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角色”,我们一起学
步入“新角色”,我们一起学
阅读提示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在母亲面前决然跳桥。监控镜头记录下了这让人揪心和遗憾的一幕。当看到监控视频中那个男孩母亲伏地大哭情景时,没人会质疑她对孩子的爱。可惜,这时再深沉的母爱也不能挽回少年宝贵生命。
从回放视频看到,最初孩子还未下车跳桥时,这对母子在车内争吵,看来这对母子间的相处交流有些问题。亲子关系紧张就会累积矛盾和压力,明明是平常的一次小争执,却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酿成少年跳桥的悲剧结局。
事情已经发生,我们不愿再去探寻这个家庭的伤口,但还是想借此机会反思一下自身:我们真的知道该如何保持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吗?
没人是天生的全知全能者。从父母到孩子,想胜任自己的角色都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成长自己。亲子关系是维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如何让这个纽带越来越紧密,是人生堂课上的重要内容,不容缺失。
亲子关系左右着家庭的未来
亲子关系是否良好,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父母和孩子间的相处方式和情感维系。如果亲子间的相处出现问题却不能及时解决,只会将矛盾积压直至爆发家庭战争,而家庭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
前阵子有部热播剧叫做《都挺好》,在剧中刻画的苏家亲子关系问题引发网友热议和共鸣。剧中苏父的不作为和苏母的过度强势,使得在儿女教育方面,苏母是的一言堂。而苏母偏心导致了苏家亲子关系的严重失衡,也让苏家孩子的成长多少都有些扭曲:女儿在父母那里学会的是冷漠,苏家的小儿子学到的是任性和推诿。即便是因偏心而导致兄妹不合的母亲过世后,两兄妹的相处也依然是一次次的彼此伤害。苏家父母对儿女的成长教育不当,导致苏家亲子关系的紧张,也影响着整个家庭每个成员的人生。
比起电视剧中的情节,现实的悲剧则更让人感到无奈。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十七岁的少年和母亲间的争执,导致最后以少年自桥上飞身而下的决然作为终止。无论母子两人的争执有多激烈、言语有多伤人,终结争吵的方式都不该是以少年的生命换母亲后悔悲伤这样的惨烈结果来结束。
受亲子关系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他们被父母带到人世间是纯真懵懂的。家庭是否和睦、家人间如何表达情感、遇到困难和失败时的态度……这些通通由父母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心灵留下伤痕,童年的阴影甚至能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把控孩子未来的人生。
亲子间如何相处?父母与孩子都是初学者
亲子关系问题,说白了就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和沟通问题。我们都知道,感情是需要维系的,而沟通更是一门学问。想要一直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容易。如何能正确表达情感、亲子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在这方面父母与孩子都是初学者。
初为人父母没经验,问题多多难应对。父母这个身份是由子女赋予的,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孩子那一刻,他们的身份就是父母。但初为人父母的人都是没有任何上岗经验的,想要胜任自己的新角色实在很难。在我国,尚无正规教育机构系统科学地教导我们如何做个合格父母,一切为人父母的知识都来自原生家庭中的亲子相处模式和通过书籍和新闻总结出的零星经验,以及自己为人子女时的切身感受。但养孩子真的是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新手父母们大多是“纸上谈兵”的高手,没发生问题时都能侃侃而谈,真遇到日常养娃儿中的各种突发问题就“麻爪”了。
出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如果走在街上,孩子因为想要什么父母不买而哭闹着不肯走,那么这种时候怎么教育。哭闹时的孩子是不会听家长“讲道理”的,如果直接买了,孩子会不会以后都用哭闹解决问题?如果不买,孩子又不肯走,父母假装丢下孩子转身离开就会给孩子的身心留下阴影;如果想让其知道用哭打动不了父母,那就是个双方比耐性的持久战。这样,孩子哭闹不仅会吵到别人,更耽误时间。而且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全靠几本儿童心理学不一定好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做?
