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 节约 节操

    全民“光盘” 人人光荣
    春节过后,记者参加一朋友生日晚宴,在我市某饭店看到这样的场景:饭店人头攒动,食客络绎不绝,但餐桌上的剩菜却寥寥无几。 
    一位就餐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打包都会畏首畏尾的,觉得别人都不打包,我打包,特没面子。尽管桌上有剩菜,为了‘保全面子’也就浪费掉了。现在全国都节俭了,提倡人人光盘,你不打包,别人也打包,打包便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儿,再不像之前觉得没面子,反而觉得很光荣。” 
    这家饭店服务员告诉记者,她在饭店已经工作5年了,什么样的客人也都遇到过,大多数浪费的食客,都是来喝酒的,酒喝了不少,菜没动几口,人就走了。还有大型聚餐、婚宴、升学宴浪费的现象较严重,基本上桌桌都有剩菜。近两年,这样的现象少了,大多数的客人用餐后,都能自觉打包。我们饭店在客人点餐的时候,也会主动提醒客人,吃多少,点多少,以免浪费。客人结账时,桌上若有剩菜,我们也会提醒其打包,以免浪费,并免费为客人提供餐盒。原来饭店一天最多时要倒掉三四桶剩菜,现在一天有时候一桶都不到。
    “过来人” 谈节俭
    1946年出生的李光老人谈起节约时,感慨颇多:“我14岁那年,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整天饿肚子,家里能喝上稀粥就不错了。家里没吃的了,就只能去菜地里捡菜叶,运气好的时候,能捡到半拉地瓜,我们还能改善一顿伙食;运气不好的时候,连个菜叶都检不到。毕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直到现在,我依旧很节俭。我们家的电视机还是1990年买的,儿子孝顺我,总要给我换台新的,我说啥也没换。我总觉得这电视又没坏,能对付看就行。家里现在的‘老家伙’可多了:过去单位发的铁茶缸,自己打的老桌椅、板凳,就连我现在穿的袜子和背心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厂里发的。不是咱买不起,也不是咱舍不得买,我是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条件好了,更不能忘本。近两年,中央出台了各种关于节约的新规定,反对铺张浪费。在新闻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总能看到关于节约的事儿。高价月饼礼盒少了、全国各地开‘两会’也都节俭了,就连一些年轻人办婚礼也都节俭了,用自行车车队迎娶新娘,饭店里的高价菜被“平民菜”取而代之。这中央提倡节约的精神好,新一代老一代都开始了节俭,真令人欣慰啊!”
    单位:勤俭节约无小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家。我工作时候医院就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大家’里的费用多,我们当然义不容辞的要节约,大到改供热流量,小到拧紧水龙头,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室张主任对记者说。
    2010年10月,国家精神卫生建设项目为我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了1700万的建设资金,医院自己也出资300万进行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数额如此巨大的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首先想到的是改善病患的就医条件。张主任说:“几年前,医院可不是这个就医环境。那时候医院里没有集中供暖,每到冬天只能使用自己单位的锅炉供暖,不仅供热效果不好,而且花费还很大,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和人力浪费。病患来就医住不了两天都转走了,就是因为病房太冷,就医环境太差。”3年前,医院投资100余万元进行了集中供热改造,解决了冬天供暖的‘老大难’问题。改造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全医院都换成了节能的LED照明灯。张主任提起照明灯时满脸自豪地说:“我们安装LED照明灯,一个灯仅仅只有3瓦,亮度却很高,还不容易坏。一年下来医院的电费能省下来一半,每天节约的不多,日积月累这可就不是个小数目了。2014年,我们会继续改造,争取达到全院都使用上这种先进的LED照明灯。”
    “我节约,我快乐!今年省了2000多元钱”
    提起节约这事儿,赵娟女士这样说:“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话一点不假。刚持家那会,我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持家的难处。我和老公一个月工资都不少开,可月月光,有时甚至不够花。节俭是持家之本。不节约怎么持好家?后来,经长辈指点,找寻到了生活中很多节约的窍门。”
    赵女士一边洗菜,一边说:“就拿这用水来说,我把洗菜、淘米用过的废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和冲洗厕所。这用电方面更有讲究,家里电视、电脑都调小点声,不仅保护听觉,而且还很省电。你再看看我家的灯,都是节能灯,价钱不贵,耐用、省电。晚上家里也只开一盏灯,做到用完就关。我把穿旧了的牛仔裤还做成了手提包,平时买个菜什么的特方便。夏天和家人出去散步的时候,自带凉白开,既卫生、又省钱。我们家的纸抽里的纸有200张,但是我能用400次,你信不?”我摇摇头,赵女士放下手里的活,抽出一张纸巾从中间分开……“你看这不就是两张了吗?这200张纸可以当400张用。”赵女士笑着说。
    听赵娟说,她的儿子在她的熏陶下,从小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用过的书本都会规规矩矩地放到一起卖掉。
