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风雨总相伴 而立之年再出发

阳光风雨总相伴 而立之年再出发


写在前面的话: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有残疾人8923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辽源市残疾人事业,在党的阳光雨露普照滋润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快车道。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对残疾人的态度,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决心要更加深入地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团结教育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让残疾人拥有更精彩人生,让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变成现实。
    值此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30周年之际,本报开辟专版,以飨曾经关心、关注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贾勇到辽源调研残疾人事业开展情况


残疾人生活在温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

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就业

残疾人工作者参加志愿活动




努力使春天的事业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30周年综述
杨庆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辽源市残联成立30周年的大喜年份。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89年11月7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政协礼堂隆重召开。从这一天起,正式开启了我市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征程,也必将载入残疾人事业发展史册。 
    30年弹指一挥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一茬接着干。30年历程,30年奋斗,30年发展,30年成就,30年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浸满残联人的心血和汗水。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市残联30年来不平凡的奋斗过程,真实印证辽源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推动我市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上篇:白手起家与艰辛创业的十年
(1989—1998年)


    残联成立伊始,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办公经费、编制少人员少,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事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在市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亲切指导下,在各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我们从零做起,在艰难困苦中想办法、找出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走过了坎坎坷坷的道路,终于拉开了事业发展的序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初创时期的画卷!
    ——10年间,残疾人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1989年5月22日,市政府批准组建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同年6月,市编委下发了辽编事字[1989]13号文件,对市残联人员编制及内设机构等问题作了批复。市残联为全市性残疾人事业团体按副局(处)级建制,由市民政局代管,核定事业编制13名。同年11月7日,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政协礼堂胜利召开。本次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99人。大会选举了刘荫增为主席团名誉主席,孙建国为主席团主席,主席团委员共49人。经过主席团推举产生市残联第一届执行理事会,理事长由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善巨兼任,副理事长由靳增儒同志担任。同年12月,我市成立了残疾人事业领导小组和三项康复工作办公室。1991年8月,成立辽源市聋儿康复中心,为事业单位编制13人。1993年8月,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成立辽源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8月4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文件。原副市长徐增力任第一任残工委主任,副主任由7个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由28个部门有关领导组成。1998年11月,成立了辽源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处,正科级建制,编制3名。同年12月,成立辽源市残疾人用品用具医药供应站,正科级建制编制4名。市残联成立后,便紧锣密鼓指导县(区)残联组建工作,到1990年年底前,县(区)残联全部成立,走在全省的前列。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建立,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年间,制定出台一些政策措施。
    1993年,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辽源市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纲要》是我市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这是我市第一个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的文件。1998年3月13日,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辽源市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并以市政府[1998]5号文件下发。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0年间,残疾人各项工作初见成效。
    在康复工作方面,市残联与卫生部门沟通协调,确定白内障复明和小儿麻痹矫治手术定点医院,省光明扶贫医疗队首次来辽为30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行了复明手术。组织了普及型假肢的安装工作,为51名小腿缺肢者安装了假肢,配合省低视力小分队为40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1994年6月,在全省举办的聋儿康复知识技能竞赛上,我市代表队取得教师组第一名、聋儿家庭组第三名、综合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残疾人体育方面,组织参加吉林省第一届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伤残人田径游泳大赛、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在上海和郑州举办的锦标赛、在大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残疾人特奥会、在西安市举办的第三届残疾人特奥会、在法国举办的肢体残疾人运动会、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七届“远南”运动会、在美国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台湾举办的第二届“远南”乒乓球锦标赛、在澳门举办的第四届澳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暨迎回归邀请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取得了赫赫战绩。涌现出闫丽华、王艳华、付喜城、徐志唯、张晓兵、郑纯强、邵玉凤等一大批运动健将,也奠定了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在全省、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残疾人文化活动方面,为庆祝市残联成立一周年举办了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省残联、市政府领导观看了演出;我市残疾人马艳英应邀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还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称号;为迎“七一”及香港回归,市残联举办了诗歌散文大赛、联欢会等庆祝香港回归;组织参加了全省残疾人书法、绘画、艺术作品比赛;残疾人歌手张爱兵参加全国通俗歌手大奖赛,获得二等奖;市残联与东辽县吉剧团联合排练了大型文艺节目《强者之歌》,参加了辽源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受到高度评价。围绕“助残日”主题,组织开展了八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市几个班子领导每年都亲自参与,在电视台作讲话、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市金属结构厂工人褚凡被人事部、民政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原市长吕坚东参加座谈会,并为褚凡颁发了奖品。褚凡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市残联召开了全市首届残疾人工作理论研讨会,12名同志撰写了论文。参加省残联举办的全省首届残疾人工作理论研讨。