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安区首个田园综合体

打造西安区首个田园综合体
本报记者 王茵

 

草莓园,游客正在享受草莓采摘带来的收获喜悦。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从琢磨“蚯蚓蛋”,到引进久久草莓、烟台大樱桃,纪丽威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十几年:创办专业合作社、探索生态循环养殖、尝试“互联网+农业”……而这一次,她想走一条“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


    见到纪丽威的时候,她正在自己的采摘园里察看新移植的大樱桃树苗长势。“这是我们从烟台引进的优良品种。看,长得多好!今年夏天做果,明年进入盛果期,到时候,来咱这儿游玩的客人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大樱桃了。”说起采摘园,纪丽威眼里充满掩饰不住的兴奋神情。
    交谈中,纪丽威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邻近的龙背村,初中毕业后去外地打工,一走就是十年。2010年她回到家乡,一心想要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好好干一番事业,让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
    在西安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她创办了合作社、成立了养殖场。看到南方土鸡蛋卖得特别好,她创造性地琢磨出养鸡——鸡粪发酵——养蚯蚓——蚯蚓喂鸡——鸡下蛋的绿色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结果,她的“蚯蚓蛋”蛋黄更大,颜色更深,营养价值更高,一经上市便得到了普遍认可,一只蛋卖到4元钱。
    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她意识到,“互联网+农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她开始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将“蚯蚓蛋”引入互联网平台销售,并提出“认领母鸡”销售模式:每个会员在她的养殖场认领两只母鸡,每月将这两只鸡下的新鲜鸡蛋寄给对方。“花一千多块钱,全年都能吃上放心鸡蛋。”这一绿色、个性的卖法,在网络上大受欢迎,短短五个月就销售了200多万元。
    说起这些过往事儿,纪丽威觉得都只是在小打小闹,离自己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还差得远呢。她说,自己真正想要大展拳脚、放手一搏,还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文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这个词对当时的她而言,既陌生又新鲜,但仔细一琢磨,这一理念让她倍感振奋。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有效利用农村资产,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她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有前景的产业。
    在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下,纪丽威谋划了以“自然、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绿色餐饮、科普教育一体的有道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古洞村,规划总面积264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
    纪丽威说,她目前已流转15亩土地。她的想法是:围绕田园资源和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特色,充分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逐步发展创意生态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她们已建成高标准大棚6栋,种植各种蔬菜、水果,其中草莓、小柿子等2018年已经开园,每天可接待游客近百人。“农家乐”服务配套设施也已完成部分前期工作。
    纪丽威说,2018年,她的采摘园试运营效果非常好,草莓采摘39元一斤,游客络绎不绝。今年着手要做的,一是充分利用春、夏、秋不同季节,以夏令营、健康团、亲子团等形式,开展农耕体验和科普课程。二是利用农村现有空闲民居,进行短期租赁,体验农村农耕生活。三是与农耕科普相结合,打造农村儿童娱乐广场,开展儿童游乐体验项目。
    纪丽威坦言,目前最大的难点除了农业融资渠道少、建设资金紧张,更主要的是如何与村集体发展相互借力,吸引周边农民广泛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