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界干部群众热议“三抓”项目建设年
全市各界干部群众热议“三抓”项目建设年
奋进新时代 扬帆正当时
本报记者 祝琪尧
人物:姜伟
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民建省委委员、民建市委副主委、吉林省标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同期声:
新春伊始,全市上下掀起了落实省、市委“三抓”工作的热潮,全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抓项目、抓环境、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应为辽源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最近我注册了全国唯一一家红甜菜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在全国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开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市场紧缺的17个新产品,已有6个申报了专利,这些产品都是一、二、三产融合的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好产品。我今年要筹集至少5000万把这项目做好。同时,希望市里能够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创业者特别是二次创业者提供更多土壤,希望政府能够让本土企业家享受同外埠企业家一样的政策,搭建平等竞争的平台。
“对辽源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王超
人物:陈影
市人大代表、辽源市仙城二手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
同期声: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支撑,而企业的发展就要靠经营者的全心努力和政府的扶持。
市委书记柴伟说:“辽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抓项目。投资是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项目是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的唯一途径。”柴书记的这番话,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我认为,抓项目,既要重视招商项目,又要紧着本地现有成型和半成型项目。本地项目符合本地经济实际情况,招商项目填补本市经济空白,带动本市经济配比上的不足,两者需相辅相成。如何让本地企业家在经济下滑的形式下投资新项目,如何让招商项目不再“流产”,都需要政府部门对本市经济实际情况做分析,一切需从市场发展规律出发。
虽然目前辽源的经济形势严峻,但我对辽源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真抓实干,家乡才能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祝琪尧
人物:王俊青
西安区经济局副局长
同期声:
市委书记柴伟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他用各种数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规划和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市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同时明确了我市今年的工作重点。西安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区,我们要立足区情实际,紧紧抓住独立工矿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的主体优势,抢抓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机遇,加紧谋划和包装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大项目,纳入搬迁改造“盘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安区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食品产业为基础,作为经济领域的工作者,还要紧紧围绕“211555”全市产业格局,抢抓机遇,全力完成全年2.5亿元项目投资目标,共建美好家园。
“希望城建和养老项目早日落地”
本报记者 王超
人物:王永和
退休教师
同期声:
我在2月13日的《辽源日报》上看到了我市迅速贯彻落实全省“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会议精神的新闻。认真阅读之后,让我对辽源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作为一名有着40余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关心、关注着我市的教育发展;作为一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我更关心健康养生以及养老项目的建设情况。因为这关乎每一个辽源人的未来,所以,希望我市相关城建项目和养老项目能早日落地,咱辽源能多建设几个公园、广场,让老年人有地方玩儿,有地方乐;希望能多建几所正规专业且有规模的医养结合综合性老年公寓,让老年人主动去那里颐养天年;希望更多地组织策划受众面较广的老年人活动,让老年人时刻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