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荡起“禁毒”风

“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系列报道之
校园荡起“禁毒”风
本报记者 付晓娇

 

禁毒民警在指导学生代表系统地学习掌握禁毒知识。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自“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以来,市教育局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6·27”禁毒教育工程开展工作,通过专家讲座、参观教育基地、观影等方式在校园里掀起“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热潮。为了在校园形成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各学校通过禁毒展板、调查问卷、黑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毒品的危害和如何辨别毒品。同时,在每一所中小学设立1名禁毒法制副校长、禁毒教育辅导员;为全市所有中、小学统一定制了禁毒教育课本及参考书,并按照课时要求,每个班级每个学期开设了4课时禁毒教育课程。我市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吉林省禁毒演讲比赛,获得了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
    日前,在市实验高中,记者采访了代表我市参加吉林省禁毒演讲比赛的高二年级学生于世源。他说:“参加禁毒知识比赛让我收获很多。不仅学会了如何辨别毒品,也知道了毒品的种类和相关法律知识。我本身要拒绝毒品,也会让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远离毒品,在学校宣传毒品的相关知识,提醒周围的人提高警惕,为我们校园禁毒工作传播正能量。”
    据市实验高中政教处主任韦国华介绍,为了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学校加大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设置橱窗和宣传板报来进行知识渗透。在课堂教育方面,除了进行常规知识传授外,还邀请了禁毒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学校还充分利用比较权威的禁毒平台活动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兴趣很高,答题效果也比较好。现在学生从最初只是听过“毒品”这两个字到对毒品的危害性及精神的腐蚀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毒品的来源渠道和散播途径也有了新的认识,为学生敲响了警钟。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来渗透毒品的危害性,就是希望校园禁毒工作能走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禁毒工作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通过教育平台能让学生提高警惕,让毒品的恶瘤扼杀在根源,让校园禁毒之风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