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线”思维实施东辽河治理用“底线”思维确保脱贫攻坚质量

柴伟到东辽县调研时强调

以“红线”思维实施东辽河治理用“底线”思维确保脱贫攻坚质量


    7月1日,市委书记柴伟深入东辽县调研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报讯(记者 王茵)7月1日,市委书记柴伟利用一天时间深入东辽县金州、凌云、安石、辽河源、渭津、白泉、泉太、平岗8个乡(镇)的15个村组,调研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五保”户,实地察看人居环境整治、水源涵养林建设情况。
    调研中,围绕农业产业化实践路径、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土地流转政策、涵养林建设效果、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效应、生态环保治理措施等一系列问题,柴伟走乡(镇)、进村屯,察现场、看进度,与村民沟通,和村干部交流,并组织县委、县政府领导,镇、村书记,镇、村第一书记,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贫困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镇、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询问了解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以及相关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化解的措施、办法和下一步工作的想法、打算。
    柴伟指出,农业农村工作的抓手是乡村振兴。对东辽县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一是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这是“硬任务”。县委、县政府必须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排查问题、摸清底数、分析成因、研究对策措施,落实任务目标。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要牢牢咬住目标不放松,巩固“两不愁”成果质量,攻坚“三保障”薄弱环节,围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以“红线”思维实施东辽河治理,用“底线”思维确保脱贫攻坚质量。
    柴伟强调,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乡村振兴课题,研究解题方法步骤。围绕兴业富民,要以六大产业为依托,在延长产业链、丰富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各个环节利益链的同时,利用优势资源创造产业、培育产业、丰富产业,坚持生产加工流通同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城乡融合,要加快推进产业流动、要素流通、空间融合,盘活、开发、利用好城乡资源,让生态优势变为生态财富,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建设上做足功课,做好文章。围绕乡村治理,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加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市领导胡永为、康忠贵,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