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考上大学,帮助像爸爸一样的病人!”

    17岁,对于女孩儿来说,是享受阳光、幸福、快乐的时候。然而,东丰县二龙山乡龙山村2组的池海连,却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和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曾经破碎的家。
    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又不幸遭遇车祸,池海连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16岁那年,她的奶奶因病过世,重症的父亲因脑出血再度住院……面对一连串的家庭不幸,这个女孩儿坚定信念,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她每天除了照顾卧床的父亲外,还要抽出时间去努力读书学习。她说——

“我要考上大学,帮助像爸爸一样的病人!”
本报记者 于芯


池海连在护理父亲。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2月3日下午,在东丰县医院住院部颅脑外科的病房里,瘦小的池海连正在为病床上呼吸困难的父亲排痰。
    “每次排痰,爸爸都很痛苦。”池海连每天都要给神智不清的父亲排十几次痰,还要给父亲掖好被子,然后蹲在床边,用手将尿液袋里的尿液挤到痰盂中倒掉。得空坐下来的她,还要继续给父亲翻身、按摩、排痰、打流食……每天,池海连都手脚不停地护理父亲,直到晚上父亲输液时,她才能挤出时间复习一下功课。
    5岁时,池海连的母亲离家出走。从那时起,父亲便带着她和年迈的奶奶搬到了敦化市生活。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家庭。海连7岁时,开出租车的父亲在一次夜班中遭遇歹徒,脑部被击打受重伤后成为植物人。为给父亲治病,海连的奶奶向亲戚朋友借钱,不仅变卖了房子和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还欠下了高额外债。懂事的海连非常心疼靠打工带着自己艰难度日的奶奶。每天,她早起帮助奶奶料理完家务,才到学校上学。洗衣服、做饭,给父亲换衣服、洗脸……海连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海连的父亲池成洙在女儿每天上学前、放学后的呼唤下,在昏迷了两年后,终于苏醒并站了起来,但丧失了劳动能力……
    2012年7月,得知池海连一家的不幸遭遇,二龙山乡龙山村党支部书记赵万海主动联系他们,将海连一家接回村里,并把一户“五保户”留下的房子借给他们居住,还为海连的奶奶和父亲办理了低保。党和政府的关怀,给了池海连无穷的力量,当年中考,她以520分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东丰县第二中学。面临读书必需的费用,又是村支书赵万海帮助海连筹集学费,还送她到学校报到。由于学校离家20多公里,每个月海连只能在家住一个晚上。走进屋门的她先看父亲,然后放下书包,便洗洗涮涮地干上一天家务活,第二天一早就急匆匆地返回学校。
    2013年4月,池海连70岁的奶奶因患肝硬化去世,奶奶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我要努力学习和生活,我要撑起这个家,要照顾好爸爸。”年仅17岁的池海连无比坚强。这年12月31日,池成洙突发脑出血昏倒在地,赵万海组织村民将他送到县医院,1.5万元的手术费是村民萧志家垫付的。县医院也给池成洙减免了一些医疗费。“当时,我突然觉得像天塌了一样,要不是赵书记和村民的帮助,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池海连感激地说。
    “这孩子太不容易了。看着她天天没黑没夜地悉心照顾父亲,真让人心疼。”医院护工李德平说。从2014年1月22日起,李德平就义务帮助海连护理池成洙,年三十儿都没有回家。做了喉管破开手术、至今未缝合、极易发生感染的池成洙,虽已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但仍处于轻度昏迷状态。“主治医生告诉我,治愈父亲的病希望渺茫,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池海连哽咽着说……
    家庭的无情遭遇让池海连比同龄人成熟许多,更让她变得坚毅。“我想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来帮助像爸爸一样的病人。”池海连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了,但池海连“我将来要帮助像爸爸一样的病人”的愿望,却久久地在记者的耳边回响……

学会感恩
本报记者 于芯

    恩,爱,是人类生活中最灿烂、最绚丽的文明之花。一个人只要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生活中最幸福快乐的人。
    “我想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来帮助像爸爸一样的病人。”家庭屡遭不幸的花季少女池海连,孩提时帮助年迈的奶奶干家务活儿,上学后悉心照顾重症卧床的父亲,实为孝女。她感恩社会和好心人对自己家庭的帮扶,在她的身上,不仅有苦难磨练出的自立、自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可贵的是她不因家庭的困苦而抱怨和自弃,她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她感谢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激社会给予的温暖。她用稚嫩的双肩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我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品格,一种让我们既感动又敬重的品格。
    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情谊,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感恩无痕,感恩无边,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学会感恩,就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学会感恩,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关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