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变化(一)

时代新人说变化(一)


编者按


    我的故事,哪怕再平凡,也是这个时代的故事;我的力量,哪怕再微小,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这是我作为一名时代新人的所见及思考。回首往事,一路艰辛,但内心很甜,我们有幸与祖国共成长,才会见到国家今天的繁荣与我们生活的富足。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探索、继续奋斗,不负青春、不负理想,更不负这个新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紧握命运 绽放生命精彩



讲述人:马也,2002年出生,抚顺跆拳道专业队二年级学生


    我叫马也,今年17岁了。当别的女孩儿依偎在爸爸妈妈怀里当“小公主”时,我的父母狠心抛弃了我。自打我记事儿起,就和姥姥、姥爷相依为命。姥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但为了养活我、照顾我,他们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把我养大,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他们却尽可能地给予我最好的教育。
    从小到大,我的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我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从小就可以去参加钢琴、美术、演讲等兴趣班。我非常羡慕,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不允许,我怕姥姥、姥爷为难。上学后,我认真努力学习,没有报过任何一个补习班,学习全靠自己。直到我12岁那年,遇到了我人生中的恩师——杨帆跆拳道馆的杨帆教练。那时我上小学五年级,当我看到洁白的道服、黑色的腰带,神采飞扬的自信,身手矫健的踢腿,这一切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我顿时对跆拳道这项运动充满了好奇与着迷。姥姥、姥爷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同意让我把跆拳道当作一个兴趣爱好培养,这让我太高兴啦,兴奋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简直要像小鸟一样飞起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虽然感到不断地踢腿非常枯燥,但我依然坚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训练。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上初中后,我在年组的成绩排名在150名左右,但体育成绩却是年组女生中的第一名,当时其他班级的老师都让他们班的同学向我学习。上初三后,我被选上校体育队。每天早上4时30分起床,5时10分到学校训练,7时10分回到班级上课,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年,风雨无阻。中考时,我考了545.8分,离上第五中学的分数线还有一段距离。没考上五中,我感觉对不起辛苦养育我的姥姥、姥爷,我心痛。未来,我还可以有梦想吗?那一刻,我消沉了。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我的心被自卑蒙上了阴霾。
    姥姥、姥爷看到我的状态,他们很心疼,让我去跆拳道馆放松一下心情。杨帆教练得知我落榜的消息,说要帮助我继续学习下去,不能放弃梦想。在跟杨帆教练学跆拳道的这些年里,杨帆教练对我的家庭状态很了解,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了我很大帮助,他说我在体育方面很有天赋,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他很认真地问我能不能吃苦,我坚定地回答他说,“能”。随后,杨帆教练便把我送去抚顺跆拳道专业队去学习。9月快开学的时候,杨帆教练把我送到了抚顺市,把我的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便返程了。
    在专业的跆拳道队训练和以前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在搏斗中嘶喊、挣扎,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面对这样的日常训练,我有点儿不适应,也曾瑟瑟发抖,也曾泪流满面,更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想到姥姥、姥爷对我的养育和杨帆教练对我的培养,还有我对未来的憧憬,我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每天练到我的极限,让所有人看到我的努力。现在,我已经上二年级了,有了收获,也有了成绩:2018年,我在首届国技院爱领导者杯国际跆拳道公开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在2018年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跆拳道公开赛获得第三名;同年,在全国U系列辽宁省跆拳道选拔赛获得第五名;2019年,在全国青运会辽宁省选拔赛获得第二名。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杨帆教练从小对我的培养和对我求学路上的各种帮助,杨帆教练从我到抚顺跆拳道专业队开始一直在给我交学费。是他,给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他,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我感恩我的教练。
    现在,抚顺跆拳道专业队的教练对我的能力很认可,让我给同学们当“小教练”,一边训练、一边代课,我能自己挣生活费了,不用姥姥、姥爷给我打钱了。今天的我,虽然拥有的只是小小的能量,但我相信通过艰苦奋斗,我一样可以去点燃大大的梦想,我一样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绽放绚烂的光彩。虽然一路艰辛,但我的内心很甜,我喜爱跆拳道,我会凭着心中的信念和坚定的毅力去坚守我所热爱的。






