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不求一步到位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高校毕业生都有不同的择业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择业理念,了解其政府和学校在帮助年轻人就业中发挥的作用。

实惠为先 兴趣其后
《人民日报》驻巴西记者  颜欢


    巴西

    街头随意与人聊聊,就能理解什么叫“人不可貌相”。记者曾偶遇一位“金领的哥”卢卡斯,他在里约热内卢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有两套住房,日子过得很惬意。
    卢卡斯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选了一份待遇满意的工作,虽然与自己大学专业不太相符,但在工作中成长很快。此后便在这个领域兜兜转转,过了20年。然而,物质的丰富依然让卢卡斯若有所失。45岁时,他毅然转行做起了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出租车司机。用他的话说,“巴西人是属于阳光沙滩的。我现在有足够的时间陪家人、看球赛,很满足”。
    据巴西地理与统计局数据,2013年巴西失业率维持在5.5%左右,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允许劳动者有更多的选择。巴西就业和收入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阿德里安娜·贝玲古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巴西高考人数逐年上升,2013年首次超过710万。“巴西人对于‘是否就业’十分重视。一般而言,老百姓们觉得有工作就很好,他们首先看中的是工作条件,而对于是否专业对口、发展前景如何并不十分在乎,因为宽松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待遇,或寻找真正的兴趣所在。”
    “90后”安娜是某中资企业驻巴西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员工,这已经不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了。她毕业于巴西名牌大学的社会心理学专业,但毕业时却未曾考虑任何与之相关的职业。由于她的英语水平出类拔萃,因此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从事文职工作。“在大公司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枯燥,进步很慢,而且压力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很小,因此我跳槽到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国公司。”安娜告诉记者,“尽管人力资源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学习的过程很有乐趣。现在我在工作中的自主权更大,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生性自由的巴西年轻人往往在拥有一份固定工作之余,在闲暇时间做些自己感兴趣的副业。34岁的谢伊拉在巴西外交部门当秘书,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有上进心的她并不满足于现状,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外,她参与了在职法律研修班,并用3年时间获得了法律专业博士学位。她告诉记者,尽管暂时没有打算辞去目前的工作,但是“多证多选择”,她偶尔会参与律师事务所的咨询业务,积累工作经验,直到“确认自己的想法”后再作抉择。
    阿德里安娜认为,低失业率让巴西人在选择工作时对待遇十分挑剔。但无论如何,先找一份工作是最重要的,接下来该如何是好,且行且看。

鼓励创业 提供支持
《人民日报》驻英国记者  白阳


    英国

    拉夫堡大学生物力学系毕业的费里西蒂·弥尔顿去年8月从9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她设计的运用远红外等针织技术的运动袜,能够有效舒缓小腿肌肉酸痛并改善腿部血液循环,获得了英国创业教育中心设立的2012年度英国高校创业者大奖,她用5000英镑奖金作为该产品推向市场的启动基金。
    现在,弥尔顿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品牌,她的发明设计也获得了专利。谈到创业经历,她非常感谢自己的大学。自从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校方就寻找专业人士为她提供多方咨询意见,为她创业的专业化和未来评估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她的工作室就设在拉夫堡大学。
    在青年失业率高企的英国,弥尔顿无疑是个幸运儿。目前,英国青年失业率接近21%,而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则在19%左右。英国经济仍处于从国际金融危机艰难复苏的过程中。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就业形势不佳导致近半数(5年前该数字为29%)的高校毕业生只能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低技能工作,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成为政府、高校应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英国创业教育中心是英国政府在2004年设立的机构,起初名为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随着青年失业率逐年提高,该机构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该机构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开展一系列资助项目和相关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这些活动包括前文提到的英国高校创业大赛,还有创业咨询项目、创业者导师培训项目以及专门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建议的项目等等。据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咨询公司统计,该中心各类项目平均每投资1英镑,就可为英国经济带来11英镑的收益。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帮助数以千计的毕业生成为创业者,为英国经济带来的收益超过6800万英镑。
    在创业教育中心的带动下,各个高校也积极召开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根据创业教育中心的调查数据,英格兰地区89所高等教育机构中,99%的机构都对毕业生创业表示支持,其中80%的机构对此设有奖励,71%的机构会为创业学生提供帮助,66%的机构设有创业基金。2012年,英格兰地区的高校学生共创立了1680家企业,高校中选择创业的学生也从2010年的16%增加到了2012年的18%。除了提供创业基金和咨询之外,有些高校还会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或者设立创业社团。
    英国《泰晤士报》称,现在英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度明显转变,高校中的创业社团和俱乐部越来越多,从3年前的25个发展到现在的近90个,俱乐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受严峻的就业压力所迫,另一方面得益于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基本建立。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创业社团负责人之一尼亚·沃伦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社团每周的活动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社团会请来一些知名企业的创业者讲授经验,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在这个环境里,创业的恐惧心理自然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心和勇气。