研讨会上,我市推荐的4篇论文,获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优秀奖两篇。市人大组成视察组对全市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情况进行视察。市人大原副主任于文发、内法委原主任齐宝贵及军分区司令员、市民政局、残联等领导同志一行十人参加了视察。成立了龙山区康新学校,这是我市唯一一所招收弱智儿童的学校,省、市、区领导参加了开学典礼。该校共招收弱智学生33名,分设三个班。从1995年开始,以市政府残工委名义开展了市直各有关部门、残工委成员单位包保残困户活动,并连续开展了5年,效果较好,全市累计包保残疾人困难户3000余户。1997年3月12日,我市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首发式。市委原副书记孙光瑞、原副市长魏连生参加首发式。在全省绘画剪纸艺术赛会上,东辽马艳英获剪纸一等奖、东丰王亚孝两幅作品获优秀奖。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获得三等奖一名、优秀奖三名。1998年6月份,国务院残工委基层与扶贫工作督察组来我市督察,对我市落实中残联“三位一体”建设情况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刘永新,市委原副书记孙光瑞亲切会见,使督察组深受感动。龙山区康新学校争取日本政府无偿援助贷款26.38万元,省教委投入10万元,龙山区政府投入40多万元,建成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参加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8个项目中取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市盲人孙正伟、焦立颖夫妇参加在沈阳举办的残疾人技能大赛,分别取得团体第一名、第二名,个人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孙正伟在全国邀请赛中还获得了团体第二名。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期间,我市西安区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理事长于建军被评为“全国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东辽县残联理事长郭景山被国务院残工委等部门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中篇:夯实基础与稳中求进的十年
(1999—2008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的形势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单位支持配合、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辽源市残疾人事业“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纲要》《辽源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辽源市关于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般性制度安排与特殊扶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开始建立,初步搭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的制度框架。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和服务、就业、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残疾人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挑战极限,展示才华,诠释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涌现出了一批“自强模范”和“创业标兵”。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弘扬。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残疾人,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捐赠款物等活动,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顺畅。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批转的《关于残疾人联合会干部管理办法和党组织管理关系的意见》和中组部《关于转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关于选拔残疾人干部充实地方残疾人联合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报告〉的通知》精神,认真履行干部协管职责,以换届为契机,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上级残联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整体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以县(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通过两批100余名残疾人公益性岗位招聘,从根本上解决了乡(镇)、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问题。健全和规范专门协会组织,建立了志愿者助残队伍,积极推动志愿助残工作。2006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92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通过组织实施国家和省一系列重点项目、行动、工程,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在康复方面,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彭年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实施“互助关爱”助残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康复训练、缺肢者普及型假肢和矫形器安装;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为缺肢者安装假肢;实施贫困重症精神病人医疗救助项目,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和住院治疗;实施“听力重建启聪行动”等项目项目,使成千上万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治疗,达到了“康复一人、解放一家”的效果。在教育方面,组织实施了“彩票公益金助学”和“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资助近千名贫困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帮助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1200余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完成学业。在就业方面,通过组织实施自强就业助残行动,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数量逐年递增,有针对性地残疾人培训遍布城乡。与市就业局共同举办多场次残疾人就业洽谈会。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了辽源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以市政府残工委名义,评比表彰了“辽源市首届残疾人自强创业十大标兵”。召开全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组织实施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首次将8件涉及残疾人生产、生活问题纳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辽源2008年70件惠民实事行动计划》。我市盲人按摩师孙正伟,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十佳创业标兵”,还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全国微型创业二等奖。在文化体育方面,市残联会同市文化局等部门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2004年,原市委书记赵振起在市残联领导陪同下,走访慰问了出席希腊雅典残奥会获得铜牌的我市优秀运动员王秋洪。举办了辽源市首届残疾人乒乓球比赛。组织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全国特奥会,获得5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残疾人运动员付喜成被评为“全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组织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四届特奥会,共派出6名选手获得了5枚金牌、1枚银牌和4枚铜牌的好成绩。王秋洪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九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了3枚金牌,并打破两项赛会纪录;在昆明举办的第七届残运会,他获得跳高跳远2枚金牌。付喜成获得铅球、铁饼2枚铜牌。组织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特奥运动会,我市3名运动员取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龙山区康新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体协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我市特教学校被确定为全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组织了5个省级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挂牌仪式。市飞洋润滑油厂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原省人大副主任李政文一行来我市对《残疾人保障法》贯彻落实情况作专题视察。2004年,经市政府同意,市残联购买了市国税局西安分局办公楼,结束了市残联自1989年成立之后没有办公用房的历史。




