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惠民开启百姓“健康之门”

西安区:

医疗惠民开启百姓“健康之门”


    西安区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方向,通过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报讯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一直以来,西安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满足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辖区百姓健康幸福指数,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公共服务知民意。“现在年纪大了,平时出门都不太方便,更别提到医院检查身体了。幸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预约体检,只要一个电话,在家就可以检查身体,大夫还会耐心讲解用药指导和注意事项,真是太方便了。”谈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住红城社区的74岁老人周金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切实履行组织管理职责,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西安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及《西安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班、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等相关课程,受训人员达200余人次。聘请市级考核专家组,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区级考核力度,推动项目工作常态运行。此外,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组建25支家庭医生团队,入户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截至目前,全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32550份,建档率84.97%,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117695人,建档率75.46%,健康档案使用率43.56%。实现辖区常住人口签约57073人,重点人群签约34816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1.57%。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全覆盖。
    健康扶贫暖民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扶贫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西安区不断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对症下药”开良方,从提高医疗保障、医疗能力和医疗服务上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工作各项任务,遏制和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对辖区群众进行逐户走访核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并按照病因、病情分类建档立卡建立“一人一策”。此外,积极落实乡村医生每月入户随访制度。统一印制健康扶贫包、健康扶贫政策日历等,组织医务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宣传讲解。今年,西安区将继续加快推进落实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全力实现贫困患者在区域内定点医院住院救治自付费用再减免50%,保证贫困患者慢病门诊自付20%,住院自付10%。截至目前,已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9人。印发健康扶贫包、健康扶贫政策日历1400余套。
    医疗监管解民忧。“现在看病就医通过大夫细心询问后就能直接对症下药,相比过去的预约挂号、排队候诊、过度检查,现在看病就医更加人性、更加合理了。”提及最近的就医经历,家住阳光新城的居民林淑贤感触颇深。
    一直以来,西安区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市场管理,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制度。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下发医疗市场专项整顿方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4家卫生服务中心、1家镇卫生院、42家个体诊所、12家中医个体诊所进行校验,对每家单位的抗菌药物、抗生素、麻醉和精神药品的使用许可、规范使用情况进行对账、审核、清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低到30%左右,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增长总体控制在10%以下。此外,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严格控制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对辖区行业作风、“黑B超”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医疗行为,消除了安全隐患,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快了医疗市场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张洪伟 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