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之材辽源人(二)

栋梁之材辽源人(二)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辽源山美水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辽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辽源、长于辽源,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辽源母亲的呵护下,奋发图强,成为了今天的国之栋梁或社会精英。他们将全部经历都用在了钻研学术或行业发展上,为祖国争荣,为家乡争光,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奉献自己的正能量。虽然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早已成为佼佼者、虽然身在“天南海北”,但他们却时刻关心、关注着家乡辽源的发展变化。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想和家乡人说说心里话。




辽源籍音乐家 辽宁大地奏凯歌




    姓名:刘世虎
    现居地:辽宁省大连市
    职业: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指挥家、作曲家




    主要经历:
    1964年,刘世虎出生在西安区一户普通工人家庭。他自幼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唱歌、弹琴、表演……渴望学习与音乐有关的一切。1983年,他顺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7年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辽宁省大连市,先后在大连市师范学校、大连外国语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又到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如今,他早已是国内较有名气的指挥家、作曲家、教育家。通过努力,他为自己开启了音乐之路,也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30余年里,刘世虎在大连创办了多个特色文化活动,并分别坚持连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同时,他为大连市甚至辽宁省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教的学生获国内外大奖200余项。也因此,他两次荣获“大连市文学艺术界十个有影响人物”称号。


    难忘的辽源记忆——
    刘世虎:“记得小学时,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集体活动,音乐老师总是找机会让我到台上带领全校学生唱歌。渐渐地我有了舞台自信,更使我坚定了将来走音乐道路的决心。初中时,辽源三中的王永福老师也对我格外关注。他们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奠基人。”


    家乡感怀——
    刘世虎:“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辽源是座大城市,认为城市都和辽源差不多。当时心中的城市除了北京就是辽源。虽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走过、看过的城市越来越多,但至今辽源在我心中的位置依然无法取代。因为这里是我的老家、我的根。现在,只要我有机会回辽源,我都要到矿务局东山、龙山公园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儿时的记忆。2007年,我的作品音乐会在大连举行,辽源媒体还来人进行了现场报道,使我备受感动,至今难忘。”


    对家乡的心里话——
    刘世虎:“我有今天的一切,正是当年辽源的老师、朋友给予我无私帮助的结果。所以,我更想找机会多回辽源,多为辽源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辽源人勤劳、聪慧,所以,我希望辽源能多邀在外的游子回家乡座谈,多吸纳外域的发展经验和理念,大家共同为家乡服务,使辽源加快发展的步伐。我也希望同为在外打拼的游子都能心系家乡,多为家乡作贡献。”




太医“温实初” “全能”男演员





    姓名:张晓龙
    现居地:北京市
    职业:演员、礼仪指导、制片人




    主要经历——
    1974年,张晓龙出生在东辽县建安镇一个普通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父母文化艺术修养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彰显了不俗的气质和艺术天分。长相帅气、家教好、能歌善舞……仅此几点,足以使他成为老师、同学中的“宠儿”。1991年,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张晓龙凭借过人的艺术天赋和好形象,顺利考入吉林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当时也被称作“奇迹”。1994年,他又以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专业。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一名教形体教师。邓超、张翰、唐嫣、佟丽娅、张佳宁等当红明星均是其学生。张晓龙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20年里,一边做形体的教学工作,一边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还挖掘自身影视表演方面的潜能,做着礼仪方面的科研课题。也因此,后来他有着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礼仪指导、演员、制片人等多重身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热衷公益事业,乐于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2002年,出演首部电视剧《情有千千劫》。2011年,凭借古装剧《后宫·甄嬛传》温实初一角成名,获得多个奖项。之后又分别主演《爱情面前谁怕谁》《十月围城》《陆小凤与花满楼》《我的情敌是超人》《妻子的谎言》《爱人的谎言》等电视剧及电影,并收获了国内外各种荣誉奖项。


    难忘的辽源记忆——
    张晓龙:“儿时的记忆太美好了。香飘百米的东辽黑猪肉,放学后骑自行车去同学家玩儿,秋收时节和小伙伴儿‘扒苞米’赚零花钱……美好的记忆实在太多了,感觉说也说不完。”


    家乡感怀——
    张晓龙:“现在的辽源家乡真好!变化太大了,每次回来都有新面貌,感觉城市都种在了花园里。辽源的未来是可期的,因为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以柴伟书记为首的能干事、肯干事的领导干部。辽源是福地,自然有福气。”


    对家乡的心里话——
    张晓龙:“虽然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回家参加亲友的大事小情,但只要是对家乡有帮助的事情需要我,我会无条件、无报酬且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赶到。家乡有事儿能找到我、需要我,这是我的荣幸。对家乡的未来发展,我没有建议和意见,因为现在的领导让我心服口服,我能想到的他们都能想到。我有的只是祝福,祝福家乡辽源的一切都越来越好!”




