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苦不苦?不学习的人生才苦!

学习苦不苦?不学习的人生才苦!

 

    学习苦不苦?对很多人来说,学习的确是挺辛苦的。但在当今社会,学历仍是求职的敲门砖,是体现个人学习经历、程度的硬性指标。如果一个人能够念一所好大学、有一份“拿得出手”的高学历,那么,将来的人生道路就会走得更宽阔、更顺遂。从这点来说,以一时的辛苦换未来的无限可能还是挺划算的,学习的辛苦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于是乎,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数家长操碎了心、铆足了劲儿,不停地给孩子加压。在学校上课还不够,休息日再给孩子送补习班,尤其是寒暑假,孩子比平常上学时还忙,高考班里更是如同战场,每时每刻都在与卷子试题厮杀……
    面对这种校里学、校外补的情况,教育部门的建议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提倡对学生减负。可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校方和家长还是在忙着给学生加码,小小年纪的孩子们身上已背负了重重的书包。
    家长将学习成绩看得越重,孩子的学习压力就越大。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如何,确实是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是件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谁也回避不了,想改变也很难。今天,我们想和所有正在学习的孩子以及家长们一起放下心中焦虑,认真地谈谈有关学习的话题。


    学生:
    学习苦不苦?谁学谁知道

    2018年暑假刚开始时,一则央视的新闻报道让人印象深刻:记者采访正坐在课桌前准备上假期辅导班的一名小学生。当记者询问他喜欢不喜欢上辅导班时,这名孩子突然放声痛哭,哭得停不下来。大家可别当这种情况是个例。另一则新闻中,11岁的孩子把家里的车开跑了,被警察找到后,他解释说只是感觉学习太累,开车是想静一静。
    我们常听到有的家长说,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有家长去解决。在家长对孩子说什么也不用操心的同时,他们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孩子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无论节假日,每天都在学习。这种状态对很多孩子来说已是常态,但这个学法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到底能有多大?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有过想离家出走逃离现状的想法,而之所以只是想想而没真的发生,不是孩子很乖,而可能是没那个胆儿。如此看来,就算孩子理智上明白补课是为了自己好,在情感上他们也并不喜欢假期变学期。


    家长:
    学习苦?不学习的未来更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尚未出生之时,父母就为孩子开始不停地谋划着: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如何让孩子更聪明,如何让孩子更优秀……
    生活的波折和社会的竞争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每位家长都会希望孩子能过得比自己更好。常言道,“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人生无常,每位父母都会担心当自己再不能照顾子女的时候,又有谁能真心又无私地关心爱护他们的孩子,而好好学习就是家长给孩子未来的最稳妥保障。就像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谁不想守在孩子身边,可如果不离开如何供孩子成长、求学?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学习,如何改变命运而不是继续着和父辈一样的活法?
    学习苦不苦?当然辛苦!眼看着孩子天不亮就起,一整天都守在学校,困于课桌前,天黑才能回家,作业还要写到半夜,当家长当然会心疼。但这世界上哪能真有不用付出的收获,干什么是不辛苦的?未来人生所有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磨难跟学习比起来都更苦,如果连学习的苦都受不了,那未来人生还有什么是不苦的?溺子如杀子并不只是说说,娇惯大的孩子不爱吃苦受累又没有过人天赋,那他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用好好学习的辛苦换未来人生更加平顺哪个更划算?相信这笔账谁都会算。
    看着孩子被学习占满了时间,担心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但这些都是家长不能替孩子去做的,他们能给孩子提供的也只能是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就像微信朋友圈里的鸡汤段子所说的那样:给孩子一辆车,孩子会嫌款式太老;给孩子一套房子,孩子会觉得太旧;只有给孩子学识,他们才会受益终身。


    专家:
    孩子爱不爱学习,都是家长的“锅”

