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奢侈浪费”绝不是一阵风
2013年12月8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出台,进一步规定公务接待“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
“规矩越具体,越好动真格,小手术也能解决大问题。高端餐饮萧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吃喝风的转向,其背后则是作风的改变。”专家表示,公款大吃大喝这个早该攻陷的堡垒,在2013年随着中央一系列举措出台而开始瓦解。
一系列吃喝严规真能“灭绝”公款奢侈消费吗?据记者调查,奢侈吃喝现象并没有绝迹,目前出现了地点私密化、餐饮住宿化、买单老板化等一些新花样。
公款消费的新花样
因聚集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核工业集团等20多个“有权”“有钱”单位,北京月坛一带被称为“部委街”。傍着这些单位,这条街上曾聚集了众多高端餐厅。然而,自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它们遭遇了史上最强“寒流”。
处在“部委街”上的“湘鄂情”损失惨重,北京湘鄂情集团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40%多。另一家在“部委街”上经营了11年的“美林阁”北京旗舰店,已于今年5月1日歇业。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说,政务酒宴订单减少是高端餐饮低迷的最直接原因。奢侈吃喝现象绝迹了?
“52度五粮液已经没货,茅台也要预订。”“部委街”上华致酒行的店员说,“地段好,都是成件地走货。”隔壁一家海参专卖店店员也表示:在这里卖不愁销量,“5500元一盒的淡干海参有人出手就是18盒。”
记者调查发现,高压之下,奢侈吃喝现象并没有绝迹,目前出现了地点私密化、餐饮住宿化、买单老板化等一些新花样。
第一招:会所成食堂,食堂成会所。位于“月坛59号”的明华新源饭店的7个包间中,有3个被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包为领导的午餐地点,价格标准服务员不予透露。而另有一些单位则将食堂升级为“会所”,不仅内部环境重新装修,而且聘请更优秀的厨师,兼顾员工就餐和公务接待。
第二招:公务宴请向私房“转移”。有的星级酒店在小区内租下花园洋房,装修成包间营业;有的高档酒店改变厨师坐店烹饪方式,推出上门做菜等服务。
第三招:“特色”农家院变身“特设”餐厅。“今年有很多领导来这可以吃山珍野味,而且很难被外人发现。”
第四招:餐饮消费开住宿发票。重庆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星级酒店不仅有餐饮经营项目,还有健身、住宿等其它经营项目。一些单位宴请全部开具住宿发票。
第五招:公家请客老板结账。重庆沙坪坝区大学城一个建筑老板告诉记者,近期邀约自己一起吃饭的基层干部多了,“主要是结账”,一般是为基层个别部门聚餐买单。“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说,买单的机会多,以后办事更顺利。
从“不敢”到“不为”有多远
对于部分奢侈吃喝现象转入地下的新动向,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奢侈浪费的不良作风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管得紧会更加谨慎,管得松也许会反弹,有些“闻风而动”的意味。
“目前的监督更多是让各级领导干部‘不敢’吃喝,还需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机制,使这些干部真正做到主动‘不为’。”竹立家说。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谢春涛说,吃喝的背后是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公款吃喝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严重败坏党的形象;公职人员接受吃请,吃喝之后可能紧接着利益交换,这样后果更严重。
受访专家建议,推进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公开透明,建立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进一步细化公务接待规定;严厉打击变相的公款消费,建立健全高效、通畅、公正的举报投诉渠道,真正把监督权交给群众;对公款吃喝以及公务人员接受吃请问题,要严格落实问责机制,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作风持续好转。
“不良风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起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长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要将重要时间节点连成线,一抓到底。
谢春涛指出,从2012年的中央“八项规定”到去年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从禁送土产、月饼到禁印挂历、贺卡,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规定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的坚决态度,反对“奢侈浪费”,绝不是一阵风。
据《国际金融时报》
唐朝的免费午餐
唐代文献《崔记》记载,唐太宗统一天下后,决定延长举行朝会的时间。会议时间一旦延长,与会人员难免饥肠辘辘,为了表示对参会者的体恤,唐太宗就略备薄菲,中午让大家吃个工作餐。唐太宗的这个提议受到大家的鼓掌欢迎。就这样,公款吃喝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形成了。
官员们的这顿免费午餐真的是小菜便饭吗?其实不然。唐代的“机关食堂”,名曰“公厨”,其级别堪比如今的五星级饭店。因为公家的钱花起来没人会心疼,所以机关食堂里面的供应非常丰富。《唐六典》记载,国宴(朝食)的标准依官员的品级大小而定。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颗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六至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比上述略低: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盘菜……吃不完的还可以打包回去。