感恩之心 永沐阳光


讲述人:陈安然,1986年出生,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


    小时候的我很孤单,父母早逝,又没有兄弟姐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时间不会因为悲伤就停滞不前,转眼就到了填报中考志愿的日子。我家算是教育世家,爷爷、爸爸、叔叔、堂哥……很多亲人都从事教育工作,从小我便梦想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与我最初的梦想擦肩而过,选择了入伍参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命运多舛,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能够进入学校学习并到部队锻炼,我亦很幸运。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复原安置工作的时候,政府给了我优厚的就业选择权,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工作。经常有人问我,明明有更好地选择,为什么要到民政系统工作?我只有一个想法,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尽全力去回馈社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至今,我已在民政系统工作了十五个春秋。其间,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出身民政世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更多地支持和理解。2008年,我调入福利院工作。在那里,看着老人,有一种父母还在的感觉,喜欢听他们对子女的挂念和唠叨,更喜欢看孩子们欢乐嬉闹、无忧成长。
    我爱人的母亲和外婆都是福利院退休的老职工,我们在一起时常说起福利院的“前世今生”。据岳母和外婆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国家施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福利院的伙食主要就是玉米面、高粱米、萝卜、白菜、土豆等大众食品,食堂是那种简易烧火的大锅;福利院的院民穿的是粗布衣服或社会捐赠的旧衣服,而且还缺衣少鞋,脏乱破旧,一年到头洗不上一次澡;居住得是低矮的平房,睡得是南北大炕,一铺炕上睡几个人,冬天取暖生火炉,老人、孤残儿童、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混居在一起。建院之初,院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马车,唯一有现代气息的物件是一部老式手摇电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福利院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福利院的飞速发展期,我更有幸亲身见证并参与其中建设。2013年11月24日,儿童福利院搬迁新址,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4464平方米,设立了康复室、阅读室、乐器室、阳光活动室、电脑室等功能室,满足了孩子们的各种兴趣需求;兴建了“淘气堡”“室外大型游乐场”等游乐设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筹建了浴池,设立了洗衣房,解决了孩子们洗浴保障难、个人卫生清理不便的问题;宽敞舒适的寝室,清洁干净的食堂,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在满足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环境。
    为确保孩子上学途中的人身安全,院里专门配备了学生班车,接送孩子们上学,使他们也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得到家庭式的关怀。离院的大孩子们回来时曾感慨地说:“弟弟、妹妹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了,每个房间都配有液晶电视和空调,喝得是净化过滤后的自来水,有独立的学习空间,还有专业的厨师给搭配合理的营养餐……”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直以来,儿童福利院始终以家庭般的温情用心养育孩子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读机会,请辅导老师专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去年还专门为一名有音乐特长的孩子购置了一架钢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院里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带孩子们出去游玩,鴜鹭湖风景区、凯旋王国游乐场、巴厘岛游乐园、长春中泰海洋馆、净月滑雪场……每到传统佳节,赏烟花、猜灯谜、吃传统美食……时时处处留下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美好的回忆。
    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虽然身世不幸,但他们不缺失“家长”的疼爱、“兄弟姐妹”的手足情,生活上、学习上、感情上……一路向阳,生活得精彩而充实。






由一把挂面想到的……


讲述人:张知鸷,“85后”,东辽县凌云中学语文教师


    去超市购物,在粮油专卖区,我看见了好多种品牌且都包装讲究的挂面被整齐地摆放在洁净的货架上,看着这些包装精美的挂面,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想起了第一次吃挂面的情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大约四五岁的样子。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农村的经济还很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除了种地卖粮食,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父母省吃俭用一年也攒不下多少钱。为了减少开支,就得从一日三餐上节省,母亲常做的饭就是手擀面条。那时候,做面条可不像现在放各种调料和配菜,就是清水里放点儿盐,人们称这面条为“白水煮面条”。 而这种“白水煮面条”就是我家一日三餐的主食。因此每到吃饭时,我就闹情绪,叫嚷着不吃面条,甚至哭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母亲做点儿其他的,换换口味。这时,爷爷、奶奶总会用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经历来劝说我。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国内还处于新中国成立前战乱时期,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苦,饿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
    爷爷说,他小时候很少有机会吃白面,粗粮野菜能吃饱就不错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能吃上大米和白面。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爷爷、奶奶吃饱穿暖的愿望终于成为了现实。
    为了让我吃饭时不再闹情绪,父母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有一天,爸爸从外面拿回家十几把用粗糙的白纸包着的挂面,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和见到“挂面”这种东西。
    我看见妈妈在做饭的时候把包装纸撕开,直接把洁白的干面条下到滚开的水里。妈妈说这挂面跟手擀面条是不一样的,可好吃了。挂面做好后,妈妈给我盛了一大碗,挂面的新鲜感吸引着我。第一次吃挂面,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口味确实不错,感觉那次的挂面好吃极了。
    那时候,我真的希望以后每天都能吃上挂面。可是,这愿望在当时却是很奢侈的。听村里人说,这是村里做小买卖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运回来的,是很短缺的。
    “我们这挂面种类很多,我帮您介绍一下吧。”售货员的话语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现实。在售货员热情地推荐下,我选择了一种蔬菜挂面。回到家里,我像当年妈妈给我做挂面的方法做好了,但是我却怎么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吃不出当时的味道原因何在?答案当然不在于质量,而是由于现在物质的丰富。
    从难以买到的稀罕物到琳琅满目、品种齐全,挂面承载的不只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祖国发展的印记。这印迹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上,也体现在人的观念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上。发展让中国富起来、强起来,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顺着祖国发展之路,我看到了自己和自己家庭变迁的清晰脉络……发展让我们从“白水煮面条”到今天餐桌的丰盈,发展让我家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来源也不再局限于种地卖粮,父母还通过搞养殖、打工等方式让日子越过越好。得益于教育的发展和家里的经济好转,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有了理想的工作,成了城里人……






