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生产 这些事儿要记牢
春耕生产 这些事儿要记牢
本报记者 李及肃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市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高2.2摄氏度、降水量少11.3毫米,呈现暖冬干旱气候特征。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春季(3—5月)全市平均气温8.0~9.0摄氏度,比历年同期7.8摄氏度略高,接近去年同期9.1摄氏度,回暖早,冷暖变化幅度大,有阶段性低温出现。降水量与历年同期110.1毫米相比正常略多,与去年同期121.5毫米相近或略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预计终霜将出现在4月下旬,比历年同期5月5日略早。第一场透雨将出现在4月中下旬,与历年同期4月19日相比基本相当。春季大风日数接近常年,为6—8天。以上这些数据会对农民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使农民朋友提高粮食的质量与产量。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请教农业专家给农民朋友支招把脉。
根据今年春季气候条件,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就做好我市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农业专家提出以下春耕生产技术意见:
立足抗旱,适时早整地,提高整地质量
由于今年春季回暖早、降水少、土壤化冻快,春耕工作宜早动手。考虑到春旱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整地工作要紧紧围绕抗旱保苗这一中心,以“提高作业质量、保护土壤墒情、提高土壤温度、视墒适度镇压”为目标,适时早整地、确保整地质量,因地制宜加强镇压防止失墒,使耕地尽早处于待播状态,一旦温度适宜即可播种。
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要尽快落实好种植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将退耕和种植非玉米作物地块落实到位,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要抓紧清理旱田耕地中残存的秸秆、枯叶,为整地做好准备;要做好水稻育苗播种前相关准备,保证水稻育苗适时播种;气象部门做好人工增雨准备,根据旱情发展和气象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加强指导、科学选种,确保作物安全成熟
科学选种。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高产、优质、耐旱、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搭配种植,杜绝越区种植,确保粮食安全成熟。
做好播前种子处理。为保证全苗、壮苗,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杜绝白籽下地。对种子要进行认真精选,除去病虫粒、虫蚀粒、破损粒和杂质,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晒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杀死部分病菌。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4%;播前进行药剂处理。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
增施农肥、科学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应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化肥要按照减量、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总要求,结合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指标,分底肥、口肥、追肥,分层、分次施用。底肥要深施,既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起到以肥引根,促进作物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的作用,扩大作物吸水范围,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
适时播种,提高质量。要抓住最佳播种期。当5—10厘米耕层日平均地温稳定通过8摄氏度,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为最佳播种期。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春旱和墒情不足情况,建议当土壤温度达到播种要求后即可适时播种,待墒出苗。
推广机械免耕播种。对平地提倡免耕机械播种,可以既抗旱保墒又播深一致,有利于苗齐苗壮。
控制好密度和播量。要根据品种特点和地块情况科学确定种植密度,对于单粒播的品种为提高保苗率可根据品种发芽率情况结合整地质量适当增加播量。
适当镇压。镇压时间和强度要根据土壤墒情而定,一般墒情较好时,播后2—3小时或隔夜进行镇压;土壤墒情较差时应随播种随镇压;湿度大(含水量达25%已上)或播后遇雨地块,需等地表出现2厘米干土层时进行镇压。
精量播种、科学育苗,培育水稻壮秧
水稻育苗要早扣棚,即可有效提高地温,又有利于培育壮秧,减少水稻立枯病等苗期病害的发生。提倡催芽后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连续5天平均气温高于5摄氏度时及时播种。要注意节约用种。钵盘育苗每孔最佳播种量3—5粒,机插秧盘育苗每公顷用种量不能超过40公斤,每盘不能超过120克;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350克;旱育苗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0克。要加强管理,培育壮秧,预防苗期病害发生。提倡大中棚育苗,坚持高标准旱育苗、钵盘育苗和机械化插秧用苗的育苗方式。同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做好“倒春寒”的预防工作。
精量用药、科学除草,降低农药残留
化学除草应选择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除草剂,适时适量用药。土壤墒情比较好的地块可进行土壤苗前封闭除草,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剂量使用,不得随意增加使用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机械、人工和化学除草相结合方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