《因话录》记载:唐贞元初年,洛阳物价高昂,一般人家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军分区司令曹庚倬在参加公款吃喝时,想到家里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从宴席上打包,给姐姐带一份免费午餐。一开始,同事们常常笑话他,后来知道了原因,都非常感慨,纷纷称赞他。由此可以看出,一桌免费的午餐,大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打包回去与家人分享也就很正常了。
这样高规格的免费午餐,其经费来源于哪儿呢?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全部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管甩开腮帮子吃就是了。其余各部门和地方食堂的经费,也是由上级财政拨款。有趣的是,这笔下拨到地方上的吃喝款,并非“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年初作为贷款放出去,然后在年终时连本带利收回来,这样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的日常开支的。正常情况下,还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子”可分,真正是“吃不了兜着走”。
唐代著名学者型官员柳宗元在其《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一书中,讲了一个分配伙食尾子的故事。有个叫陈京的官员兼任集贤院食堂总管的时候,用本钱放贷,有多余的伙食尾子便分配给个人。按照惯例,那些负责整理图书的学士们,官居五六品,得到的钱多一些;那些负责校对的校书郎,品级要低得多,分到的伙食尾子只有学士们的三分之一。而陈京主管集贤院食堂后,一律平均分配。在柳宗元看来,此举提高了校书郎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著书予以表彰。
但机关食堂这种改善同事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署墓志铭》中称,张署任京兆尹府司录时,对下属要求严格。某次在食堂吃工作餐,吃完了只对大家打个无声招呼就走了,和谁也不多说话,更谈不上交流工作了。碰到这样不苟言笑的上司,即使是一起吃公家饭,那也是味同嚼蜡。
不过,这样的领导毕竟是少数,多数领导还是喜欢“与民同乐”的,不但赢得了亲民的良好形象,更赚得盆满钵满。
穷奢极欲的吃喝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夏代最后一个国君桀,《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可是好景不长,商汤兴师问罪,夏亡商兴。商代末年,商纣步夏桀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商纣王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皇帝。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李隆基特地派了一个太监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挥霍无度,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杨国忠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明朝更是一个吃喝成风的时代。大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生活奢华,后来被抄家时,从家中抄出的金酒杯、酒盅、酒缸的重量就不下17000两。据《枣林杂俎》记载,万历中某侍郎收受辽东都督李如松送的人参,“重十六斤,形似小儿”。这么大的人参,李如松也不会是掏钱买的,腐败之风也够严重的了。
据《光明日报》、《百家讲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公务招待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等等。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得民心之本。但长期以来,公务接待奢靡浪费之风一直被社会诟病。公务接待乱象,不仅造成巨大浪费,也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等重拳相继出击,公务接待奢靡浪费之风虽得到了明显遏制,但公务接待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依然存在,执行规定打折扣、搞变通、打擦边球,在一些地方也并不鲜见。
因此,公务接待新规须“以严以细立威”。对于容易钻空子的环节,还要在律令的制定上下“细功夫”,保持制度执行不松懈,不留灰色空间,让公职人员在反腐治奢的高压之下,不敢、不能和不想碰触“红线”。
可喜的是,新规将公务接待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规有38项禁令,其中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一句话就是: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
中央的反腐高压态势,已让部分早已习惯奢靡浪费的公职人员“苦不堪言”。铲除公务接待中“扎根”已深的腐败基因,根治公职人员长期以来思想上的“顽疾”,还须乘胜追击。
制度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就公务接待新规而言,首先,加大透明度。将公务接待置于阳光下,管住接待经费预算,明确接待的范围和标准,并将公务接待的开支、接待对象、陪同者纳入信息公开范围;严格按照财务报销程序报销,各类开支明细、接待公函等要按照规定附在报销单后随时备查。
其次,加大监督力度。审计部门宜定时地对各部门财务进行审计,发现违规的要及时处理;纪检部门宜不定时地明察暗访,狠抓公务接待中的违规现象;建立畅通的公众检举揭发平台,营造全民参与的监督氛围。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公众监督,更具有威慑效果。所以,要广泛开辟渠道,多向社会借力。
第三,加大惩戒力度。进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对公务接待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以儆效尤。只有强化罚则,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有所顾忌,禁令才能生效。
据《瞭望新闻周刊》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全国发起的调查显示,受访的3000位城镇居民中,60%的人认为公款吃喝的现象减少了。
