在“锁龙井”仍然保存在深谷之中,但那棵大柳树已不存在了。今日,很多游人在井旁,窥视那井底,仿佛在探索那遥远年代的历史。




    话说“半拉山”


    在辽源市区的西南有一座半壁山峦,它就是辽源市家喻户晓的“半拉山”。
    “半拉山”自然景观奇特,如同人工切成的半壁山峦一般的半个山头矗立在辽河的南岸上。据老年人讲,“半拉山”是由于辽河的长年冲刷和人们在山上不断采石而形成的。据说早年的“半拉山”比较大,因为伪满时期日寇在山上疯狂打石头,到解放初期就给打掉了二十多米的山坡,由于多年开采,半拉山便“缩水”了。
    昔日半拉山上没有耕地,山上绿草深深,野花耀眼,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从前的半拉山又是一个蛇地,一步一条,大小蛇遍地,最大的蛇有一丈多长,所以过去人们也给它叫“蛇山”。




    话说“高丽墓子”


    在辽源,曾有孩子们唱“高丽墓子,榆树川,王八脖子,半拉山……”这样用地名编成的儿歌。据老年人讲,明朝中期,在辽源一带居住着高句丽民族。当年,高句丽在辽源修有五座高丽城堡。高句丽为了居住安全,把城堡均修筑在山顶上,并筑有土城墙、城门围绕。
    高句丽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豆类和蔬菜,获得连年丰收,过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生活。高句丽民族的婚丧嫁娶与汉族截然不同。一旦遇有丧事,他们就按着本民族的礼仪习俗,用高丽牛拉着大轮子高丽车,敲打着棺木唱着送丧的号子,把逝者的棺木拉到高丽墓子山那里去埋葬。高句丽坟墓与汉族坟墓不一样,他们修的坟墓像一个水瓢形,后边带个把,还抹着白石灰。每到年节祭日,高句丽后人就带着饭菜和酒,在那里席地而坐吃喝起来,并哼唱着高句丽歌曲,跳起舞蹈,表示他们和先人们一起吃喝,和生前一样高兴地在一起。所以后人就把那座山叫“高丽墓子山”了。




    “龙首山”的传说


    有关“龙首山”的神话传说众多,使其更加神秘而令人向往。
    传说“大疙瘩”建县城的时候,当地几家地主,请来一位风水先生给看风水。地主们陪着他来到大疙瘩山上,风水先生慢慢看完忽然惊叫说:“呀!你们看西面那座山,形状像乌龟,脖子已快伸到辽河。南面半拉山是颗宝珠,我们脚下这是一条龙的头,这叫二龙斗宝,也叫二龙戏珠。难得!”又冲几位地主拱手说:“恭喜,恭喜!此乃一块宝地,今后这里会出大富大贵之人,真乃天赐福也!”地主们听了这话,围拢过来说:“这可不能让穷小子们得去!”“可惜,糟糕!”风水先生望着山峰自言自语地说。“什么?还有说道吧?”地主们惊讶而焦急地问着。风水先生正颜道:“你们看,珠子只剩下半拉,那一半哪去了?你们知道吗?那是被这条龙吃掉了,所以才长出这个“大疙瘩”来。幸亏才吃了半拉,若是全吃了就要乘云飞上天去。那时这里不但出不了贵人,还要发大水。你们看,龟和龙头都是面向“半拉山”,呈现出争夺形状吗!”“这可咋好,先生有补救的办法吗?”地主惊慌失措起来,就把先生请到为首的家里,许以重金。先生这才道出补救的办法:在大疙瘩山上盖一座魁星楼,再在山凹处挖口井。龙头上有镇物,又有水喝,就不能去吃珠子了。这时,地主们都说:“这有何难,有的是穷小子,明天就叫他们给我修!”
    工匠们辛勤劳动,经过几个月,魁星楼建成了,井也打好了。地主们整天争吵要块地方埋葬老人,结果相持不下,谁也没埋上。在一个浓雾的早晨,太阳刚露头,传说有位看山的老人到井沿打水,忽然见到像牛一样大的龙头,两只眼睛有碗圆,脖子上的龙鳞闪着的金光,张开血盆大口,呼呼地喘气,把头伸向井里去喝水。老人以为看花了眼,急忙悄悄走上前,定睛一看,呀!果真还蠕蠕爬行呢!不是龙是什么?吓得老人扔掉水桶,转身就往回跑,边跑边喊:“龙出来了,龙出来了!龙、龙……”人们听到喊声,同他一起到了山上,树木依然,水桶仍在,可是哪里有龙的影子?从此,人们就给这个山起了个名字“龙首山”。




