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奉献人生志士传承先人精神遗愿
缅怀奉献人生志士传承先人精神遗愿
“岁月沧桑,四季轮回”。清明节,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祭奠英烈、祭奠先人,发自内心地对他们表达缅怀和颂扬之情。还有这样一群辽源籍家乡人,他们同样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为社会进步和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因他们的离去悲怆不止,为他们的事迹感动落泪。今天,和大家回顾这些志士的故事,愿时光记住他们来去的模样,记住他们曾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芳华——
“双料少将”——解方
解方,原名如川,字沛然,汉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于东丰县四平乡。1927年春,解方以陪张学良胞弟张学铭赴日学习名义,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28年5月,日陆军部调解方所在实习部队,去中国平息“济南事件”,解方拒绝离队,声称:“我的名可以不要,利也可以不要,但国家脸面不可以不要。我是中国人,怎能替日本人为虎作伥!”1930年冬,解方毕业归国。
翌年,解方在任天津市公安局教官、侦缉队主任时,与贾陶、孙铭久、黄冠南亲临火线,指挥战斗,两次粉碎日本驻天津特务土肥原阴谋策划的“天津事变”,并参加双方停战谈判。事后,受南京政府“守土有功”的嘉奖。不久,辞去侦缉队教员的职务,参加了51军。1932年底,任张学良少校副官。是年,解父年迈,意将全部家产由解方继承。解方以国事为重,无意贪图财产,拒绝承袭祖业。1935年8月,任51军113师中校参谋。年底,奉于学忠之命去两广考察民团。
1936年4月,解方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解方在陕西西安市面见周恩来,周恩来向解方陈述国内政治形势,以及东北救亡组织和东北军上层工作等问题。7月,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成立,解方为委员,直接领导113师地下党工作。1939年,解方以副旅长的职务带领军队移防鲁南地区。1941年5月,解方抵延安,受到毛泽东、陈云等人接见。在马列学院学习后,历任中共中央情报部第三室、第三局局长,中共中央党校军事训练队教员。1945年4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七大”会议。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
抗美援朝时期,解方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继任中朝联合司令部参谋长,深受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赞许。1952年底,解方回国后任解放军总参军事部副部长。1954年4月,应越南政府邀请,与韦国清、罗贵波同赴奠边府,任越法谈判顾问。归国后,任解放军第一所高等院校——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至1967年,先后任北京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研究部部长、教育长。1979年,解方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同年,将补发工资中5000元钱赠给家乡。东丰县政府用他的捐款在四平乡建成一座拥有600个座位的俱乐部。
1984年4月9日,解方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他临终前,手里还握着笔杆。
“巾帼之花”——张文玉
张文玉,女,汉族,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随丈夫李庆贞来到西安煤矿,依靠丈夫挖煤为生。她目睹日伪汉奸把头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残害矿工,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47年,西安县第二次解放,张文玉挺身而出,用自身的经历控诉日伪统治者的罪行。她响应党的号召,在矿区率先组成了富国三坑家属扫盲炕头学习小组,倡议做一名好家属,既要支持丈夫上满班多出煤,又要有爱党、爱祖国、爱矿山的思想。为使家属学习好,她又组织串联40多名老大娘,当义务保育员,为参加学习的家属带小孩。矿区学习和推广了张文玉的经验,相继组建了124个家属炕头学习小组,学习人数达1680多人。
1950年5月,张文玉被选为富国街八委主任,同年又被选为富国三坑家属委员会主任。她率领家属学政治、学文化,积极为矿井生产服务。她组织家属开展了“主动做好家务、减轻职工负担”的竞赛。按居民组、委、片,成立了保勤互助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服务到人,送医送药、买米买菜到门。张文玉还组织家属成立了“叫班小组”,墙上挂有每个职工班次的牌板,常年坚持按时叫班,使三班倒的职工,特别是上零点班的职工准时上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张文玉除了开会动员,还走门串户组织家属绣慰问袋、捐献慰问品,表达了矿工家属对赴朝参战志愿军的敬意。富国三坑家属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受到了矿务局和矿区工会的表彰。
1953年初,张文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她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又被选为“全国妇联大会代表”。1956年她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先后出席了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大会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群英大会。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劳动模范”。1957年出席了吉林省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第三届执行委员”。
张文玉做家属工作的事迹,被写成《妇女团结力量大》的剧本,对矿工家属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还先后组建了家属秧歌队和老太太剧团,逢年过节走上街头演出、慰问。
1964年4月14日,张文玉因病在辽源逝世,终年60岁。
“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2012年,FAST973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南仁东指导FAST973项目“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南仁东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
“独胆英雄”——陈树堂