记者从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了解到,去年3月起,该中心在全国(港澳台除外)范围内,随机抽样3000位城镇受访者进行电话访问。调查覆盖23个省和4个直辖市,调查抽样693个城市和县城。受访者包括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的城镇居民。这项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十八大以来,民众对本地党风政风改善情况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对本地党风政风,认为与半年前相比“有改善”的受访者超过一半,比例达52%。其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等公职就职者认为“有改善”的比例更高,达63%,多出其他就业者11个百分点。而在不同城市类型中,县城居民认为“有改善”的比例最高,为56%。
根据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调查也选取公款吃喝、公务办事送礼和党政领导出行封路清场三种现象,了解受访者的具体看法。认为公款吃喝现象减少的受访者达60%;认为“党政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减少的为45%;认为公务办事送礼现象“减少了”的比例居三项指标之末,为36%。
记者发现,身为“八项规定”的直接执行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对“公款吃喝”与“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减少的感受比其他行业从业者更为明显,高达78%的公职就职者认为“公款吃喝”比以前减少了。此外,在政府部门最集中的直辖市,感受到公款吃喝现象减少的民众最多,比例为64%。与之不同的是,感到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和公务办事送礼现象减少的,直辖市民众感受居各类城市之末,分别为40%和35%。 据《羊城晚报》
请客送礼收敛了,春节晚会简朴了,高档消费冷清了……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节俭”成为关键词,为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增添着清新、清廉的新元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后的这个春节,这种变化令人振奋。
自中央作出部署以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从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抓铁有痕的努力,步步为营的篱笆,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止,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一年多来,各方面的良好反响充分说明,这件事深得民心、利见长远,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
铺张浪费绝非小事,不仅因为它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良传统文化,还在于它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尤其是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中央将“反浪费”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作为撬动改革的有效支点,以此捍卫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党和人民之间的信任。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从当初“一阵风”的疑虑,到今天的蔚然成风的态势,见证了中央一抓到底的决心;与此同时,一些浪费行为穿上马甲、一些奢靡场所潜伏地下、一些不正之风试探回流,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
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就要继续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小处入手、小中见大。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个具体事务抓起,以“微小的巨变”,赢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追求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积小胜为大胜。二是依法治理、建章立制。唯有将制度之笼织得又密又牢,用硬制度来强化软执行,才能防止积弊顽疾日后回潮,从源头上打消一阵风的侥幸。三是强化监督、形成压力。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让监督实起来、硬起来,形成群众、舆论、纪检等各种监督的全覆盖,褒扬节约善举、曝光浪费劣行,才能坚决杜绝“破窗效应”,让反浪费更加持久有效。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反浪费,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抓下去,就能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中,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使节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习惯思维和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新风尚。 (转自《人民日报》)
“规矩越具体,越好动真格,小手术也能解决大问题。高端餐饮萧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吃喝风的转向,其背后则是作风的改变。”专家表示,公款大吃大喝这个早该攻陷的堡垒,在2013年随着中央一系列举措出台而开始瓦解。
一系列吃喝严规真能“灭绝”公款奢侈消费吗?据记者调查,奢侈吃喝现象并没有绝迹,目前出现了地点私密化、餐饮住宿化、买单老板化等一些新花样。
公款消费的新花样
因聚集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核工业集团等20多个“有权”“有钱”单位,北京月坛一带被称为“部委街”。傍着这些单位,这条街上曾聚集了众多高端餐厅。然而,自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它们遭遇了史上最强“寒流”。
处在“部委街”上的“湘鄂情”损失惨重,北京湘鄂情集团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40%多。另一家在“部委街”上经营了11年的“美林阁”北京旗舰店,已于今年5月1日歇业。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说,政务酒宴订单减少是高端餐饮低迷的最直接原因。奢侈吃喝现象绝迹了?
