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努力奋斗的你我他
致敬 努力奋斗的你我他
——谨以此版献给所有为国、为家努力奋斗的人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份”:工人、农民、医生、记者、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老板、家庭主妇……虽然身份不同,但大家却因为各自的责任而同样努力奋斗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因此,国泰民安,我们的生活舒适坦然。感谢我们拥有的一切,感谢你我他付出的一切,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强大新中国而付出毕生精力、心血,甚至生命的人。
工人——“蓝领”工人同样精彩
44岁的李卫春目前是我市通讯行业的一名安装维护工人。18岁初中毕业后进入当时我市某国营服装厂,成了一名打扣车间工人。5年后,该服装厂倒闭,23岁的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下岗”。虽然没有了工作,但刚确定恋爱关系几个月的女友却毅然决定嫁给他。他也暗下决心,爱她一辈子,尽自己所能给她和家人更好的生活。
婚后第二年,李卫春的女儿出生。升级做了父亲的他更深层次懂得了“责任”二字的意义。至今的20余年里,他先后做过送水工、食品送货工、塔吊安装工和通讯电线电缆安装维护工。不惧高危工作,更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是合法的正规工作,只要能赚钱,他都会努力做到极致。每个月发了工资他都会第一时间交给妻子。也正因如此,身边亲友都说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0余年间,从事通讯电线电缆安装维护工作的时间最长,至目前已有十几个年头。虽说工资不算低,但工作强度大。既要懂技术,还得有力气。春秋季节还好说,一到了夏季就是行业的旺季,工作量大,而且经常要顶着烈日高温作业。面部和四肢等裸露在外的皮肤被晒爆皮是常有的事儿。曾经也算是个白面小生,可现在实打实的一个“巧克力大叔”。不仅如此,有时连续多日高强度作业,他的腰椎病就会犯,严重时根本无法站立,无法平躺,只能面朝下的趴在床上。
每当家人心疼他时,他都会无所谓地说:“我是男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养家是我应该做的分内事。哪个男人不为了生活而努力打拼?无论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都要出力。虽然咱是个蓝领工人,不也同样挺精彩嘛!”
农民——“我是农民我骄傲”
51岁的孟凡玉家住东辽县安石镇先进村,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娃。不善言辞,憨厚老实,吃苦耐劳,容易满足。
孟凡玉16岁跟随师父学习泥瓦工。春种秋收期间,他会在家帮父母种地、收地。其余时间就会跟随师父出去打工。22岁结婚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垧二亩地。从此,他更是不分农忙和农闲。只要没有农活就会一直在外地做泥瓦工。时光飞逝,当年的农村小伙子熬成了中年大叔,从学徒成长为泥瓦师父,从帮家里种地转成了独自一人种完一垧二亩地,从年收入几千元涨到现在年收入十几万元。为父母修缮了村里的老房子,为儿子在市区买了楼房、买了车,操办了婚礼。有人问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图个是啥。他腼腆的笑笑说:“我得对得起父母、妻子、儿子,咱天生就是个农民,就要守农民的本分,靠双手为家人赚个好生活呗。有人觉得一辈子当个农民没出息,反而我觉得我是农民我骄傲。”
美发师——站在健康边缘的职业
提到美发师这个时尚的职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美发师多数人都能说会道,收入高,工作环境时尚前卫。甚至也有人说美发是吃“青春饭”的职业。
实际上,美发师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逐年减少。因为这个职业的健康成本较高,而且要靠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提高学习才能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如此一来,没有些毅力还真干不来。
两年前,我市某知名美发店老板(美发师)罹患肝硬化,身心都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前后花掉了几十万元。据说,住院治疗期间还向几个顾客借了好几万元。而医院根据他的病情分析,主要病因就是常年生活作息时间以及饮食不规律所导致。
85后美发师晓东目前是我市某美发店的骨干力量。慕名而来的顾客时常有,专属他的忠实顾客也很多。在店里,看似风光,其实他也是除了老板以外最累的人。早上起得早了就在家简单吃口早餐,起的晚了就空腹来上班。有时下午两三点才吃一天的第一顿饭。他工作的店统一工作时间是8:30—20:30(每周三公休)。
晓东告诉记者,他们的老板在管理方面很人性化。目前,多数的美发店还是最多每个月只休息两天。但他们店每周三全体公休已经实行两年多了。工作时长12小时,也算是比较短的。有的小店或是不正规的店,美发师一天最多可能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而晓东工作的店,基本一年也就是春节前两周不按日常作息时间,偶尔最晚的时候可能也要次日凌晨一两点下班。当记者问他,对美发职业是否热爱时,他笑着回答,17岁刚进美发学校学习那会儿还比较麻木。因为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为了将来有个吃饭的技能,家里才决定让其学习美发技术。但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加之后来日渐成熟的手法和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现在,他可以肯定地说很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今天的小有成绩是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加上十几年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投资学习等多个要素叠加才取得的。
据晓东介绍,同行当中也有一小部分人中途转行的,但多半都是因为过度劳累而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不得已才转的。其中,有接触性皮炎、急慢性肠胃疾病、哮喘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帕金森、手部破裂、腰椎病、颈椎病、严重失眠等等。
医生——一句“誓言” 一生坚守
近些年,《医者仁心》《外科风云》《产科医生》《急诊科医生》等影视剧的热播,掀起一阵阵“医生潮”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并理解医生这个职业。但影视剧毕竟和现实生活有距离,我们对于身边的医院、医生还是了解甚少。近日,记者就怀着敬意带着问题,走进了市中心医院。采访了三位医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分别用“医学生誓言”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记者也由此了解了多数医生的工作状态。
