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甸甸”的全会报告

一份“沉甸甸”的全会报告
本报记者 李艳红

 

    2018年,辽源走得并不轻松。经济下行的重压使部分企业陷入困境,重点企业面临破产重组,经济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市(州)排位倒退,“小”与“慢”是辽源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时光,不会为谁而停留。进入新一年,辽源怎么办、发展怎么干、脚步怎么追、信心怎么树、需要一个响亮的声音来作答。
    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谋篇布局,勇于务实担当。1月4日召开的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给了我们一张清晰的发展蓝图。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这张蓝图里细说的事儿、想干的活儿,真真切切地存在,干得好不好、落得实不实,任何人都能看得见。
    要发展,必须直面问题所在。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全会报告不怕揭短地说明,辽源除了“小”与“慢”,还面临着传统产业引领能力弱化与特色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体制机制不活与创新创业潜力释放不够的双重短板,引进外资外力外脑水平较低与内生发展动力较差的双重困境,供给链、生产链位于低端与市场紧缩、成本上升的双重制约,民生保障能力不强与人民群众诉求增多的双重考验,且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最大实际。
    审时度势,科学布局,体现的是智慧与担当。辽源综合考虑“六稳”要求和我市发展基础,在全会报告中确定今年我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3.0%左右,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才增长3.0%?今年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保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顶住压力、破解难题、走出困境,需要坚定的信心,也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干,夯实基础才能走得更稳,扎实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怎样的努力能为3.0%这个数据作“担保”?全会报告列出的重点抓好七项工作就是“解密之钥”。从稳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到更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再到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报告用17页纸、占全篇60%的篇幅,告诉了我们具体要干什么、怎么干,哪个是你部门的责任,哪个是你该完成的任务。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决策部署快速转化为项目库、责任书、施工图、路线图和验收单,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落实就是虚招。全会形成的决议能不能得到执行、绘制的蓝图会不会实现,关键看各县(区)、各部门尤其是各级干部怎么抓落实。创新与担当,对当下做好辽源工作至关重要、缺一不可。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面对越来越高的工作标准,墨守成规没有出路、等待观望没有出路、消极应对也没有出路,必须敢闯敢试、抓早争先,用增强本领解决创新不够的问题,在推动发展的大事、实事、难事上多下功夫,多研究标本兼治的办法,注重在实干中增长见识和本领,增强改革创新的锐气和底气。
    装睡的人,叫不醒。走进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举措,再装睡,等来的只能是考核问责。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制定目标、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最终看的是工作效果,需要一件一件地跟踪、一事一事地对账,特别要发挥督查的利器作用、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发挥问责的震慑作用。市委书记柴伟在参加分组审议全会报告时提起部门一把手存在不敢担当的问题时,指出这样的领导干部一个是对政策把握不准;一个就是不想做事儿。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提高能力来弥补;如果是后者,就要严肃问责,绝不护短。
    报告里面的目标沉甸甸、任务沉甸甸、使命沉甸甸,需要全市上下切实扛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把辽源的事儿、自己家的事儿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