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里,看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春风里,看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朝鲜族村民们在村部文化活动室内排练民族舞蹈。


村屯保洁员每日都会按时按段进行保洁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助推脱贫摘帽,东辽县金州乡扎实推进农村“亮化工程”实施,现已完成两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的12.5公里亮化。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乡村的夜晚、点亮了村民的生活,更温暖了群众的心,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图为双福村沿路设置的路灯已成为乡村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村民为能使用上室内卫生间而高兴。

    双福村村民在“扶贫车间”生产劳作,织就脱贫梦想。为解决村民及贫困户就业难题,东辽县金州乡双福村力争多元发展,与东北袜业联合建设了东北袜业双福村缝制分厂,通过打造“扶贫车间”的方式,激发农民致富内在动力,实现村集体收入有增加、农民账户有收益,努力奠定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双福村驻村工作队在二组贫困户孙海清家中了解生活生产情况。为打牢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完善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该村驻村工作队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之前扶贫过程出现的贫困户“等、靠、要”现象,以及“有体力、无能力”的现实情况,深入走访,帮助贫困户增加自我发展的信心,鼓励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真正脱贫。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有了新蓝图,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东辽县金州乡、辽河源镇、安石镇三地的村庄采访,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与农民、乡村干部拉家常。我们想看看这些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又有了哪些提高。
    记者走访中,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的显著成效,真切体会到了我市农村和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将一篇篇来自黑土地、充溢着泥土芳香的鲜活报道,捧献读者。

 

    硬件提质
    让乡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初春时节,东北的大地乍暖还寒。记者一行驱车沿着整洁的乡村水泥路进入东辽县金州乡双福村,蓝天作幕,春风轻拂,一层金黄色的光芒舒展在乡村的田野上;当驶过双福水坝,洁白冰面、四方亭及游廊建筑在蓝天下延伸到远处,一幅现代化的新农村面貌令人心旷神怡。
    在双福村法制文化广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广场中央;一幅幅构思新颖的法治漫画、实例说法、名言警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在广场周围随处可见。
    广场的西北部,坐落着整洁明艳的双福村村部,与早些年办公条件简陋的村部相比,如今翻建一新,成了周围村民唱村歌、扭秧歌的好去处。“每到农闲时,广场就热闹起来了。有跳健身操、广场舞的,也有扭秧歌的,还有下棋和打篮球的。”村党支部书记胡新宏说。
    道路宽阔、屋舍俨然、路灯林立……近几年,村里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新宏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眼前的双福村。
    水是生命之源,自来水更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东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把它当作为民谋福祉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并于2017年10月前解决了当地182户村民的饮水难问题,这项惠民工程为村民带来的诸多实惠,赢得村民赞声一片。
    一谈起村里通上了自来水,3组村民刘树音那可是满心欢喜。说罢,她便走到自家灶台前拧开水龙头,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你瞧,这自来水的水压多冲。”
    “自来水用着真方便,这回可舒心了,真的很感谢政府。”今年77岁的刘树音老人回忆到,在引用自来水前,周围村民普遍饮用从手摇井打出来的水。夏秋的水质不好,浑浊杂质多;一到冬天,天寒地冻时,压水井的引水口容易被冻着,有时用热水、火烤都不管用,想吃水咋办?就只能到邻居家挑水吃。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舒坦,心情也更加舒畅了。”村民嘴边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了。
    “看,用手轻轻一按,‘哗’的一声就干净了,用着方便多了。”今年66岁的2组村民孙海涛是一个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腿脚行动不便,此前在家上厕所很困难。谈起村里近年来实施的农村改厕项目,他显得颇为兴奋,指着自家改造一新的室内厕所高兴地说,“原来在院子里的露天厕所,一到夏天,味道大、蚊虫多。一到冬天,冷风刺骨,上趟厕所冻得直打哆嗦。可现如今可不一样了,改造后的厕所里,坐便器还连接着屋外的排污管道,不仅干净卫生,而且也没有异味。”
    像孙海涛老人这样从改厕中获益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该村借助省住建厅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对100户村民的厕所进行了改造。不仅如此,去年以来,村里还新建了3座公厕供村民使用,给村民提供了一个清洁、舒心的如厕环境,深受村民的欢迎和好评。
    近年来,双福村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绿化、美化道路15公里,清理路边沟26000余延长米,安装路灯217盏实现道路亮化3公里,河堤两岸栽植火炬树6万余株……每至盛夏,村道两旁的榆叶梅花繁叶茂,香气芬芳;柳树茵茵,枝条随风飘动,乡村景致美不胜收。
    “今后,在提升双福村‘颜值’的同时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的样板村,让双福村有‘面子’更有‘里子’。”胡新宏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整治环境
    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天空湛蓝,和煦的阳光滋润着辽河源镇广阔的黑土地。
    从镇政府驱车西行约2公里,便到了公平村,沿途路道宽敞整洁、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让心灵回归自然。
    公平村地处辽河源镇西部,与康宁村、前平村接壤,全村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116人,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3665亩。早些年的村道是沙土路,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给周围村民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
    “这几年,村里的道路硬化了,河也清亮了,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49岁的村民冷明君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在公平村境内,一条长约2.6公里的东平河穿流而过。村民冷明君家住该村2组,在他家附近便有东平河的一条支流,距离自家门口不过20来米,可谓近在咫尺。冷明君回忆说,早些年,一些村民随意向里倾倒垃圾,河道成了“垃圾沟”。一到夏天,周围的蚊虫肆虐,家里窗户都不敢开,曾经令他很是懊恼。
    “现在村民的素质都提高了,垃圾随手丢的情况已成为过去,房前屋后的环境看起来就清爽多了。”村党支部书记迟长发深有感慨地说,早些年,一些村民将秸秆、枯树枝等柴草堆放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有的甚至堆放在屋子里,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院落环境,还给周围村民出行带来不便和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后来,村里利用村内的空场余地,专门设立了4处柴草集中堆放点,占地面积共12亩,既方便了村民就近堆放柴草,又有效维护了村内环境卫生。
    “现在周围村民的房前屋后可规整多了,俺们的心情也特别舒畅。”2组村民杨新生一边拉着满满一小推车的玉米秸秆,一边向记者乐呵呵地说:“拉这一车,一次够烧两三天的,现在已经习惯了。”
    今年52岁的村民杨新生家中有12亩地,往年一到秋收,面对眼前“无处安放”的秸秆,也是满面愁容。自从村里有了柴草集中堆放点,彻底解决他柴草无处堆放的“后顾之忧”,令他很是欣慰。
    “环境的改变,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干净整洁的村容让村民油然而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并自觉地维护它。”迟长发向记者介绍到,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公平村在县、镇两级党委的支持帮助下,从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吉林省康洁智慧环卫工程公司承担村里环境保洁工作,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并形成常态化管理和长效保洁机制,切实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现在村道通畅,路灯明亮,村民心里别提多敞亮了,生活比城里人还舒服。”谈及如今村里“颜值”的新变化,自家大院距离村道仅10来米的58岁村民李德生满脸喜悦,很是动情:“过去村道边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露天旱厕,一到夏天那是臭气熏天、蚊蝇成群,每当村民经过旱厕时,都要捂着鼻子快速通过。现在好了,早前村道边的60余处旱厕原址已被各种花草替代,心里那叫一个舒坦啊。”
    如今,行走在乡村,田间大多干净素雅,小河多是明净如镜,村民心里也亮堂了,人人还争当起了村容“颜值”守护者……一派祥和秀美的乡村新景描绘得也愈发清晰动人。
 

