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筛不掉的辽源记忆(工业篇)

七十年,筛不掉的辽源记忆(工业篇)

 

    我们的家乡辽源——东辽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前,先人就在这里留下了动人故事,百年前这座城市有了最初的模样,名为西安县。曾经的“盛京围场”、康熙皇帝钦敕“皇家鹿苑”。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着现代工业。也因此,1983年升为地级市。更因经济繁荣,曾一度被誉为“东北小上海”。后来,相继又有了“中国魅力城市二百强”“中国智慧城市”“中国袜业名城”“中国铝业加工基地”“中国节水抗旱试点城市”“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中国棉袜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转型试点城市”等美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里,辽源都为国家作了哪些贡献、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百年老城又经历了怎样的浮沉?为了寻找答案,就让我们重拾70年来那些筛不掉的辽源记忆吧!

 


50年代末,辽源市针织厂生产百余种春秋装


60年代,辽源市乒乓球厂膨圆车间


70年代,辽源市变压器厂生产的高压变压器


80年代,辽源市羊毛衫厂生产的羊毛衫


80年代,辽源市无线电九厂磁带生产录制车间


80年代,辽源市发电厂


80年代,辽源矿务局金宝屯煤矿剪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东北小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辽源煤矿和发电厂收归国有。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地方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纺织、电子、塑料、医药、新材料等38个门类产业,工业企业达200余家,可生产上千种工业产品。辽源这座美丽的老工业城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是中国最早的能源基地之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体系完善,技术先进,拥有众多骨干行业,轻工产品曾经创造国内多项第一,被称为“东北小上海”。

 

    煤炭工业的繁荣

 

    辽源是因煤而兴的城市,素有“煤城”之称。1908年,这里发现了煤炭,从此便拉开了大量开采煤炭的序幕,至今亦有百余年历史。1927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西安煤矿公司”。日本侵占西安煤矿期间,掠夺性开采煤炭1542.4吨。新中国成立后,辽源矿务局相继成立十四厂、煤机厂、截齿厂、水泵厂等九个厂家。生产矿物开采相关产品60多种,畅销全国130多个矿务局,成为吉林省最大的煤炭集团,也是中国煤炭行业百强企业。


    轻化医药工业的崛起

 

    辽源是吉林省轻化工业原料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辽源市药材经理部和辽源市医院相继建立了配剂室和制剂室,开始试制生产中成药产品。1955年成立国药加工厂(1963年改为辽源中药厂)并批量生产药品。当时能生产十几个品种的产品,年产量20-30吨。名优药品有鹿胎膏、太极丸、牛黄清宫丹、降压平片、女宝、麝香接骨丹、再障生血片等。后来又相继建立了化工厂、中药厂、油脂厂、人造革厂、感光材料厂、制胶厂、电影胶片厂、生物制药厂等一批化工、医药企业,多项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轻化医药也随着企业改造、技术更新,产品远销国内外,同时也成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

 

    机械电子工业的辉煌

 

    辽源机械工业是合并私有铁工厂发展起来的。1950年辽源市开始生产组合农机,制造普通车床。随后,建立重型机器厂、汽车电器厂、电机厂等43家企业,产品达295种。1956年,辽源出现了电子工业。先后建立了无线电一厂、电子测量仪器厂等26家企业,多项产品走在国内电子行业前列,军工产品文明全国,多次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1960年试生产电瓷瓶,1963年生产电线产品铝绞线,产品畅销并出口越南。辽源煤机厂197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MLX-50型单滚筒小型采煤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 1971年设计投产的MLQ-80型可调单滚筒采煤机,成为国内第一代采煤机品种,此厂也因此成为全国3个采煤机生产基地之一。同年,MLX-50型采煤机荣获中国科技大会奖等荣誉。

 

    纺织服装工业的壮大

 

    辽源是东北最早兴起纺织工业的城市之一。1904年,就创办了东北第一家纺织工厂“本立纺织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了东北第一家生产灯芯绒、平绒的工厂和吉林省最早的针织厂、丝绸厂。随着高新技术发展,丝织印染、服装加工等系列产品层出不穷,畅销国内外,成为吉林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成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粮油食品工业的开发