    赵娟有记账的习惯,她拿出账本把每次买的东西一一记下。赵娟翻看着厚厚的账本,对我说:“别看着这个节约几毛、那个省了几块的小钱不起眼,但零拉不如整算,前几天我估算了一下,这一年到头居然省了2000多块,浪费也就白瞎了,这省下来的钱,干啥用不好啊。”
    节俭 从校园开始
    东辽县金州乡,一个拥有国家“3A”级景区的神奇土地。这里不但有着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孕育了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民,许多村民的子女就读于金州乡中学,一个只拥有一个3层教学楼却整洁干净的校舍,孩子们怀揣着走向大城市的理想,穿着略显宽松的校服刻苦地在这里学习、拼搏。
    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这群小孩子几乎每个人身上都穿着宽大的校服,甚至有的衣长过膝,看起来像戏班的演出服一样 ,完全不像自己的衣服。走在他们中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询问了几个孩子,得到的回答是令人感动的答案。一个孩子说:“我是特意订大码的校服穿,是为了能多穿几年。因为很大,所以不用担心长了个子就穿不了的问题。同时,这校服料子厚实,可以御寒,可以在深秋时当件大衣穿。”另一个孩子说:“因为校服质量很好,所以就算是毕业了,将来考上大学了,帮不上家里忙了,父母也可以穿,这衣服干农活时穿着耐磨、耐脏。”多么朴素的理由。这理由除了令人感动之余还让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够节俭的人有些惭愧。相信,大多数居住在城里的人,包括城里的孩子都有能力、有钱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衣服,不用去想那么多,一旦这衣服过时了或者旧了,就会接着买第二件、第三件。相比之下,金州乡的孩子们在纯真的话语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勤俭。人们只知道满足自己对美或是时尚的追求,却没注意到这些身穿肥大校服的孩子们,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只知道什么是实用;他们没有多么光鲜的衣着,却依然每天积极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肥大的校服已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道风景中,人们似乎能看到这群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拥有现代化元素的城市与拥有着原生态的乡村相比,在科技、文化、信息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多引领性地位,但勤俭节约除了是中华传统美德外,也是一种习惯和性格,这种性格,就是我们的操守。所以,在物质、精神等方面占有优势的群体,不要遗弃掉像那些孩子一样的节操,在发展的进程中保持住我们最基本的“真”。
    节俭是一种节操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勤俭的中国人民把勤劳当作立身致富的甘泉水,把节约当做创造富裕生活的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无奈选择,而且是人人应当具备的一种良好品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很多人在处于物质短缺、艰难困苦的逆境时能够保持节俭的习惯。然而,一旦自己的处境优越了就开始丢掉节俭的好习惯,视“节俭”为过时的表现。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好了,很多人的消费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节俭”的美德成了一部分人“抠门”的同义词,成了没派头、没能力的表现。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崇尚“尽情消费”、推崇“超前消费”、跟风“攀比消费”、迷恋“炫耀消费”,浪费掉了很多社会资源。同时,更令人诟病的是,一些人民“公仆”不仅没有做到节俭的模范,而且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奢侈浪费。
    花钱消费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无端浪费的行为却应当受到制止。浪费行为侵蚀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表面看,浪费是个人习惯的问题,但却关乎公共利益。一个人的浪费行为可能就会剥夺他人获取正当需求的权利;千百万人的浪费就会让我们这个国家失去很多发展资源。因此,浪费是公众的大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对浪费,树立节俭意识,养成节俭习惯。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诚然,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戒奢以俭”必须保持,永远秉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至今还在我们耳边回荡。铺张浪费绝非小事,戒奢以俭贵在行动、贵在坚持。消灭浪费这个公众的大敌,不仅需要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俭之风,为群众作出表率,而且需要每个家庭都要勤俭持家,拒绝铺张浪费,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这样我们才会共圆“中国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季式学  见习记者  吕佳宁  付瑶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