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体罚”绑架了严师、伤害了学生
莫让“体罚”绑架了严师、伤害了学生
核心阅读:
“体罚”,一个让学生听了害怕、家长听了心惊、老师听了头痛的词。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国家对学生的保护和对教育工作者的约束,却也成了某些学生及家长对抗老师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武器。
山东省日照五莲二中的班主任杨守梅老师“体罚”两名迟到学生,被当地教育部门先后两次下达严厉处罚决定,引起社会热议和央视点评,最终以当地教育局撤销追加处理决定收尾。此事到此暂告一段落,但却暴露出当今教育环境的一大问题:老师该不该管学生?没了惩戒权的老师又该如何约束引导学生?
近期,山东一起老师因体罚两名逃课学生,被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严厉处分”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不仅引来了央视的关注,处理撤销后仍掀起新一轮的舆论高潮。该事件的起因据说今年4月29日下午,日照市五莲县初中老师杨守梅“体罚”了两名迟到的学生。5月5日,学校对杨守梅给出了停职、道歉检查、取消评优、党内警告、承担诊疗费等5条处理意见。
紧接着,7月2日,当地教体局又对杨守梅作出追加处理意见:从今年5月起扣罚一年绩效工资、该校不再与其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纳入当地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事件由此时引爆网络,与以前众人纷纷指责痛斥实施“体罚”的老师不同,公众认为比起以往的处理方式来说,这次对杨守梅老师的不再签订聘用合同、纳入信用“黑名单”等处理显然有些过重。先后两次对杨守梅的处罚决定,在网上一直没有杨守梅如何“体罚”学生有力证据的前提下,为何对杨守梅的处罚会一次更比一次严厉?这也让很多网友都表示想不通。一时间,众网友化身“吃瓜群众”,纷纷议论为何此次对“体罚”学生的教师处罚会如此“与众不同”。
在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媒体和广大网友的密切关注中,7月23日,当地教体局撤销对杨守梅的追加处理决定,并表示根据老师个人意愿,已将其从原学校调往五莲一中。至此,该事件看似已经得以解决,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此次事件仍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的困惑——
老师困惑:教师该不该拥有惩戒权?
严师出高徒,是传统教育理念。杨守梅老师也不是第一位被指控“体罚”学生的老师,但对杨守梅老师的两次处理结果,确实让很多老师心惊肉跳。处分、罚款、开除还不够,还要加入征信“黑名单”。一位带出了多届市高考状元,甚至在出事之后所带的班的中考成绩仍然拿下全县第一名的优秀教师,只是用书本打几下违规的孩子,至于对她作出如此重罚吗?学校老师纷纷不寒而栗、人人自危。在某些人的眼中,“严禁体罚学生”已经从保护学生的法规,变成了捆绑老师手脚的绳索。
2018年6月,一封来自驻马店西平县教小学四年级老师的一封辞职信在网上同样很火。写信的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此前,这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有家长认为老师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及其家长的感受及自尊,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这位教师在被家长威胁要“登门道歉”、否则就“到教育局反映”的情况下,只好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长长的道歉信,恳求家长们:“请不要出了一点问题就把我告到局里去,我需要每个月2607块钱的工资养家!跪求各位家长了!” 家长的过激反应不仅无法让人认同,也让这位老师失去了继续教书育人的动力,在无奈之下写了一封辞职信,自嘲“育人尚无功,怎可害人命!”