及早规划 多元选择
《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 丁小希


    美国

    经济2013年缓慢复苏,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招聘会上,有更多的企业助力改善就业,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还是让不少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为找工作发愁。及早规划、多元选择,工作不求一步到位等方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选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新的一项报告显示,较过去20年,大学生就业市场愈发严峻,许多大学生退而求其次地从事学历要求低的低薪甚至兼职工作。该报告称,尽管美国失业率在2013年11月跌至5年内低点,但是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境况仍远远不及经济衰退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美国大学生一进校就要为找工作做准备,毕业求职成了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之一,甚至在上大学之前就要对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调查。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有指导学生撰写个人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的讲座和课程,一些毕业求职成功的前辈和企业代表也会应邀来传授经验。美国波士顿大学会计专业的蒂娜告诉记者,班里的中国学生非常多,为了毕业后能在美国找到工作,平时必须努力获得优异成绩,并且提早为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做准备。“如今美国人找工作时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外国学生在美国找到好工作需要加倍努力。”
    除了需要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之外,许多大学生也不求工作一步到位。“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必须更加多元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准备预备计划,因为现实和理想很可能是有差距的。”来自芝加哥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小李对记者说,“我们专业在全美算数一数二的,2008年以前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和公司待遇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就算有漂亮的简历和领先的专业教育,许多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对口’工作,更不能奢求高薪、绿卡、晋升机会什么都要”。据记者了解,许多外国毕业生的身份是就业的一大障碍,不少公司利用外国学生对工作签证的依赖,提供较低薪酬和较差待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美国留学,外国毕业生更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要求,先找工作,再选工作。
    严峻的就业环境也使得许多美国大学生的毕业求职选择更加多元,循规蹈矩地找工作只是其中一条路而已,创业、兼职、学习另一门专业技能、继承家族产业等都是大学毕业后拓宽就业途径的选择。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尼克对记者说,他出生在美国典型的中西部中产阶级家庭,以后会继承父亲的产业,因此毕业后就会进父亲的公司学习。许多美国大学生都更忠于自己的兴趣,喜欢和朋友一起创业,许多美国女性也会为了孩子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或者做一份轻松的兼职。大学毕业生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记者认识很多从事房地产经纪的年轻人,他们毕业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顶级名校、理工科、美国国籍仍是在美求职的三大敲门砖,都不具备的话就要为了一份漂亮的简历和求职推荐信做准备,并且永远有预备计划。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对大学毕业专业需求最大的领域包括商科、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会计。不少雇主不选择应届毕业生,因为不相信其专业技能。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4.5万美元,比前一年增长5.3%,但是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前景仍不乐观。

学用脱节 无奈低就

《人民日报》驻印度记者  吕鹏飞


    印度
    新德里出租车司机马讷夫对本报记者说:“我以前家境很好,大学修的政治学,没担心过找工作的事。后来家道中落,毕业后工作不好找,不得已开起了出租。”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下滑、就业岗位有限,越来越多的印度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当起了售货员、司机、导购等。
    原中印商会员工阿军曾在中国留学5年,学习工商管理,回印之后进入中印商会工作,直至今年年初离职。他介绍,现在印度在华留学生的专业以工程、医学为主,学成归国后找工作较容易。而在印度本土,只有印度理工学院或德里大学等著名院校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才容易找到工作,用人单位会直接到院系招人,大部分大学生求职困难。即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普通高校热门专业毕业生月薪可达1.5万到2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500到2000元),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水可能只有1万卢比左右。“很多学生只盼有份工作,不会很挑剔。”
    印度劳工局去年11月发布的2012—2013财年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文盲青年的失业率反而低于受过教育的青年。15至29岁的文盲青年失业率为3.7%,而受教育青年的失业率则高达32%,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率也随之增长。农村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率为36.6%,而在城市这一数字为26.5%。不过,印度劳工局的调查也指出,相较于上一财年,文盲青年和受教育青年的失业率都有所上升,2011—2012财年,两者分别为1.2%和19.4%。
    印度劳工关系专家普拉温·辛哈去年曾发布一份名为《应对青年人失业》的报告,他认为印度青年人失业或低就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就业岗位。他指出,自1991年以来,由于生产方式日益资本密集,服务业、制造业的增速超过了就业的增速。自2004年到2010年,印度的生产率提高了34%,其间印度的经济增长也主要得益于生产率的提高而非就业增加。印度《经济时报》此前报道称,由于就业市场萎缩以及大量工程类院校的兴起,每年约有30万到50万的印度工程类专业学生面临失业危险,其余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低于他们的技术水平。据了解,印度软件业吸纳了印度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50%到75%,而在2013年仅能吸收约5万名学生,当前全印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则高达150万人。
    《应对青年人失业》报告还指出,印度高校学生就业难也与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有关。印度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通才,与就业市场脱钩严重,不少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职业培训,难以符合工作岗位要求。报告援引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业公司协会的数据称,由于所受教育和培训不合格,几乎40%的高校学生无法被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