    乡风文明
    为乡村振兴“提色”“增亮”

    朝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朝气、充满阳光。
    朝阳村,坐落在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东辽县安石镇,东临路河水库,北近金满水库,西、南远眺群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金色琉璃瓦下,砖红色与淡黄色相搭的村口门牌正上方,“全国文明村·朝阳村”八个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伴着初春的风,行走在朝阳村,只见一栋栋体现着朝鲜族文化符号的民居错落有致,别具一格;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村民们一张张饱含喜悦的笑脸,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
    在朝阳村,提起村民王丽辉,村民们赞不绝口。
    今年43岁的4组村民王丽辉,被评选为“2018年度朝阳村‘好媳妇’”荣誉称号。她的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无暇顾及家庭。她作为家庭的“半边天”,一边干好工作,一边照顾好两位年迈的公婆,用善良、勤劳和爱心,让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温馨美满。
    “结婚这么多年,公婆始终把我当亲生闺女看待,我也把公婆当亲爹亲娘看。”王丽辉说,我不但把这种敬老、爱老的精神做好,还要把这种敬老、爱老的精神传递给周围的村民。
    10余年来,朝阳村通过“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的开展,不仅树立了一大批村民身边的先进典型,也让该村的孝道文化、慈孝美德等蔚然成风。“我们村环境美、家和睦,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周边农村的村民都很羡慕我们村。”该村副书记吕春玲说,多年来,村里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2017年以来,朝阳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文明乡风建设为切入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通过层层宣传,在全村上下掀起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宣传热潮,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
    吕春玲介绍说,朝阳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德高望重的人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修订完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使村民与干部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形成移风易俗良好社会新风尚。
    “推进移风易俗是一件好事儿,可以好好刹一刹各种歪风邪气。”该村4组村民——退休老教师于兴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今年70岁的于兴家,除了退休教师身份外,在村里还拥有一个“特殊身份”——红白理事会成员。自加入理事会后,他积极参与村规民约和工作章程的制定,并和其他理事会成员一起入户宣传和监督。
    “能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我感觉心情非常愉快、开心。”谈及自己作为一名红白理事会成员的感受,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于兴家老人说。
    如今,随着朝阳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一股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引导更多的朝阳人投入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践中去,持续推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为共建美丽幸福新朝阳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乡村振兴旨在美丽乡村

    一场春雨过后,让辽源这块充满灵气的沃土,又一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乡村的景致也更加迷人。在金州乡双福村,屋舍俨然如新、路灯林立多彩;在辽河源镇公平村,田间干净素雅、小河明净如镜;在安石镇朝阳村,美丽村容村貌、乡风文明淳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长远的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金州乡、辽河源镇、安石镇的三地乡村经验启示我们,农村环境整治要聚焦农民所思所盼——到农民中去,加强思想沟通,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需要立足农村的实际,不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乡村振兴的过程让农民参与、效果让农民检验、成效让农民受益。唯有如此,广大农民才会更有获得感、更具幸福感,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好更快地从蓝图变成现实。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美丽乡村建设蹄疾步稳;要抓好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内生动力、更具建设活力、更具可持续性。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实习生 史舒航 本报记者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