下篇:开拓创新与快速发展的十年
(2009—2019年)


    2009年以来的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广大残疾人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眼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高起点站位、大手笔规划助残项目、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争取资金,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得到较大幅度提升,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残疾人典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围绕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聚焦残疾人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残联组织自身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一些重大的残疾人民生工程走在全国和全省的前列。自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新一届班子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狠抓重大惠残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发内生活力,市、县(区)残联撸起袖子加油干,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残疾人事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自我发展潜力,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之路,为我市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009年9月1日,投资665万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1平方米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并与201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促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残联组织成立以来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9月16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暨残疾人工作表彰大会,原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参会,原市委副书记宋春芝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对31个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2名扶残助残先进个人、13个残疾人之家、18名自强模范和8名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全市贫困残疾人实施帮扶救助的若干意见》,在贫困残疾人的就学、就业、就医、生活保障4个方面加大了帮扶救助力度,提出了14条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具体帮扶办法和措施。在辽源市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暨帮扶救助贫困残疾人活动启动仪式上,原市委书记姜有为作了重要讲话。在启动仪式上,市委、市政府和市企业家协会还捐助100万元,用于帮扶救助贫困残疾人。
    ——2013年5月16日,在红旗演艺广场隆重举行了第二十三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双十佳”表彰大会,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2014年4月2日,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金育辉调研我市残疾人事业工作开展情况。 金育辉一行先后来到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以及残障孩子齐贤达家中,帮助解决残疾人和残联建设实际困难。
    ——2016年6月2日,经市政府七届二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辽府发〔2016〕12号)正式印发。6月15日,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伟根一行在原省残联理事长盛大成陪同下,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原市委书记吴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春芝、市政府副市长吴跃岩、市政府副市长康忠贵等领导同志陪同检查。
    ——2017年11月13日,市政府下发了《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源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辽府发[2017]23号)。
    ——辽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17年重点民生工程和重要民生实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总投资3800万元,建成了9314平方米的辽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心设5个功能区,采取“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运营方式,2018年1月12日,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运营中标方市德祥医疗科技研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2018年6月7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运营。9月26日,中残联副理事长贾勇在省残联领导的陪同下到市残联进行调研,对我市“医养康”结合开办托养机构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2019年,省政协副主席兰宏良、市委书记柴伟、市长孙弘分别到中心调研,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近三年来,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两项补贴”。 累计投入5694万元为66335人次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投入3574万元为43148人次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开展了集“医养康”为一体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率先落实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补贴;率先解决了残疾儿童、特教学校学生交通和伙食补贴问题。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机构编制部门重视关怀下,近三年来,通过公开招聘形式为3个事业单位解决了6名工作人员,还优中选优调入一名研究生,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在其他工作方面:2015年5月29日,原市长王立平来到辽源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探望慰问在训的残疾儿童,与孩子们共同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2016年5月31日,市人大副主任、原市总工会主席谷云山带领市总工会班子成员到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探望慰问在训的残疾儿童。2017年5月17日,在市红旗剧场,举办第三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副市长康忠贵在演出前发表讲话,共计700余名观众观看演出。以市政府办公室明传电报下发了《辽源市关于推进落实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2013—2015)分工方案》(辽府办明电〔2013〕18号)。市残联会同人社局等八个部门,研究制定了《辽源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工作三年推进计划(2010-2012年)》。全省残疾人带传培训现场会在我市东丰县召开,东丰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在市残联原办公楼建立了辽源市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安置了30余名残疾人集中就业,同时带动了20余名残疾人居家制作。举办了辽源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优秀残疾人选手参加了全省第四届残疾人优秀职业技能大赛,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本届赛会我市共有两名选手参加电子测试和cad制作两个项目的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2012年,国家辅助器具中心领导来我市调研,并获赠了价值约30万元的假肢制作原材料和零部件,年底还获得了中国残联免费配发的一台价值50万元的残疾人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组织参加了全省5个部门举办的吉林省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竞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推荐4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第五届全国特奥会,获得了8金4银2铜的好成绩。我市残疾人运动员王秋洪在首届亚洲残运会跳远项目上获得1枚金牌。组织参加了吉林省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共获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8枚,总成绩在全省10个代表队中获得第四名。选拔58名队员组成我市代表团,参加了在梅河口市举办的全省第二届残运会。本届赛会我市运动员共获得6枚金牌,9枚银牌,12枚铜牌的好成绩,有16名运动员获得了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参加了全国特奥乒乓球比赛,我市两名特奥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和2枚铜牌,为我省、我市争得了荣誉。组织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在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基地举行2014年“晟大华健杯”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我市共派出3名选手参加,教练由我市体育教师崔国庆担任。选手柴庆有荣获男子tt11级单打银牌,边朝军荣获男子tt11级单打第五名,郭茂才荣获男子tt11级单打第七名。代表团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参加了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市共派出6名运动员,一名教练员参加。残疾人运动员柴庆友获得tt11级乒乓球单打亚军。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共获5枚银牌。在市委广场举办“关注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主体大型义演活动和“情系残疾儿童,让爱撒满中秋”大型公益晚会。我市聋人,东丰县文化广播新闻局农民画创研员吕言被人社部和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14年5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应邀出席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今年,我市特教学校校长张铁东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市残联还会同市文联、辽源日报社、辽源市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辽源市艺术家走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送温暖主题活动。承办了全省自强及助残先进报告会。与市联通公司启动了信息扶贫战略合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0年风雨同舟,30年披荆斩棘,30年砥砺奋进。3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30年取得的成绩是和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是分不开的;是和各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配合、密切协作、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是和各级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也凝聚了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生命,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在此,我们向一切关心和支持辽源市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级、各界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源市残联30年的发展历程是由几代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谱写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残疾人工作奋进的实践中,我们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经验,需要长期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残联工作健康发展。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党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不断提升残联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残疾人的主体地位,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残疾人事业首先是残疾人自己的事业,残疾人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始终保持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昂扬的斗志鼓舞自己,用美好的情操陶冶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过程中,谱写更加精彩的人生华章。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焕发残疾人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要用改革的思维不断调整和创新残疾人事业的管理和残疾人服务模式,始终保持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忠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要大力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广泛开展扶残助残工作,给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六是必须始终坚持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残疾人工作者与残疾人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改进作风,切实提高履职能力,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成为残疾人事业的明白人,残疾人工作的内行人,残疾人群众的贴心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创先争优意识、强化品牌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要以残联改革为契机,切实增强残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残联组织建设得更接地气、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要坚持眼睛向下,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不断提高联系、凝聚、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残疾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全市近九万名残疾人朋友听党话、跟党走,在推动我市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继续谱写出新时代辽源残疾人事业的美好篇章!