陈树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排长。1925年生人,天津市塘沽区人。出身贫寒,受尽凌辱。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被迫逃到东北做苦役。1945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机智英勇,屡立战功。1947年3月,参加解放辉南县城的战斗,从敌人手中夺得1支步枪和1枚手榴弹,只身冲进据点,俘敌61人,缴获枪炮48件,荣立特等功,纵队领导机关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和红星战斗英雄奖章。同年5月,参加清原县草市阻击战,他率领一个班坚守王家油房西南山阵地,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多次进攻。夜间又带领3名战士突入国民党军阵地,出其不意,杀伤敌军数十人,俘53人,缴获60毫米迫击炮、机枪、冲锋枪、步枪等32件,立特等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他“毛泽东奖章”,并被提升为排长。
同年6月27日,在四平外围战斗中,他带领一个班抢占八棵树南山366高地,并接连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一个营的7次猛烈进攻,腹部受重伤,仍顽强作战。在阵地将被突破的危急时刻,为掩护战友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突入阵地的国民党军士兵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辽源的时传祥”——邵有
邵有,1931年生于辽源市,人们称他为“辽源的时传祥”。他多次荣获市劳模、省劳模、省特等劳模,全国环卫、园林系统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省、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出席全国和省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
刚过20岁的他便选择了掏粪工职业,并且40年如一日。2000年前,辽源市市区居民使用“厕所”基本上是有粪池的非水洗公厕,淘粪是用勺掏、手拎、肩挑,脏、苦、累是不言而喻的。他每天挑着百八十斤重的粪桶,走街串巷,清掏厕所,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冬,他分管的厕所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负责的区域年年都是甲级区。居民们经常写信表扬他,送锦旗鼓励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环卫工人扔下粪勺、扫帚去造反。城市一些街路垃圾成堆,没人管理的厕所粪便四溢。可是邵有每天仍然赶着马车摇着铃铛,挨家挨户清运垃圾。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环卫处的一些老工人坚持正常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他的工作标准更高了。他提出“厕所清掏要见底,消杀灭虫要及时”。由于工作量增大,他每天顶着星星出,晚上披着月光回家,工作忙时他就连轴转,平时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但他从不多要一分钱报酬。1980—1989年,他放弃了500个星期日和节假日,而且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同志们给他算了一笔账,说他10年干了13年的活,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邵有担任粪肥公司领导以后,针对全市厕所布局不合理、破损失修严重、政府一时拿不出钱解决、居民如厕难的实际情况,积极想办法,带领全公司职工从废旧厕所里挖砖石,利用废旧材料维修厕所。每次他都是第一个跳进粪池亲自动手干,起石头时工具用不上他就戴上手套用手搬,粪便不时溅到脸上,他全然不顾。为了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他带领同志们起早贪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刨冻土、垒石坡,奋战40多天,建成了8个储粪池,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由于他一生为了辽源的环卫事业辛勤操劳,身体未老先衰。
1996年6月29日,因患骨癌医治无效病逝,享年65岁。
宣传战线优秀领导干部——许中田
许中田,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人。1963年8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吉林省辽源市中学教师、市教育局副科长、中学副校长,辽源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辽源市副市长、党组成员,辽源市委副书记,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吉林省委常委。1995年7月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报业协会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3—1988年,在担任辽源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期间,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在生活待遇上讲高低,有什么好事,总是先人后己,安于清贫。在对待分配给他的住房问题的处理上,他表现最为突出。因为辽源市升格前是个县级市,住房条件都很差。升格后,建了两处地级标准的住宅楼,分给了从外地调入的市级领导,其中就有许中田同志的一套住房。可是,许中田同志当即表示坚决不要。他住的还是市第五中学的一间半平房,不足40平方米,全家4口人挤在一个屋,连个办公桌都没处放。许副市长出让住房,在机关又赢得一片叫好声。
许中田患心脏病多年,但他从没因病而耽误过工作。当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时,白天要正常工作,夜里经常工作到零时看报样。担任社长后,他又对报纸的发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年都要走上几个省去抓报纸发行。就在2002年9月,他逝世前的一个月,做了心脏手术,医生叮嘱他3个月内尽量不要坐车,减少颠簸。但国庆节长假刚过,他就奔赴湖北出席党报发行会议,并到革命老区走访了自费订报的老读者。回来后,没休息,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许中田工作勤奋务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办事公道,时刻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为人宽厚,但在大是大非、党性原则上决不会迁就任何人,讲究原则,实事求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他抱病坚持工作,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2年10月,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
本版稿件由辽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提供
本报记者 宋淞 宋建立 整理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