努力学习,当父母也要基本功。很多家长是想要做个好父母的,但第一次当父母实在没经验,最迫切的需要是能学习如何做父母。我们可以很欣慰地发现,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乐于有机会去学习。
孩子还小,正在学着长大。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重要性要比其他家庭成员更高。这也意味着无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如何,其目的都是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每一个孩子初到这个世界时,都是懵懂无知的,他们幼小而脆弱,他们天真又纯洁。不仅要父母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他们在精神和情感上同样也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关心。他们需要充足的成长知识、条件,通过学习和挑战,把自己磨炼得足够强壮并坚韧,才能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物质丰富、精神呵护、培养教导,三项内容缺一不可,也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生。
亲子关系失衡 伤人又害己
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无论父母做得是否称职,他都依然还是父母,就好像子女不管是否听话孝顺,也都还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不是一份职业,无需上岗培训,更没有专业考评,监管机构也很难对父母日常行为进行监控。父母做得合格与否,是没有人时时点评指正的,这也就导致了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细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当父母的做得还不够好。
很多家长都存在教育子女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不重视孩子想法的情况。更有些家长将孩子当成情绪发泄的垃圾桶,还为之披上“为了你的将来更好”的外衣。那些家长尚不自觉做得过分,他们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如果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则会对其严厉指责,借此将所有的不如意都发泄在他们身上。孩子们尚小不知对错,但来自父母的指责却句句落在心头、铭记一生。
亲子间的沟通看似简单直白,却是需要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前提的。父母从物质到精神、从日常作息到言行习惯都管控着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成长。这种被称为家长权威的力量非常强大,有效时间也非常的长。就像送孩子去幼儿园一样,孩子大多只能选择主动接受还是被迫接受,因为整个社会都会告诉他父母这样做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送幼儿园这么简单,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家长的管控却一直都在。读的什么专业,找个什么样的恋人,甚至是要不要生个二胎,父母都有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哪怕他们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子女的想法呢?他们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期望之间的偏差,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家庭抗争史。这种战争每一个家庭都有可能发生,只不过是激烈的程度并不相同罢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国产所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那些发生在亲子间的矛盾点。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在孩子的求学、就业和婚姻这三大人生转折点上,父母的干涉是子女行动上的最大阻力,甚至会引发孩子一生的悲剧。这些引发悲剧的父母大多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个“为了你好”反而导致子女的不幸福。
父母爱孩子,但孩子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总会乖乖按父母的想法去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有些父母暴躁了,就会以更加严厉的、粗暴的方式管束孩子。尤其是在情感波动较大的青春期,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足,但很多家长并不会随之调整双方相处模式,导致在父母看来并不严重的指责教育,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难题,有可能引起过激的反应。但大人往往习惯了忽视孩子的想法与自尊心,在孩子与人发生纠纷时,不管对错都先骂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孩子被骂两句不算受委屈。更有很多在学校挨了欺负的孩子告诉家长后,反被家长指责“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你是不是该自我检讨一下?”得到这种回应的孩子再受同学欺负时,又怎么会告诉家长好再被责骂一顿?在他们的心中,父母不再是他们的守护神,而是二次伤害的给予者。