 

    据史料记载,辽源的烧酒行业己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随着移民的逐渐增多,西安县(我市旧名)相继成立各种烧酒作坊350家,成为支柱性产业。当时坊间还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辽河水能干,大疙瘩酒不干。”
    新中国成立后,辽源市合并多家私有烧酒和榨油作坊,成立油、酒厂和粮米加工厂,主要生产白酒、豆油、糕点食品。上世纪50年代以后,味精、糖精、米醋、苏打等工厂相继建立,填补了省内的多项空白。面粉、食用油类产品久负盛名,豆油、豆粨被列为省级优质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其中,辽源的白酒更是名扬海内外,至今,仍是辽源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并了多家私人烧锅,改名为“新兴烧锅”。1953年,在“新兴烧锅”原址,正式成立全民所有制企业“辽源市第一酒厂”。主要以生产散装酒为主,也少量生产瓶装酒龙山白、人参瓶装白酒,后来“龙山白”改称“龙泉酒”,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龙泉”白酒产品供不应求,产品以龙泉酒、人参酒、大补酒等为主导。1983年,生产龙泉酒的2个车间从一酒厂划出,投资483万元,正式成立辽源市龙泉酒厂,年生产力达到500吨且供不应求。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企业又进行二期改造,投资1484万元新建厂房,生产规模形成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经过技术改造,龙泉酒厂开发25度、38度龙泉春酒和龙泉春特液、精制龙泉酒、粬味酒等20多个畅销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龙泉酒厂已形成年生产5000吨酒的生产能力,被列入国营中型企业。公司以生产浓香型龙泉春白酒为主导产品,已形成省优、部优、国优、滋补等四大系列高、中、低档三十余个品种。1996年荣获法国尤里卡金奖,百年“龙泉”品牌商标,更名为“龙泉春”(2002年,辽源龙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制为民营企业)。这一百年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辽源酿酒业这一传统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截止2015年,全市有辽源龙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梅香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东丰白酒厂等厂家130多个, 从业人员上万人。辽源酿酒业已形成高中低档兼备、低中高度齐全、高档产品支撑、中低产品相辅的产品结构、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新格局。目前,已成为该市支柱性产业,是辽源市利税大户,为辽源的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电力工业的发展

 

    1918年,西安县商户集股兴建了“西安县发电所”,是东北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西安县电力资源,装机容量达3万千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组织恢复生产的同时,积极对设备进行改造,千方百计恢复生产,多发电量215万度,为生产恢复提供了巨大的电力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又陆续建设了一批新的发电厂,从容量来看,辽源发电厂已是个小厂了。但辽源发电厂厂小志气大,突出抓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管理,特别是极其重视安全生产,多次受到国家表彰。1952年,西安发电厂多发电量215万度,完成产值763万元,全年节约168万元,为国家建设积累了资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电力能源。1964年2月1日,水电部在辽源发电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这个厂安全生产、开展“小指标”竞赛和企业管理经验。2003年,辽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划归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更名为大唐辽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建材工业的突起

 

    辽源冶金建材行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先后建立了冶金企业23家,产品达91种。其中,有12种获得省部优质产品奖。建立建材企业37家,产品97种。其中,省、部优产品31个,市优产品7个,市龙山保温材料厂生产的保温砖,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金奖。

 

    开创全面转型升级新局面

 

    2008年,辽源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之一。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我市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经过十余年的转型发展,辽源接续替代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正处在基本转型向成功转型快速迈进阶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辽源发展现状和产业优势、发展趋势,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业,纺织袜业、医疗健康业、蛋品加工业,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开创辽源全面转型升级的局面。
    近五年来,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81个,主要集中在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社会事业和重大生态环保等领域。通过积极争取,一大批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吸纳就业、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资金支持。每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都达到60%以上,年均滚动实施150个左右工业技改项目,目前投产项目贡献工业产值增量达到75%以上,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版稿件由市档案馆提供  本报记者 王  超 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