    前不久网上有一孩子的检讨书引来无数网友议论,事件的起因是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家长要求写检讨。通过孩子写的检讨可以看出,他也在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感到为难,不明白自己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成绩却不见增长,怀疑自己是不是比别人笨。可这些真的是孩子的错吗?从这个孩子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因自己的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更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烦恼,可教育专家却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一半看天赋,一半看得却是习惯。天赋好的孩子,一学就会、一点就通,正常孩子的学习进度对他们来说毫无难度,而拥有好习惯的孩子,学习效率高,也许他们成不了天才,却能成为稳扎稳打的“高分学霸”。
    无论孩子的学习天赋还是学习习惯,都是家长给的。孩子的基因来自家长的遗传,无论天赋好不好都是父母的原因,千万别像有些家长那样,自己学习不好却要孩子争气考高分,家长也没给孩子那么天才的基因。而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取得好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需要培养足够的学习兴趣,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还要有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把基础夯实并有精力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学习,自然能取得比较稳定并逐步上升的理想成绩。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当然是家长从小给孩子培养出来的。比起让孩子频繁出入各种高级补习班,以高昂学费换取成绩的提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才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最佳教育。


    误区:
    过于关注成绩,唯结果论成败

    学习是用一时的辛苦换美好的将来,这个道理家长懂、学生也懂。如此说来,学生与家长本该目标一致,共同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努力。但事实确是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家长与学生总是会产生一些不愉快:一方面是孩子觉得自己整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神经崩得太紧、太累人;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或是学习成绩不满意,觉得自己费心费力,孩子却不领情,一片苦心都白费了。
    家长们认为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总觉得他们没有把全部的心神用于学习,但孩子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天性里就带着爱玩的因子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家长面临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有鼓劲加压的,也有苦心劝戒的,更有从精神物质双管齐下的,但结果却并不都能尽如人意。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双方情感沟通的问题,作为亲子关系中较弱势的一方,未成年孩子的人生是依附于家长的,如果亲子间对于学习问题产生较大分歧,相较于责怪孩子不努力,家长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教育方式走进了误区,才会引发亲子间的矛盾?
    误区一:现实压力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焦虑,忍不住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用力过猛”。
    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家长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只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但来自现实的压力让他们充分了解成人社会的艰辛。为了避免孩子将来遭受这些辛苦,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并不停地寻找能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方式。从各种名师补习班到线上高端教育,从私人的“一对一”辅导到更有学习氛围的自习室。家长不惜花费巨资、找各种机会给孩子“进补”,并认为自己孩子只要有“名师”,就一定会成为“高徒”。如果不能?那就再换一位更高明的“名师”。
    家长的焦虑导致他们将压力传递给孩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学习不好怎么考个好学校?没个好学历将来怎么找工作?没个高薪的工作怎么养活自己?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扫马路都不要你!”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苦口婆心”的劝说,将焦虑的心理状态传递给了孩子,家长的压力也随之传递给了孩子。尤其当孩子压力过大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时,家长与孩子的焦虑与压力更是成倍增加,结果是越使劲越不见成效。
    误区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只要结果不问过程,只知指责吝于表扬。
    中国人喜谦逊的处世方式是深刻于骨血中的,这让很多家长更喜欢 “贬低”自己的孩子,却很少给予表扬。尤其是面对学习问题的时候,即便是孩子考了满分,家长都能在表扬后面再加一句“不要骄傲”。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压低孩子在学习上的成就感,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学习,却没想过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尤其需要来自家长的肯定以增加自信心。
    有些家长因为本身的精力和学历等原因,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全凭成绩论英雄,教育方式十分简单粗暴。孩子成绩考得高了就是有在认真学习,考得差了就是没有好好学习。“成绩不理想是补习班老师能力不足?还是课上得不够多?都不是?那就是学得不用心!”在这种心态下,一但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尤其是在班级排名中倒退,那家长就会瞬间化作喷火巨龙,不把孩子喷得遍体鳞伤誓不罢休。
    也许很多家长都不觉得自己做过这些,但请想想下面这些话自己有没有说过:“都是一个老师教,人家能考满分一百,你却只有八十多,上课时到底在听啥?看着也不比人家傻,咋就学不会?这题你也不是不会,怎么就写错了,考试时到底有没有仔细检查!我花这么多钱送你去补习班,你到底是去学习还是去玩了?”
    这些话是不是有些耳熟?其实很多家长在不自觉间,都有对孩子说过这些话。家长说得时候没觉得什么,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的失望和不满,质疑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平时的努力,这种来自父母的否定,对孩子的精神打击真的很大。
    可能对喜欢批评孩子的家长来说,自己不过是说几句孩子就闹情绪,甚至闹得要死要活要离家,实在是太不“懂事”了。但他们所忽略的是孩子的精神健康、是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家长和孩子长期以这种方式相处,双方沟通的渠道其实已经断绝,有可能在家长觉得一切正常的时候,孩子早就抑郁得想自杀。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长狠抓孩子学习当然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可要是方法不当造成了悲剧,那还谈什么未来?这种结果又是哪位家长愿意看到的?


