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心里的生态理念

“种”在心里的生态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如今,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在这一天去参加植树活动,而是通过节日的形式倡导人们植树,能有效地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植树造林、爱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百姓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更加关注绿化、环保问题。
    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我们全民行动,从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坚持节能减排、绿色殡葬、保护公共卫生,接好生态“接力棒”、当好绿色“接班人”,给未来装扮更多绿色,为后代积累更多财富。这项任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节能减排要“动起来”

    节能减排,简言之,就是节约能源。而减排,也就是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古人说:“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美德。循环用水、使用节能产品、使用可再生材料、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培养节约型消费观,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责任。
    如今的社会虽然在进步,可我们的环境却在“退步”。大街上,车水马龙,却尘土飞扬;天冷时,空调取暖,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用完水后,水龙头仍然在滴水等等,这些资源在白白消失的同时,所排放的有害气体,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水、电、气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现在的浪费,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隐患。
    节能减排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人能为遏制气候变暖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方面都可以节能减排。比如,办公室内的温度在空调关闭后将持续一段时间,下班前20分钟关闭空调,既不会影响室内人员工作,又可节约大量的电能。复印、打印纸用双面,单面使用后的复印纸,可再利用空白面影印或裁剪为便条纸或草稿纸。设纸张回收箱,把可以再利用的纸张按大小不同分类放置,能用的一面朝同一方向,方便别人取用,推行电子政务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代替纸类文档。许多小事情都是我们举手之劳可以做到的。要知道,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每张废纸至少可以回收再生两次。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约用纸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节约用纸也就是在植树造林。
    我们节约一滴水,13亿人每人节约一滴水,就能汇成一条河;我们节约一度电,13亿人每人节约一度电,就能点亮一座城市;我们节约一张纸,13亿人每人节约一张纸,就能还原一片原始森林。点滴行动,都为社会贡献着力量。所以,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保护环境从减少“水污染”开始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的什么生物都会无法生存。
    水污染问题现在的宣传越来越多了,应该说,上上下下对此问题的重视较以往而言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全体国民的共识基础上,“问渠何日清如许?”依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每年的“植树节”,其实不仅仅与植树有关,更多的是让我们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各种污染相关的故事里,水污染正是最为逐渐严峻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水污染的问题依旧严峻。仅就地下水而言,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物的污染,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所以,防止水污染,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还需要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力所能及的减少生活中的水污染。
    比如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洗衣粉,它在含磷排放后,可能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和水体污染。还有洗洁精、柔顺剂以及洁厕剂等清洗剂,大都是工业合成的,大多含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不仅对皮肤有害,用后排到江河湖海里还会造成污染。而经常使用肥皂则是很好的保护水资源的一种习惯,因为肥皂的主要成分是苯璜酸钠,是从动物和植物脂肪中提炼出来的,天然成分较多,对人体不会有害。即使是香皂,也只是去除了肥皂中的一些杂质,加了点香料而已,所以香皂也是比较天然的洗涤品。并且,用皂类洗涤后排出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在家庭生活中,要解决水污染,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建立起时刻点滴做起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点水,少用一些洗衣粉等都是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积极投身到社会水资源环境保护行列,再有,还可以参加一些环保组织发起的活动,既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又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民众是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推动力,水资源保护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从娃娃开始抓起。


    生态建设少不了“绿色殡葬”