2018年10月,同样是因为学生迟到,湖南株洲育红小学一名三年级女孩被何姓女教师罚站数分钟。女孩的父亲——株洲渌口派出所一副所长知悉情况后,驱警车直入学校,将何姓教师带走,并关入审讯室7小时。被带离的何姓女教师在离开派出所后在微信工作群里感叹:“我不知道谁给了派出所副所长一个这样的权力……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迟到而打过哪个孩子一巴掌!我勤勤恳恳教书,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018年12月,河南省33岁男子常某为报复老师张某某,将正在骑车的老师拦在路边,向老师的头部、脸部连续打击、扇耳光,并破口大骂。随后,打人男子在网上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该老师欺负、殴打,致心灵受伤。该新闻一出,竟还有很多网友“点赞”,表示其是“君子报仇20年不晚”,认为老师对学生的伤害是影响深远的,却没想过指责这位曾经的学生如今的行为是违法的。
但这些引起学生和家长反弹的行为,真是因为老师对这些学生体罚太过吗?2009年4月,广东肇庆一名年仅13岁的六年级学生因上课和同学讲小话被老师批评,就愤而回家拿菜刀,冲到课堂,持刀砍向正在授课的女老师头部……当民警询问他时,他愤怒地说:“她(即受伤的老师)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我,我心里很生气,便砍她两刀解恨!”
2018年12月,安徽省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的25岁教师赵小婷在走出办公室旁边的楼梯时突然被袭击。根据医院记录,入院时面部软组织挫伤,膝盖受伤、脱皮。受伤的赵小婷出现便血症状,无法进食。据了解,袭击她的人是2017年曾教过的七年级学生冷某,年仅15岁,曾因课堂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被批评,2017年底转入私立学校。冷某因殴打他人被阜南县公安局给予行政拘留9日,并处罚金400元。因冷某不满16 周岁,无犯罪前科,决定不执行行政拘留。
随着这一条条新闻的出现,使得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开始担心起自己来。老师不仅要面对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批评与指责,还要担心未来是否会被学生以“心理阴影”为由打击报复。为求自保的老师教育起学生来自然会束手束脚:批评学生时,学生会不会受不了去跳楼?责罚学生时,家长会不会来学校告状?
在美国,某高校开放学生校园内持枪禁令后,有老师身穿防弹衣、带着钢盔上课。因为老师讲课提问学生时,怕讲台下的学生因为答不上来给自己一枪。
老师与学生本该是盟友,他们的工作是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老师也许不求学生都能飞黄腾达,但一定希望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些话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教好自己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初心。当“体罚”成了责难老师的利器,当教育机构怕“影响不好”让学生和家长“以闹取胜”,只要高举“老师体罚学生”的大旗就可以对老师实施伤害,那么老师还敢管学生吗?本该指责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老师却为了自保选择漠视学生长歪,这真的是在保护学生成长?到底该不该给老师惩戒学生的权力?这份权力又该有怎样的衡量标准?这是很多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急切需求。
家长困惑: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我们所说的“体罚”,是指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了伤害学生身体健康和自尊的方式。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尤其是处于相对敏感、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精神受到打击很难自我调节,也非常容易钻牛角尖。在如何教导孩子成长这一方面,因为自身的能力和精力不足等原因,家长们会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期盼他们不仅能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更健康地成长。但是,就好像所有的工作岗位都会有不能胜任的合格者一样,教师队伍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害群之马。但不同于普通工作岗位的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一生,受影响的还是整个班的学生,而且是一届又一届。
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扬中第一中学9年级12班15岁的中学生祝新在政治课上被任课老师打了几个耳光并被撵出教室,之后坠楼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江苏仪征化纤三小的音乐课上,有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讲话,教师让全班学生互扇耳光,并且必须打出声音来,不响就放在暖气片上烫手。
不仅是孩子无法对抗老师的“体罚”,2016年12月,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医学院因停电学生晚自习迟到,教师吕某到教室后,发现多数学生未到,非常生气,将学生留在教室外要求学生自扇耳光的视频被传网上。视频中,多名男女学生在教室门口被教师吕某要求两两互扇耳光或自扇耳光。而当有学生犹豫时,吕某表示“你不扇我扇你了”……只有完成互扇或自扇的学生才会被允许进入教室。视频后期,吕某更是亲自上阵,掌掴一名女生,向其他学生示范。
在网上随便找一些关于老师的评论,大多会是两极分化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感恩于老师的教诲;另一部分是在指责自己遇到的老师,并表示会记一辈子。
