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一起重温《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里的“重点名词”
让我们一起重温《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里的“重点名词”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重点分析了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我市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概括阐述了新征程、新思路、新气象的主要内容,明确了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指标安排。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就要不断精心学习研读《中共辽源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学习好、领会好《报告》精神,关键要逐步加深对《报告》里的一些“重点名词”的理解。今天,为了更好地方便大家对《报告》精神的学习和领会,让我们再次重温《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里“重点名词”,希望更多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重点名词”,让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生产情况。
让冰雪旅游真正成为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推动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2019年吉林省群众冬季运动大众速滑联赛辽源站比赛场景。
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助力种植结构更具市场竞争力。
贯通我市的伊开高速公路是我省连接辽宁省的重要高速公路大通道。
我市东北纺织袜业产量合计已达到二百亿级规模。
市社保局下基层推进“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落实。
随着我市企业项目深入乡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全市以阵地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记者点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构建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对于促进农村事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点双享两救助:“五点”:即低保标准提高一点、社保门槛降低一点、金融机构利(费)率下浮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个人自筹一点;“双享”:即低保与社保并行,参保人自领取养老金之日起,在未还清银行贷款前,用部分养老金偿还贷款,同时低保户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直至每年所领取的养老金扣除偿还当年银行贷款本息余额,达到低保待遇和养老待遇两项之和后,再取消低保;“两救助”:即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保障救助。
记者点评:“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实施办法是我市精准扶贫攻坚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此办法,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这对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政策红利,对打赢扶贫攻坚战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建“九项行动”: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行动、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推进和示范引领行动、城乡党建联建共建行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行动、非公领域党建“双覆盖双提高”行动、机关党建规范提质行动、带头人“结构优化素质提升”行动、党员主体意识提升行动、“智慧党建”建设行动。
记者点评: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基础。基层党建“九项行动”是统筹推进城市、农村、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全面进步走向全面过硬的重要抓手。
“一抓双促”:为充分体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过程体现党的领导,市委制定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简称“一抓双促”。
记者点评:“一抓双促”就是通过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双促”凸显了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抓住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
四个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振兴面临着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
记者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深刻揭示了制约东北振兴发展的思想根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市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清发展形势,要在新时代有新气象、新作为,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抓住机遇、跟上时代节拍。
六个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六个方面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记者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确立了全面振兴东北的重点任务,是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方法论,是东北地区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钥匙。我市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全面对标对表,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一项一项细化措施、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共同深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风转变,推动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记者点评:做好“六稳”工作,是在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证。“六稳”件件重要、项项关键,必须抓好落实落地。
冰雪产业“十大工程”:即冰雪体育基础工程、冰雪旅游壮大工程、冰雪文化引领工程、冰雪商贸繁荣工程、“智慧冰雪”建设工程、冰雪装备制造突破工程、交通运输保障工程、冰雪教育培训工程、冰雪人才支撑工程、冰雪品牌营销工程。
记者点评:对于东北来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市提出的“启动冰雪产业‘十大工程’”就是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做大冰雪经济,打造寒地冰雪经济发展样本的具体举措。启动冰雪产业“十大工程”是市委根据我市实际和产业发展实际而作出的抉择,目的就是真正让冰天雪地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211555”产业格局:力争利用3年左右时间,纺织袜业达到二百亿级规模,农产品加工+蛋品、冶金建材产业各达到百亿级规模,高精铝加工、医药健康+梅花鹿、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各达到五十亿级规模。
记者点评:城市要发展,关键要靠产业支撑。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211555”产业格局就是优化、强化产业布局,要让特色产业更有特色,优势产业更具优势,集中政策、资源、要素来创品牌、强链条、建集群,致力打造一批支柱产业和领军企业,大力推动辽源高质量发展。
“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市委七届五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辽源市委、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辽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重点抓好“六大体系”、着力实施好“十大工程”。“六大体系”,即基础支撑体系、管理运营体系、政务管理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民生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十大工程”,即产业融合提升工程、数字经济培育工程、“智慧农业”创新工程、新型业态壮大工程、数字信息强基工程、城市治理升级工程、资源环境监测工程、数字政务增效工程、信息惠民示范工程、“智慧党建”精品工程。
记者点评:“六大体系、十大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辽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大趋势、主动融入信息化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我市立足辽源“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着力建强基础体系,提升承载、管理、运营和服务功能。建强“六大体系”、推进“十大工程”将会不断夯实“智慧辽源”建设基础,丰富“智慧辽源”建设内涵。
“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记者点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相关部门要全面摸清底数,优化政策举措,细化实施方案,强化扶贫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攻坚格局,筑牢社会保障之底,提高扶贫质量和水平。
“两议四抓一述”:“两议”,即全面实行党委定期议党和专题议党制度;“四抓”,即抓思路谋划、抓重点要害、抓难题破解、抓工作落实;“一述”,即每年年末自上而下开展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
党建“六项计划”:“党建+”计划、“消薄”计划、融合共建计划、素质提升计划、强基筑垒计划、红色领航计划。“五个基本”:基层党组织基本组织健全、基本队伍坚强、基本活动正常、基本制度完善、基本保障有力。
记者点评:党建工作开展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两议四抓一述”“党建‘六项计划’”“五个基本”是针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党建工作必须要抓紧、抓实。抓好党建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解决好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52人才集聚工程”:计划5年内引进100名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专家和享有较高声誉、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的省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2000名服务企业、社区、乡村基层一线的大学生优秀人才。
“l+3”引才政策:《辽源市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及《辽源市“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试行)》《辽源市“硕博500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试行)》《辽源市“千名大学生进基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
记者点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上,我市也需要广聚天下英才。“152人才集聚工程”、“l+3”引才政策是我市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而实行的重要举措。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发展的担当。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凝聚更多优秀人才,促进辽源发展。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王彦雨 张建树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