“52度五粮液已经没货,茅台也要预订。”“部委街”上华致酒行的店员说,“地段好,都是成件地走货。”隔壁一家海参专卖店店员也表示:在这里卖不愁销量,“5500元一盒的淡干海参有人出手就是18盒。”
记者调查发现,高压之下,奢侈吃喝现象并没有绝迹,目前出现了地点私密化、餐饮住宿化、买单老板化等一些新花样。
第一招:会所成食堂,食堂成会所。位于“月坛59号”的明华新源饭店的7个包间中,有3个被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包为领导的午餐地点,价格标准服务员不予透露。而另有一些单位则将食堂升级为“会所”,不仅内部环境重新装修,而且聘请更优秀的厨师,兼顾员工就餐和公务接待。
第二招:公务宴请向私房“转移”。有的星级酒店在小区内租下花园洋房,装修成包间营业;有的高档酒店改变厨师坐店烹饪方式,推出上门做菜等服务。
第三招:“特色”农家院变身“特设”餐厅。“今年有很多领导来这可以吃山珍野味,而且很难被外人发现。”
第四招:餐饮消费开住宿发票。重庆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星级酒店不仅有餐饮经营项目,还有健身、住宿等其它经营项目。一些单位宴请全部开具住宿发票。
第五招:公家请客老板结账。重庆沙坪坝区大学城一个建筑老板告诉记者,近期邀约自己一起吃饭的基层干部多了,“主要是结账”,一般是为基层个别部门聚餐买单。“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说,买单的机会多,以后办事更顺利。
从“不敢”到“不为”有多远
对于部分奢侈吃喝现象转入地下的新动向,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奢侈浪费的不良作风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管得紧会更加谨慎,管得松也许会反弹,有些“闻风而动”的意味。
“目前的监督更多是让各级领导干部‘不敢’吃喝,还需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机制,使这些干部真正做到主动‘不为’。”竹立家说。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谢春涛说,吃喝的背后是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公款吃喝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严重败坏党的形象;公职人员接受吃请,吃喝之后可能紧接着利益交换,这样后果更严重。
受访专家建议,推进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公开透明,建立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进一步细化公务接待规定;严厉打击变相的公款消费,建立健全高效、通畅、公正的举报投诉渠道,真正把监督权交给群众;对公款吃喝以及公务人员接受吃请问题,要严格落实问责机制,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作风持续好转。
“不良风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起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长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要将重要时间节点连成线,一抓到底。
谢春涛指出,从2012年的中央“八项规定”到去年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从禁送土产、月饼到禁印挂历、贺卡,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规定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的坚决态度,反对“奢侈浪费”,绝不是一阵风。
据《国际金融时报》
历史上的“吃喝风”
唐朝的免费午餐
唐代文献《崔记》记载,唐太宗统一天下后,决定延长举行朝会的时间。会议时间一旦延长,与会人员难免饥肠辘辘,为了表示对参会者的体恤,唐太宗就略备薄菲,中午让大家吃个工作餐。唐太宗的这个提议受到大家的鼓掌欢迎。就这样,公款吃喝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形成了。
官员们的这顿免费午餐真的是小菜便饭吗?其实不然。唐代的“机关食堂”,名曰“公厨”,其级别堪比如今的五星级饭店。因为公家的钱花起来没人会心疼,所以机关食堂里面的供应非常丰富。《唐六典》记载,国宴(朝食)的标准依官员的品级大小而定。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颗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六至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比上述略低: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盘菜……吃不完的还可以打包回去。
《因话录》记载:唐贞元初年,洛阳物价高昂,一般人家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军分区司令曹庚倬在参加公款吃喝时,想到家里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从宴席上打包,给姐姐带一份免费午餐。一开始,同事们常常笑话他,后来知道了原因,都非常感慨,纷纷称赞他。由此可以看出,一桌免费的午餐,大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打包回去与家人分享也就很正常了。