就好像教师受不了有的家长将指责学生都当成“体罚”,家长也不能接受老师用“严师出高徒”和“恨铁不成钢”当成粗暴教学的理由。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相比起“自学成才”的家长,专业出身的教师都要靠责骂和殴打的方式教育学生,那家长又该如何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脆弱的自尊心?毕竟每一位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家长把他们送到学校是为了受教育,期望他们懂知识、明事理,而不是学会如何服从强权。前面新闻中的几位家长一定想不到,自己早上送到学校一个活泼的孩子,却再也等不到他们放学回来时的笑容。而那几位按老师要求互扇耳光的大学生,他们的家长也不会理解自己的孩子连反抗的勇气都被“教育”没了。“体罚”之所以刺痛了家长们的敏感神经,正是家长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焦虑心态,并希望能有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的殷殷期盼。
新时代需要新严师
“体罚”,一个让学生听了害怕、家长听了心惊,老师听到头痛的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得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用细致且严厉的条例来禁止老师体罚学生,是国家对学生的保护和对教育工作者的约束,但也成了某些学生及家长对抗老师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武器。这也导致很多老师为了自保,索性不再去管学生。学生们还处在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时期,爱玩的天性难免战胜意制,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时时督促和引导,没有了严师,受到影响的还是学生自己。
当传统教育理念遇到禁止体罚这条禁令,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是否对“体罚学生”这个词过分敏感了?面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没有惩戒权力的老师又何谈约束力?无论是严师出高徒还是棍棒出孝子,都体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理念,禁止体罚则是当代教育的行为准则。而现在的教育机构和家长之所以对体罚如此敏感,也正是新旧教育理念碰撞产生的阵痛,家长们已经被那些伤害学生的新闻吓怕了。
杨守梅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理,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应该被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取代。但杨守梅老师被当地教育机构二次追加的处理决定,也让我们对现代的教育模式有了一丝隐忧:当体罚学生成了教师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又如何划分指正劝阻学生与体罚之间的区别,才不会让老师只能在失职和辞职之间抉择。
在传统教育向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时,难免有些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过去,老师常用戒尺打学生手心,误导家长以为老师惩罚学生就是严格要求学生,这是为了他们好,无论老师对孩子做了什么都应当受着。当今时代,我们明白学生也有自尊,他们的身心健康应得到有力保护,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都没有权力去伤害学生。
但新的教育模式伴随着新的问题:当不能再用体罚来惩戒学生的老师,遇到自制力不强、不愿配合老师教学的学生时,老师到底该怎么管学生?当老师为了自保不再管学生,那禁止体罚学生到底是在保护他们还是一种新的伤害?
严师出高徒,严是指严格,而非严酷。劝学也当刚柔并济,如何把握惩戒的度,应该有一个更加规范合理的执行准则。有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管教学生,虽然方法可以商榷,但教书育人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体罚学生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但什么样的程度属于体罚也应有明确的量级。
同时,监管机构和教育部门也要做好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有一些老师虽然拥有火热的内心,但教育方式实属老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有的老师因为压力太大导致心态不稳,情绪急躁,在教育学生时容易冲动导致行为过激;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对调皮的孩子容忍度极低,容易矫枉过正……
严师出高徒本没有错,但新时代需要的是新严师。在网络调查中,眼里只有好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根据家长的职业身份,对孩子区别对待;得过且过,对待自己工作毫无责任心;有暴力倾向,对学生进行言语侮辱或动手打骂。老师的这四种行为是学生和家长最不能容忍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都和体罚学生有所关联。想要真正做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让家长们彻底放心,让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不用反过来担心自己是否碰了禁止体罚这条红线,只有做到外有严谨细致的规则约束,内里具备专业过硬、德行操守兼备的高素质,才是真正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模式改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