从医近30年的谢清泉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检验师。瘦瘦高高、彬彬有礼,典型的知识分子。谢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科室有26人,属于医院较大的科室。平均每天处理标本1200余个。如遇到群体性患者入院等特殊情况,他们更是要连续多个昼夜不停奋战,没有白班、夜班之分,也没有正常的休息。全员都得坚守在岗位上。还有一些人误以为医院检验科主要靠高科技电子设备检测结果,所以检验科的医生应该很轻松。其实,检验科的工作和其他科室一样,丝毫不能松懈和马虎,因为检验结果都关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仪器设备的结果只是参考值,医生正确的判读才是对患者负责且有质量的诊断。虽然实际工作中困难重重,但他们都能克服困难,尽力把工作做到更好。也因此,患者对该科室的满意度达99%。患者的满意是科室所有人努力的结果。多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正式休过年假,因为一旦有人集中休假,其他人就忙不过来,班也排不开。谢清泉的老家在山东,目前,年迈的父母也都在山东,但19年间他仅回去过一次。据了解,像检验科这样,医生们牺牲小我为大家的科室还有很多,甚至整个辽源的医疗单位情况也都相似。
48岁的马平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的主管检验师。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但业务水平是业内同行和患者公认的棒。2018年的一天,正在值夜班的马平突发心肌梗死,经过了及时的冠状脉介入(PCI)心脏支架手术,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本该修养2个月以上,马平却仅休养了两周左右就正常上班了。当家人不理解他不顾自己身体而提前上班时,他只说了句:“解决患者的病痛是我们医生的天职,我在家休养了,科室人手就不够,就可能影响为患者的检验效率。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了那么多人吧!”
47岁的李昀升是市中心医院电诊科主治医师。表情冷,业务精是熟悉他的人对他的最多评价。从医22年,他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超声诊断及医学影像的脚步。也因此,他曾在辽宁省大连市交流学习期间为著名音乐家谷建芬做过超声波检查。在对口支援四川省黑水县工作期间,被当地百姓称为能救命的专家。工作中兢兢业业,但家庭生活上,他却是个“三不管”。当记者问他是否因为职业被家人抱怨过,是否动过改行的念头时,他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生誓言”给出了答案。
个体老板——拼搏到无能为力 坚持到感动自己
“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这是著名企业家杨石头在求职节目《职来职往》中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带着一种火热的力量,点燃人们的热情。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就不要说自己很努力了!没有拼搏到感动自己,只能说拼搏得还不够。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是带着某种任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每个人都不要小看自己,也许你有更多的潜力,连你都还没有发现。而对于这种潜力的发掘,靠的只能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记者一个亲戚家的夫妻俩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努力”一词。夫妻俩年逾四十,白手起家。2011年以前,夫妻俩一直在餐饮行业打工。由于打工多年,积累了很多经营饭店的经验。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手了一个因经营不善而出兑的东北菜馆。店是兑过来了,近10万元的费用,是全部家当和一半的借款。因此,夫妻俩明白,这个餐馆只能赚不能赔,因为赔不起。自开业那天起,夫妻俩就以菜品质量和顾客需求为服务宗旨。很快,这个菜品全、菜码大,价格低的东北菜馆就因顾客的口口相传,使之方圆十里都小有名气。生意好,工作人员自然就累。此时,作为老板的夫妻俩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不骄不躁,踏实肯干。给后厨工作人员不定期涨工资,而前厅则是夫妻俩亲力亲为。不是不想聘服务员,而是聘过几次,试用过多人,均不满意。食材的采买、传菜、上菜、收银、卫生等工种都由夫妻俩自己完成。平均每天工作时长都在十三四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累到趴下便起不来。现在,夫妻俩均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等疾病,甚至有人笑称他俩“赚钱不要命”。记者认为,这夫妻俩做到了“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这样的态度,适用所有职业所有人。
记者——不为“无冕之王” 只为责任担当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从业10余年来,我觉得记者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抑不扬是记者该有的样子。平时我们都是为他人做“嫁衣”,报道热点新闻宣传正能量,借此契机,我也做一回新闻同僚们的“代言人”,写写我们记者自己的本色。
我们不能像诗人那样,只忠诚自己的才情。我们也不能像作家那样,凭想象讲述生活的剧本。我们需要用镜头捕捉社会陆离的光影,更需用笔杆记录时代耀眼的瞬间。我们时刻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秉持客观公正。我们得做善良和正义的守卫者,做市委、市政府和百姓的宣传员。我们和警察、医生一样,电话需7×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有任务要第一时间奔赴新闻一线。
农民害怕碰上荒年,匠人害怕重来一遍。而我们记者则害怕发出来的稿子被读者丢在一边。我们白天要全心投入采访,所以我们习惯于挑灯夜战,在电脑前爬格子、写稿件。老寒腿、颈椎病、腰间盘是业内司空见惯的职业病。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会为了稿子的一个漂亮标题,一句顺畅的语言,不知要反复修改很多变。
高洁的精神追求中,让我淡忘了自己弱小的身影。写酸甜苦辣,述是非真假,喜悦着所有的喜悦、悲伤着所有的悲伤。祖国强盛、民族兴旺,是我们的坚持和守望。辽源人民生活富足,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这份坚守,源于我们对新闻的敬畏。与“无冕之王”的光环无关,只为那份责任和担当。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