父母与孩子这种身份上的不平等,不仅会让没有经验的父母盲目自信,不能发现自己的失误并进行改正,更让暴力和冷暴力得到施展的空间。父母本该是最爱他们的人,来自父母的否定和辱骂却是最致命的!每每有涉及亲子关系的新闻时,总有很多网友在其下留言,表示自己也有想过寻死。之所以没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伤害不够大,而是因为自己怕死。谈到导致他们放弃生命的原因,无一不是来自父母从尊严到肉体的各种打击:“吃我的喝我的,不听话就别吃了也别穿了!”“你整个人都是我生的,不愿意就去死啊!”一句句话看似无心之言,却最伤人。“死就死,我又没求你生。”说得如此轻松,又是如此的有力,但结果却是双方所不能承受的痛。对生命尚无敬畏之心、还没学会自我调节的孩子,真的有可能选择以死来解决问题。
当然,亲子关系连接着父母和孩子,任何亲子关系的紧张都不仅仅是一方的原因。父母的粗暴教育和沟通方式,是导致他们对儿女的强压型管控的原因。而孩子在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不自由中成长得不够坚韧,长成以自我为中心,神经敏感受不得委屈的“温室花朵”。如此纤弱的他们在家里可以一直备受呵护,但到了社会却无法面对风吹雨打。大学生借贷还不上欠款,感觉自己对不起父母又人生无望,选择自杀解决问题的新闻还少吗?他们本该风华正茂,他们承载着父母的心血和期望,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还没摧毁他们的身躯却先压垮了他们的精神。他们轻易地选择了用死亡解决问题,但被他们舍下的父母又该如何面对伤痛。
大家一起来 亲子教育刻不容缓
平时乖巧的孩子因为打破学校的玻璃,怕家长责骂而选择跳楼;少年因为被催着写作业,与母亲争吵中一气跳楼;因为被家长打了而选择卧轨……是这些孩子不爱他们的父母吗?如果不爱又怎会因为父母的责骂而伤心。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吗?如果不爱,大可以不再理会,漠视他们的存在岂不是更省心。但他们没能处理好彼此的亲子关系,更没能好好地告诉对方: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最爱你!
亲子关系紧张带来的伤害该如何规避、如何教育好孩子又不会引起对方的反弹?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横亘在父母面前的一大难题。“打骂不得,宠爱不对”,为何家长已不知该如何面对孩子?这正是亲子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亲子间的相处是门学问,保持亲子关系方面的教育更是不容缺失。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方面是父母想管不会管,管少了怕孩子长歪,管狠了又怕引起孩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容易被保护成温室的花朵,抗压能力差,容易钻了牛角尖。想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需要的正是亲子教育这堂必修课。
亲子关系就是双方感情的维系。维系感情靠的是什么?父母与子女的爱是天然存在的,他们中的主要问题其实是沟通不畅。我们都知道,沟通与情感交流都是需要技巧的。同样的想法,有的人说出来别人爱听,有的人说出的话会让别人讨厌。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的维持讲究的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但非常可惜的是,无论作为父母还是子女,很多人并不太擅长情感表达及与人沟通。越是亲密的人,越是能接触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越是亲近的相处,沟通的方式会变得越发简单直白,但这种真实和直白并不总会受到欢迎。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父母或孩子,情况也是一样的。
亲子关系是一项长期工程,从初期的父母养育孩子到后期孩子成人奉养父母,保持亲子关系和睦的主要方法还是沟通。亲子关系面前没有平等的,父母对子女天然的支配能力,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去养育孩子。也正因如此,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习亲子教育,学会用沟通去了解孩子,也让孩子理解自己。
我们都知道初生的幼童懵懂,需要家长的呵护、培养才能长大成人,却常忽视为人父母者也是新手上路,需要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他们在这之前,他们的身份也只是父母的孩子、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没有如何做父母的经验。而想培养好一个孩子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如何教养他们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是任何没经验的新手可以轻松入门的。
同样的,孩子也需要亲子教育来鼓励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如何获得父母的支持去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在与父母产生分歧时知道该如何与之沟通,明白怎样的情况是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什么样的时刻应该寻求第三方保护。亲子教育是扣在亲子双方身上的保护壳,在润滑着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将父母与子女连接得更紧密。
没人能生而知之,学习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成长则是学习的美好结果,在亲子关系中亦是如此。父母和子女间的相处也是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成长,以达到双方平等、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因缺乏亲子教育而导致的悲剧已经够多了,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子女都能够完成这个课程,谁也别逃课,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在这堂人生的必修课上取得优秀成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