    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文明、健康、环保。
    绿色殡葬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它包含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这种种殡葬模式,蕴含着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以人文本的生态价值理念。
    倡导绿色殡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广环节,对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公民尊重自然的意识。自从进入工业化以来,地球上其他物种每年平均都会灭绝至少1种生物。在自然界每一种生物都是大自然体系的构成要素。而绿色殡葬表现了更加积极向上、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对此,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不建坟墓,不占用大面积土地资源,扫墓的时候以鲜花祭奠、倡导文明科学的丧葬礼仪。移风易俗,崇尚科学,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乱搭灵堂灵棚,不污染环境,不堵塞交通,不在出殡沿线燃放爆竹、散撒纸钱花圈,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产、生活,自觉维护人居环境,用安静、生态、环保的方式进行丧葬活动。树立健康文明的祭祀新风,实行文明安全祭扫方式。不在公墓、林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焚烧低俗纸扎祭品等。推行用鲜花祭祀、植树祭祀、无烟上坟等现代祭祀方式缅怀先辈追念故人,积极参与公祭、共祭等追思活动。绿色殡葬不仅减少了环境的破坏,让墓地园林化、生态化。还倡导殡葬方式回归大自然,以一种新的形态重新进去生态链中,与自然共生从而永生。在绿色殡葬中,树葬和花坛葬更是引导人们爱护树木花草,共同维护墓地的绿化和生态,使我们周围的青山更加翠绿,使我们的空气更加美好。正所谓,“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仅让先人回归大地,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所以,我们要坚持殡葬改革破陈规旧俗、树正气新风的社会改革。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积极稳步推行火葬和生态安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治丧、文明低碳祭扫,着力推进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


    公共环境需要这份“公德心”

    爱护公共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如果人人能做到对待公共环境如对待私人场所一样,保持物品整齐有序,保持环境干净卫生,保证自己心存爱护,那么公共环境自然就会变好。虽然“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标语我们司空见惯,然而有多少人记在了心里,又有多少人落实到了行动中。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公共环境里,那么就都应是保护环境的一分子,有欣赏美景的权利,更有维护美景的义务。扪心自问:我们在社会公德的维护、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究竟又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
    抛开种种,最贴近身边的,就是爱护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义务之一,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多走几步,把垃圾放进垃圾桶,这样简单的动作,人人都会,而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将是对整个环境莫大的善意。有的事情也许无关紧要,但他人、集体需要的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付出,和坚守在心里的那份“公德心”。
    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地、每一棵花草,每一段干净整洁的街道,都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凝聚着环卫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如果我们都能坚守住那份“公德心”,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多走一步路、多抬一下手,垃圾箱边就会多一份干净;小区物业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新担当,垃圾就会及时得以清运;街头门店应积极履行门前卫生“五包”制度,多一份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坚持,垃圾就会少很多、环境就会美很多;乱扔乱倒垃圾可耻,呵护环境卫生光荣。让我们共同努力,既做文明的践行者,更做文明的倡导者,做到我为文明、文明有我,以小我之文明融入文明之大我,共同推动文明素质建设,为建设新时代美丽辽源凝聚强大文明力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未来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会如同今天公交车上让座之风一般吹拂整个社会。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几件小事

    尽量使用布袋: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被丢弃,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风的天气,很可能就会落在树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环境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不要仅仅图一时方便,增加白色污染。以往我们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我们也应该恢复既往的优良传统,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汽车废气很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国内某些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尽量使用农家肥:化肥的使用曾经带来了粮食的高产,然而化肥也如农药一样像一把双刃剑。化肥的使用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过量的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施用氮肥过多的瓜果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人畜食用后,使人的反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严重的还会致癌致畸,危及生命。化肥的长期施用还会降低土壤的性能,导致土壤营养结构失调,毒性增强,土质板结,生产能力下降。化肥的出现仅是近百年的事,而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农家肥,这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方式,它所含营养物质比较全面,肥效长期而稳定。另外,农家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所以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
    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曾被视为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事实表明,所谓的“卫生”和“方便”只是一种假象,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能加工成约5000双一次性筷子。我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年消耗木材资源近500万立方米。生产加工过程,要经过漂白、干燥、抛光三个步骤,其中加入的化学成分会对人体的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产生毒害,超过保质期的一次性筷子还可能带来病菌感染。因此,外出就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主动向餐馆服务员提出使用普通筷子,还可以在日常的背包里随时带一双筷子。
    不焚烧秸秆:每到夏收季节天空中总是弥漫着焚烧植物秸秆的味道,狼烟四起,铺天盖地,不仅对环境有重大的影响,还破坏了耕地土壤结构,而且产生的浓烟污染了空气,加剧了雾霾发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对人的呼吸道也产生极大地刺激。同时,秸秆焚烧容易引发火灾事故,还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地球变暖。所以,不焚烧秸秆,也是保护环境和自身健康的一种方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