这样高规格的免费午餐,其经费来源于哪儿呢?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全部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管甩开腮帮子吃就是了。其余各部门和地方食堂的经费,也是由上级财政拨款。有趣的是,这笔下拨到地方上的吃喝款,并非“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年初作为贷款放出去,然后在年终时连本带利收回来,这样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的日常开支的。正常情况下,还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子”可分,真正是“吃不了兜着走”。
唐代著名学者型官员柳宗元在其《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一书中,讲了一个分配伙食尾子的故事。有个叫陈京的官员兼任集贤院食堂总管的时候,用本钱放贷,有多余的伙食尾子便分配给个人。按照惯例,那些负责整理图书的学士们,官居五六品,得到的钱多一些;那些负责校对的校书郎,品级要低得多,分到的伙食尾子只有学士们的三分之一。而陈京主管集贤院食堂后,一律平均分配。在柳宗元看来,此举提高了校书郎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著书予以表彰。
但机关食堂这种改善同事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署墓志铭》中称,张署任京兆尹府司录时,对下属要求严格。某次在食堂吃工作餐,吃完了只对大家打个无声招呼就走了,和谁也不多说话,更谈不上交流工作了。碰到这样不苟言笑的上司,即使是一起吃公家饭,那也是味同嚼蜡。
不过,这样的领导毕竟是少数,多数领导还是喜欢“与民同乐”的,不但赢得了亲民的良好形象,更赚得盆满钵满。
穷奢极欲的吃喝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夏代最后一个国君桀,《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可是好景不长,商汤兴师问罪,夏亡商兴。商代末年,商纣步夏桀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商纣王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皇帝。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李隆基特地派了一个太监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挥霍无度,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杨国忠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明朝更是一个吃喝成风的时代。大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生活奢华,后来被抄家时,从家中抄出的金酒杯、酒盅、酒缸的重量就不下17000两。据《枣林杂俎》记载,万历中某侍郎收受辽东都督李如松送的人参,“重十六斤,形似小儿”。这么大的人参,李如松也不会是掏钱买的,腐败之风也够严重的了。
据《光明日报》、《百家讲坛》
公务接待新规“以严以细立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公务招待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等等。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得民心之本。但长期以来,公务接待奢靡浪费之风一直被社会诟病。公务接待乱象,不仅造成巨大浪费,也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等重拳相继出击,公务接待奢靡浪费之风虽得到了明显遏制,但公务接待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依然存在,执行规定打折扣、搞变通、打擦边球,在一些地方也并不鲜见。
因此,公务接待新规须“以严以细立威”。对于容易钻空子的环节,还要在律令的制定上下“细功夫”,保持制度执行不松懈,不留灰色空间,让公职人员在反腐治奢的高压之下,不敢、不能和不想碰触“红线”。
可喜的是,新规将公务接待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规有38项禁令,其中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一句话就是: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
中央的反腐高压态势,已让部分早已习惯奢靡浪费的公职人员“苦不堪言”。铲除公务接待中“扎根”已深的腐败基因,根治公职人员长期以来思想上的“顽疾”,还须乘胜追击。
制度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就公务接待新规而言,首先,加大透明度。将公务接待置于阳光下,管住接待经费预算,明确接待的范围和标准,并将公务接待的开支、接待对象、陪同者纳入信息公开范围;严格按照财务报销程序报销,各类开支明细、接待公函等要按照规定附在报销单后随时备查。
其次,加大监督力度。审计部门宜定时地对各部门财务进行审计,发现违规的要及时处理;纪检部门宜不定时地明察暗访,狠抓公务接待中的违规现象;建立畅通的公众检举揭发平台,营造全民参与的监督氛围。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公众监督,更具有威慑效果。所以,要广泛开辟渠道,多向社会借力。
第三,加大惩戒力度。进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对公务接待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以儆效尤。只有强化罚则,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有所顾忌,禁令才能生效。
据《瞭望新闻周刊》
历行节俭 反对浪费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全国发起的调查显示,受访的3000位城镇居民中,60%的人认为公款吃喝的现象减少了。