深圳电子行业的“女强人”





    姓名:徐金利
    现居地:广东省深圳市
    职业:深圳市高科德电子市场常务副总经理




    主要经历——
    徐金利毕业于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业学校(今长春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本是一名专业会计。1997年,32岁的她放弃了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想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初来乍到,她到深圳市新纶科技有限公司干起了会计老本行。不久,她主动请缨从财务部调出来承办鞋厂,做了一个创业者和管理者。不到四年的时间,徐金利在公司创建了鞋厂、电子厂和口罩车间。因为她的“超”能力,为公司后期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徐金利加入了松岗电子城,成为一名普通的招商业务员。虽然进入电子行业是从零开始,但仅仅3个月的时间,她因突出的业绩被提升为市场部经理。自此,她开启了职业经理人生涯。十年磨一剑。从2005年到201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徐金利带领的团队创造了深圳电子行业的奇迹,用智慧打造了高科德电子市场品牌(华强北十大市场品牌之一),华南城智能制造、线上线下一站式采购平台的华丽转身,益华电子市场的辉煌等数个知名专业市场,也因此,徐金利成了深圳电子行业的“传奇”人物,同时被称之为华强北电子“一姐”。


    难忘的辽源记忆——
    徐金利:“时至今日,我最喜欢吃的食物,依然是咱家乡的粘豆包和小葱拌豆腐。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孩子玩儿的那么丰富,但是我们玩儿的都是亲近大自然的。比如,堆雪人、打雪仗、踢毽子等等。此外,节假日,我们还经常去龙首山玩。听老人们说,正是因为有龙首山,辽源才风调雨顺的。”


    家乡感怀——
    徐金利:“我平均能达到一年回一次家乡。远在深圳的我真的太想吃一口正宗的小葱拌豆腐了。我爱我的家乡辽源!”


    对家乡的心里话——
    徐金利:“我祝福家乡经济越来越好,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80后”博士生导师





    姓名:王世伟
    现居地:吉林省长春市
    职业:长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1980年,王世伟出生在西安区城乡结合处的一个普通工农家庭。虽然家境一般,但王世伟自幼便热爱学习,同时也表现出了超常的学习能力。小学、初中、高中始终名列前茅。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00年,他成功考入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在大学里,王世伟没有松懈学习,他不断提高自己,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这个全国前五名的学科专业里,连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硕博连读),于200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王世伟被聘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2014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应化所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同年,他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学习,而后被长春工业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聘用,现为长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复合材料课题组组长,化工学科学术带头人,团队研究领域为“导电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减震降噪材料”。


    难忘的辽源记忆——
    王世伟:“难忘的记忆有很多,但是让我最难忘的就是中学时期的几个老师。他们对我非常照顾,主动给我找学习资料,免费为我课后补习。也正是有了他们我才能有今天的一切。”


    家乡感怀——
    王世伟:“家乡一直是很淳朴的一个城市。每次回家总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小时候,自家菜园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加上妈妈的好厨艺,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现在我平均一个月能回家乡一次,还有许多亲戚还都在辽源生活,我也很怀念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时光。辽源有合作的科技企业,我也会去做技术交流。长春和辽源离的也很近,一个小时就到了。辽源不是长春的后花园嘛!”