辽源康复医院:助力残疾人精准康复
本报记者 赵强


“康复中国万里行”走进辽源康复医院


    2018年6月,辽源康复医院正式运行以来,秉承“医康养结合”的服务理念,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护佑辽源及周边地区康复患者身心健康的温馨港湾。
    如今,辽源康复医院作为我市第一家高水平二级康复医院加入中国康养产业联盟,并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医学专科签署联盟合作协议书。自医院成立以来,已先后为725人次成年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为42名脑瘫、自闭症儿童提供评估康复及支持性服务,为564名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康复、养护服务。通过康复治疗,80%患者达到自理,30%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辽源颐康康复医院是经市卫计委批准的我市唯一一家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也是2015年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工程计划,由市残联、市民政局负责投资承建,民营企业参与经营的首家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预防保健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该院业务副院长鞠芳介绍说,医院以早期康复、重症康复为特色,医院设有内科;神经内科专业、老年病专业、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等临床专科科室。其中,康复医学科为重点建设科室,康复医学科分为儿童康复中心、脑病康复中心、亚健康管理中心(肌骨康复中心)三大主要科室。在康复设备中,美国进口的肌肉关节振动治疗仪和瑞士进口的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填补了我市空白。
    “辽源颐康康复医院的建立,不但完成了中国残联要求‘十三五’期间,地市级建有一所专业化的残疾人康复设施或残疾人托养设施的任务,还成为我市对残疾人实施精准康复服务高水平定点评估和康复机构。”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医院直接服务于市区残疾人,对县区康复机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县(区)残联基层康复人才培训基地,造福广大残疾人。
    据了解,我市已进入老年社会,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4.9万人。辽源康复医院的投入使用,将为全市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特色养老服务,收治的“三瘫一截”或老年人在该院可进行康复治疗和享受生活照料,医疗费用列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解决了老年人家庭子女无暇照料,养老康复难的问题。其中,在辽源康复医院接受医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在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付费部分减免50%,低保贫困残疾人减免70%。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余名残疾人共计减免医疗康复费用48.7万元,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
    本版策划 杨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