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 干出样来

扑下身子 干出样来
本报记者 于芯

 

王德福(右三)到天麻种植试点户了解天麻越冬情况。 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老营村坐落于东辽县泉太镇北部的一个小山村。
    严冬的清晨,异常寒冷。早上5时50分,王德福翻身起床,生起火、烧上水,一边做着早饭,一边心里盘算着今天的工作。去晨访、到基地、下村组……就这样,王德福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
    2016年3月,王德福从市农委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承担起村里的扶贫任务。自从上任以来,王德福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从那时起,王德福立下心志、扑下身子,从发展特色产业入手,增强村级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好、贯彻执行好,动员各方力量,帮助每一位贫困户早日脱贫。2017年初,王德福几经考察调研扶贫项目,最终与吉林省东峻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食用菌种植产业项目,并积极争取资金72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的12栋食用菌大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岗位3个,当年村集体收益7.2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人均分红545元。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王德福每天走村入户,摸底了解每家每户的家底,找到致贫的症结。去年,为解决村里因病致贫的村民增收,王德福组织村“两委”成员和贫困户孙安辉、朱春及村民王荣军等,到靖宇县、龙山区永治村、金洲现代农业公司等地实地考察中药材、豆角、粘玉米等种植项目,还发动村干部和3户贫困户种植天麻。
    “去年村里的食用菌项目已成规模,效益可观。今年,我们还要带动村民发展扶贫产业,将考察的豆角和天麻种植项目发展起来,一方面可带动村里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让村民早日富起来。”6时30分,围坐在桌前的王德福边吃着饭,边与另外两名驻村工作队员李东林和赵维宾攀谈工作。“一会儿,我们先去4组朱春家晨访,带动他一起加入豆角的种植项目。”说着,简单吃完早饭的三人,迅速收拾好碗筷,走出家门。
    7时10分,清早的寒风刺骨,三人步行十多分钟来到4组村民朱春家中。得知王德福的来意,朱春笑呵呵地说:“今年的玉米收成不好,而且产量低。自从考察了豆角种植项目后,我心里就打算好了准备先试种上几亩。如果效益可观,我就扩大种植,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干。”听了朱春的话,王德福脸上露出了几分喜悦。“其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打造特色种植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王德福深有感触地说。
    8时10分,刚回到村部的王德福没有歇息,便立刻与村书记孙国民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开早会安排工作。这几天,村干部正在重新核实贫困户档案和明白卡的信息登记,王德福也同大家一起整理资料。翻开贫困户的扶贫手册,让王德福想起进村时建档立卡的80户贫困户。他对这些家庭所有自然情况、家庭现状、致贫原因都了如指掌。这几年,他发动村里对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的家庭,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医疗及基本生活需要。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帮助安排相应工作。对符合“五点双享两救助”条件的贫困家庭,帮助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享受政策。到去年年底,已经有76户实现脱贫。
    11时50分,忙活了一上午,王德福才与队友回到了租住的农房,生火、烧炕,自己动手做饭。吃过午饭已是下午13时,三人来不及休息回到村部,与村书记孙国民一起开车来到2组新选址的老营村党性教育基地。老营村是个党建基础薄弱、党员服务意识差的软弱涣散村,经过两年多努力,老营村与包保单位结成“共建”对子,通过互相“串门”的方式,带动了村里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去年,老营村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党性教育基地。这些天,王德福和孙国民空闲时,就会来到基地研究商讨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他们准备在今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
    14时40分,返程路上,正好路过7组82岁贫困户赵桂清家,王德福将车停放在路边推开了老人家的门。身患多种疾病的赵桂清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一起生活。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王德福经常看望老人,帮助老人搭建了冬季防寒棚,还亲自协调县残联帮其儿子申请办理了精神残疾四级证。“这些年,真得感谢王书记,记挂着我们娘俩,忙前忙后,为我家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赵桂清老人激动地说。其实,从下村的第一天起,王德福就下定决心,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用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几人聊了近一个小时,才开车返回村部。
    16时30分,夜的帷幕已经拉下,此时的乡村寂静而明亮,王德福和李东林、赵维宾三人走在路灯下,心里亮堂堂的……去年10月,新安装的156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村亮化全覆盖。如今,王德福带领村“两委”班子,为村里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修建了8000米自来水管道和5000米路边排水沟,让昔日贫困的小村庄实现了“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