记者从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了解到,去年3月起,该中心在全国(港澳台除外)范围内,随机抽样3000位城镇受访者进行电话访问。调查覆盖23个省和4个直辖市,调查抽样693个城市和县城。受访者包括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的城镇居民。这项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十八大以来,民众对本地党风政风改善情况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对本地党风政风,认为与半年前相比“有改善”的受访者超过一半,比例达52%。其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等公职就职者认为“有改善”的比例更高,达63%,多出其他就业者11个百分点。而在不同城市类型中,县城居民认为“有改善”的比例最高,为56%。
根据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调查也选取公款吃喝、公务办事送礼和党政领导出行封路清场三种现象,了解受访者的具体看法。认为公款吃喝现象减少的受访者达60%;认为“党政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减少的为45%;认为公务办事送礼现象“减少了”的比例居三项指标之末,为36%。
记者发现,身为“八项规定”的直接执行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对“公款吃喝”与“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减少的感受比其他行业从业者更为明显,高达78%的公职就职者认为“公款吃喝”比以前减少了。此外,在政府部门最集中的直辖市,感受到公款吃喝现象减少的民众最多,比例为64%。与之不同的是,感到领导出行封路清场和公务办事送礼现象减少的,直辖市民众感受居各类城市之末,分别为40%和35%。 据《羊城晚报》
反对浪费 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
请客送礼收敛了,春节晚会简朴了,高档消费冷清了……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节俭”成为关键词,为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增添着清新、清廉的新元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后的这个春节,这种变化令人振奋。
自中央作出部署以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从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抓铁有痕的努力,步步为营的篱笆,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止,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一年多来,各方面的良好反响充分说明,这件事深得民心、利见长远,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
铺张浪费绝非小事,不仅因为它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良传统文化,还在于它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尤其是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中央将“反浪费”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作为撬动改革的有效支点,以此捍卫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党和人民之间的信任。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从当初“一阵风”的疑虑,到今天的蔚然成风的态势,见证了中央一抓到底的决心;与此同时,一些浪费行为穿上马甲、一些奢靡场所潜伏地下、一些不正之风试探回流,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
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就要继续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小处入手、小中见大。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个具体事务抓起,以“微小的巨变”,赢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追求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积小胜为大胜。二是依法治理、建章立制。唯有将制度之笼织得又密又牢,用硬制度来强化软执行,才能防止积弊顽疾日后回潮,从源头上打消一阵风的侥幸。三是强化监督、形成压力。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让监督实起来、硬起来,形成群众、舆论、纪检等各种监督的全覆盖,褒扬节约善举、曝光浪费劣行,才能坚决杜绝“破窗效应”,让反浪费更加持久有效。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反浪费,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抓下去,就能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中,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使节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习惯思维和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新风尚。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