    “黑鱼泡子”的传说


    从前,在辽源火车站的南面,辽河的北岸上,有一块很大的水面,水呈墨绿颜色。这水面有十多垧地大,中间有多深,谁也不知道,老百姓叫它“黑鱼泡子”。而在“黑鱼泡子”的对面,辽河的南岸上,有一座半壁山峦,如同人工切成的一般,所以辽源人叫它“半拉山”。此处的地貌是因河流滚道南移,几经变迁,在北岸残留一段河流故道,经过冲积而成为“黑鱼泡子”。而在南岸由于河流冲刷山头,天长日久,就冲掉了半个山头,也就形成了这座“半拉山”。
    因此处景致奇异,又近市区,而辽源境内又无一处水库,所以这里就自然成为辽源的一处风景地带。而当年在这一带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的带有浓郁而奇异的神话色彩。
    据当地人说,当年这个泡子是黑鱼王国世界,主掌一池之水的霸权。从前在每个月的十五夜晚,鱼王就升出水面,变成人形,饮酒作乐。时间一长,被猎人发现,于是猎人就隐蔽在湖边静候伺机行动。又到一个十五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一会儿湖心就波动起来,随之从水面上升出来一个老家奴。他伸着脖子向左右侧耳静听,见四周风不吹草不动,什么动静也没有,就进入水面。一会儿又从水面升出一个女家奴,她在湖面上摆好桌子,放上酒席后,也进入水中。待老鱼王带领众鱼王又出水面对饮正酣时,猎人突然射出一道火铳,一声巨响,顿时水面席散光灭。第二天则见水面上飘着一条死黑鱼。据说死黑鱼就是前一晚从水面出来观察动静的老家奴,因他失职,昨晚出了事故,鱼王发怒将它处死了。一次,趁着洪水泛滥、河湖连一片的暂短机会,黑鱼带领水族宗亲远遁水国他乡了。
    从此以后,这湖内鱼种逐渐繁多,螺蚧滋生,近岸水面菱角漂浮。在湖上常有善捕捞者,时而乘时作筏,点篙荡弋湖心,轻撒渔网,捕捞鲜味,充实地方市场。沿岸上乃是泥淖地带、水沼积水、蓼蒲茂密、苔藻缤纷。每至盛夏,开阔的水面,又很少风浪,是一个天然游泳场地。后来这里就成为当年辽源老少玩水洗澡的地方。疲劳之时,站在岸上,还可南遥“半拉山”的奇异山峰。




    “老道山”的来历


    在辽源市城北高古村那里有一座山,名叫“老道山”。有的人说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像老道士戴的帽子,所以叫“老道山”。
    其实不然。从前,在这座山上确实有一座老道庙,名叫“双泉宫”。当年双泉宫不大,它有一间正殿叫“关帝庙”,内有关老爷塑像,左面是周仓拿大刀,右面是关平握剑捧印塑像。在关帝庙西还有一间“娘娘殿”,内供三霄娘娘塑像。在庙外院子里有一个“十不全”塑像。在庙西不到一百米远有三间房子,那里是道士和家人住的地方。
    双泉宫只有一名道士,最早的道士叫高静一,后期是王老道。这里的道士是火食道,他们都有家眷。老道和他的一家人吃住在一起,也就是都住在庙西那三间房子里面。双泉宫虽然庙不大,但是香火很盛。因为它地处北矿山一带,当年矿山事故频多,所以矿工家属都到那里去烧香化纸,以求神灵保佑矿工在井下生命安全,免去家属的灾异。
    过去双泉宫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还举办庙会。到时西安县城里很多店铺都到那里去搭席棚,出售各种货物和食品,也很热闹。




    本版稿件转自张锦春《老城旧事》等  本报记者 宋建立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摄影部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