    对家乡的心里话——
    王世伟:“我是辽源的儿子,是辽源养育了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辽源人。”




从老家到深圳淘金





    姓名:沈江
    现居地:广东省深圳市
    职业:深圳聚富城手机市场、筑梦者太空舱酒店董事长




    主要经历——
    1975年,沈江出生在东辽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和姐姐对他十分疼爱。他从小是个淘小子。因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虽然学业没成功,但天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又不服输的他不甘心做农民,于是,十六七岁时,他便开始走南闯北,开启了学习探索商海之途。去珲春打工、回辽源倒腾粮油、养大挂车搞运输……2006年,沈江到了深圳,也给自己暗暗制定目标——赚到50万元钱就回家。在华强北商业区的某手机市场给人打工半年之后,他就“自立门户”,在手机市场租了一个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米柜台”,经营手机及电子数码产品。虽然光租金每月就得1万元钱,但沈江却凭借自己的能力,仅用了短短半年左右就赚到了50万元钱。此时的沈江没有打道回府,而是继续淘金。2009年,他在香港也开拓了电子产品的市场。随后,沈江的人生就像开了挂,手机城、典当行、主题酒店、写字楼、物业等多个领域均做的风生水起。这个东北的农村汉子,凭借自己的人品和能力在深圳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难忘的辽源记忆——
    沈江:“虽然我身在深圳,但是辽源永远是我心里最美好的那部分。龙首山的猴子、大什街的冰灯、八一水库、东辽河都是印在我脑海里的最美景色。一建道口的‘红霞小吃’、小城子的‘小丽炖鸡’‘顾大烤羊’‘方地开河鱼’……都是我永远吃不够的美食。”


    家乡感怀——
    沈江:“无论我身在哪里,工作多忙,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准时到家,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十五年如一日。落叶终究要归根,游子佳节倍思亲,儿时成长系辽河,他日成人报母恩。”


    对家乡的心里话——
    沈江:“辽源市是资源枯竭城市,希望大力度招商引资。开发有机农副产品、一些优势项目多支持外商给予从快、从优、从利的一体化政策。希望多组织一些类似在外经商游子的慰问及一些座谈会。”




“85后”智能产业经理人





    姓名:夏嘉坤
    现居地:中国香港
    职业:深圳市华智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副总经理




    主要经历——
    夏嘉坤从小生长在我市一个双职工家庭,是家中独子。2006年6月,从矿务局第一中学(现田家炳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广告学专业。2009年3月,夏嘉坤一路南下来到了年轻人向往的大都市深圳。在深圳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租赁工作。2013年7月,在深圳光明新区成功交易了市值1.2亿元的厂房。也因此,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5年,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此后他还打造运营过深圳机场航站楼的航空产业中心;深圳福永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现东莞大朗投资两万物业做智能制造产业园。2017年移居香港。


    难忘的辽源记忆——
    夏嘉坤:“我读初中时很流行变速自行车,家里给我也买了一辆。自从有了那辆自行车,我每逢周末就约上十几个同学一起骑车到“东城大山”去玩。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一玩儿一整天也不知道累。那个年代路上机动车辆也不多,我们还经常骑车在路上比速度。有时还到同学家里吃饭,那地道的锅包肉,至今想想心里还流口水呢。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部分学生有传呼机(BP机),一般收到了别人打来的传呼信息,多数时候还不舍得钱去电话亭回电话。现在我还时常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更想念当时一起疯闹的小伙伴儿。”


    家乡感怀——
    夏嘉坤:“辽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在那里,是我最割舍不下的地方。虽然现在我脚踏深圳、香港之岭南土地,但我多希望当初邓小平在地图上划的那个圈是辽源啊!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辽源也早就是走在国际前沿的一线城市了吧?目前我基本一年回家一次,平时确实没有时间。父母也都还算年轻,他们有时间也会来深圳看我。”


    对家乡的心里话——
    夏嘉坤:“我认为辽源的发展应该多吸纳外来人才,开拓一些新的产业。其实很多在外的孩子都想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因为根在那里。我接触过的辽源籍创业者,也接触过辽源籍的求职者。创业者想回家乡做项目,但很多项目目前辽源还没产业化。而一些在外的求职者回辽源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们辽源太需要大城市的经验来学习发展了。深圳的飞速发展不仅仅是靠国家战略和地理位置,主要是深圳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这里很早就开始模仿美国硅谷了。我分别参加过深圳和东莞的政府会议。深圳多数的目标都是向硅谷看齐,而东莞的目标多数则是深圳和香港两地。我祝福我们的大辽源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早日迎来辽源人才返乡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