我眼中的科技时代


讲述人:边新宇,“90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作为“90后”,时代给我们的标签就是“激情”“无畏”“创新”……不得不说,作为我们这一代的“90后”是幸运的,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没有经历政治上的动荡,市场活跃,物质丰富,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读书时,已经恢复高考制度30年了。世界文明的窗口为我们打开,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头脑、增长了知识。不仅如此,我们的创新意识还来源于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互联网,我们似乎天生就是科技产品的使用者,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这个时代。顺着科技的发展,我回到了记忆中的那些时光。
    记得小时候,爸爸买的第一部手机是海尔牌的,绿色的屏幕,小小的,形状也和现在不太一样。在那个手机不太普及的年代,手机里没有多少联系人,也不常用,大家还是习惯奔走相告的联系方式。互联网也不普及,电视频道少得可怜,还没有数字电视,唯一的娱乐是全家在晚上守着八点档的连续剧看得津津有味。后来,爸爸买来一个“大锅盖”,有了这个神奇的东西,我家的电视就能搜来40多个台。我至今还记得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聚在我家看《喜气洋洋猪八戒》而哈哈大笑的情形。娱乐有限,所以每一种娱乐方式都被我们玩出别样的乐趣。这种单调的生活却也其乐融融,成了我儿时独有的记忆。
    稍微长大了一些的时候,出现了诺基亚彩屏手机,那时候似乎人人都拿着诺基亚手机,我想那应该是诺基亚公司最兴盛的时候。人们习惯了用手机短信来沟通,逢年过节用短信给亲人朋友发祝福语也成了流行。再后来手机品牌更加多样化了,彩屏翻盖手机、步步高音乐手机、OPPO音乐手机的广告霸占了电视荧幕。那时候我们班里的同学似乎都会哼几句广告词。“嘀嘀答答嘀嘀答答嘀,留住最真的,OPPO real音乐手机”清新的广告词、漂亮的明星伴随了我们整个的少年时代。
    后来的那几年中国飞速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种种开放政策让我们走进世界的中心,互联网逐渐普及到每个家庭之中,大家沉迷于熬夜“偷菜”的同时,第一代智能手机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QQ、微信成了人们新的联系方式。与此同时,电脑也逐渐普及到了平民百姓的家中,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了。至今仍清晰记得我第一次网购的样子,点开电脑上的淘宝,我被商品多彩的样式,同时令我震惊的还有商品的价格,比商场的竟然便宜好多,我激动、忐忑又满怀期待下单,收到包裹,从此也开始了我的网购之旅。
    如今,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已经被智能化所包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网络。外出网上订票、点外卖、移动支付,手指点一点,没有什么办不到。如此便捷,高科技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们。我们都是现在科技的受益者,在外地上大学我感慨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的便捷,也惊叹高铁的速度如此之快。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便捷的同时,却也发现了现在很少会有人静心去读纸质书籍,我们浮躁、麻木,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有不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我想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我们会逐渐意识到,摆脱掉这些问题。中国在飞速发展,时代在变革,要变革就必然有疼痛,有不适应。这些都是我们要克服的挑战。正如电影中的那句话,“时间带来改变,一切都会随着季节更替,新的让我保持饥饿感,旧的让我学会珍惜。”
    身处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家正飞速发展,最后一批“90后”也已经成了大学生,芳华总为少年留,我们“90后”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回首望去,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特征不仅象征着这一代人,我们与历史上任何一代都不同,我们是科技时代的见证者,也将成为未来科技的引领者。感慨时代的变化,感慨祖国的变迁,我们这一代将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力前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  淞 宋建立 李  锋 实习生 边新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