    建议:
    孩子的学习重要,身心健康更重要

    很多家长因为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想着在孩子身后推一把,帮孩子一起使劲,却忘了比起学习成绩,孩子能够心身健康、性格勇敢坚强,才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最大的倚仗。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学校和老师考虑的事儿,家长应该做的是如何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关心孩子的精神状态。有多少家长视陪孩子写作业为重大难题,一提起辅导孩子有多痛苦立刻能引发无数共鸣。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一旁指导得声嘶力竭已是常态,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最后哭着投降说:“请未来的‘亲家’把孩子接走。”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能让家长心力交瘁?是家长对孩子成绩产生的焦虑心理,更是家长压力传递给孩子的一种体现。在这时我们就要讨论一种很常见的家长心态——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也就是我们常听人说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刚认字时,我家的孩子就会背唐诗宋词和乘法口诀;别的孩子还在玩时,我家的孩子在学习;别人家的孩子才学第一遍的知识,我家的孩子早学过了……”家长们以为孩子能一步先就步步先,将同龄学生远远落在身后,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超前教育作为一种在幼儿早教中看起来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受老师们的欢迎。这是一种以时间为码、以孩子过早接触还不太能理解的知识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孩子还没到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年龄,却要通过反复的学习强行记忆,短时期看学习成效显著,可从长期看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没有效率,甚至可能让孩子从“早学”变成“厌学”,得不偿失。
    建议家长们放平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如果不能,那就来算算你与孩子还能相处的时间有多少:
    在孩子上大学离开家之前,家长觉得自己拥有着孩子的每一天。但去掉上学和睡觉,亲子间的相处也不过是洗漱时间、早晚两餐,再加上晚上学习的时间。当孩子一点点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更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的闲暇时光可能更多是与朋友相聚。当他们步入社会,工作、结婚、生子,他们的生活重心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时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也许就会从每日相对变成了一周一见、一月一面、一年一回,甚至更长的时间间隔……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就会长大,渐渐离你而去。
    家长能陪孩子走的这段人生路其实是如此的短暂,彼此的相处时光值得双方共同去珍惜,家长们不妨将目光从孩子的未来看向现在,好好面对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孩子在学习,家长也该学习

    在我国,教育是很受重视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家长都愿意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任何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方法都愿意努力尝试。但家长们在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既没想过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也没想过自己的方式给孩子带的影响是否都是正面的。
    很多家长会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曾经的自己没条件学习,所以才会学习不好或是没有好工作,并以此要求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并以更高的学习成绩作为回报。结果却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无法感同身受,只觉得父母有点儿絮叨,并没有因此给学习带来更多的动力。
    很多关心儿童教育的家长都知道这样一种观点:对孩子不能说谎,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只是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可自己有时间却宁愿玩会手机,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家长在说谎。如果学习真的这么好,那家长为什么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如此一来,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试图反抗家长的权威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相反,如果家长能做到多学习、多了解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多看到家长通过学习进步的过程,那么,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学习。对着孩子念叨一百遍,不如坐下来学习半小时。很多时候,身教所带来的潜移默化比言传的强制要求更有效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