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强国之基 擎起民族未来
筑牢强国之基 擎起民族未来
——辽源市教育改革40周年记
教育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辽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办学思想进一步解放、教育体制和机制持续创新、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符合市情、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军队研学之旅
校园的歌声
艺术节上的“能工巧匠”
幼儿园区域角活动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落实
我市历来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直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全面实施教育兴市战略。市政府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重点推进、关键突破”的推进战略,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将目标和任务列入《辽源市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全市惠民实事行动计划之中大力实施。出台了《辽源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政府统筹、人大督办、政协支持、部门合作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建管并重,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余个,90%的乡(镇)中心园有了独立的园舍和户外活动场地。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出台《辽源市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量达到了88所,落实奖补资金总计583万元。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4.8%,“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办园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科学保教观念深入人心。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统筹协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全面改薄”计划,新建、维修、改造校园校舍300余所,新增学位近2000个,新增体育运动场馆面积70000平方米,新增图书130万册,新增计算机6000余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9000余万元;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交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1879人。2016年我市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2017年全域接受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查和攻坚考察。这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再次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民生成果。
科学定向,高中教育多元发展。实施重点高中出精品工程,发挥省示范性高中——第五中学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行分层教学、走班制、选课制改革项目。第五中学高考各率连年稳定攀升,连续多年本科上线率都在98%以上,成为清华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市实验高中积极开展高中阶段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20多所大学联合办学, 52名学生成功去俄罗斯就读。田家炳高中积极打造体育艺术科技教育特色,学生全面发展,连年获得亚太机器人国赛冠军并受邀参加国际比赛,2017年获“亚太机器人英国国际挑战赛”冠军。
服务转型,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投资12.8亿元、占地面积5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的辽源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创造了辽源教育建设史上的奇迹,体现了辽源精神,被省领导誉为辽源速度,在辽源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了城区内大中专学校规模化、集约式发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如火如荼。与德国共建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德标牙科技术学院、中德创新中心、电器实训室、虚拟及3D展示中心和飞机维修实训室。与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白城师范学院等联合开办本科专业和中高职衔接项目,提升了办学层次。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初见成效。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首批17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又被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确定为“双元制”试点城市,2018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密切校企联系,人才培养针对性大大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支撑。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葛立臣教授“集装箱立转装卸技术与设备”研究项目获省高校产学研引导基金500万元。
丰富内涵,特殊教育提升发展。新建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9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145人。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根据残疾程度,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专业教师送教上门三种方式,实施“一人一案”,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2%。在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特长。乒乓球作为学校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共夺得世界、亚洲、全国各类赛事奖牌22枚、金牌13枚。
扶持引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规模由小到大,机构由弱渐强。现已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的完整办学体系,在促进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公平及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质量,民族教育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吉林师大辽源分院、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举办民族班,开展朝鲜族学生双语教学试验。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教育相关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其他民族文化,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我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参加第五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评选斩获13项成果奖,7项基础教育类成果刷新了历史纪录,6项职业教育类成果填补了职业教育奖项空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实现历史性突破,有31人获得省一等奖,1名学生打破了传票翻打的省赛纪录。有8人代表吉林省参加国赛,其中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获得国赛金牌,实现了我省此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进入省“百强校”行列,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超过10000人,就业率达87%,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
科学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大力整治师德师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化社会监督意识,切实把师德建设评价权交给家长。依托师德师风建设年、提升年、巩固年、强化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设“教育同行”微信公众平台,畅通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渠道。践行“师爱进万家” 活动,采取实地访、电话访、微信访等方式走进家庭,走近家长,走进学困生、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强化师纪督查,印发了《关于严禁在职教师“三乱”行为的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师德师风督察队主动出击,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究。大幅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以“辽源市优秀教师领军人物培养计划”为核心,实施“面向全体、抓好骨干、强化团队、优化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全市共遴选22000余人次参加了近百个国家、省实地培训和远程培训项目。践行名师辐射、集团带动、研培统一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开展了名师工作室主题研究、义务教育集团化研训、校本学科专题培训等活动。目前,全市共培育长白山名师6人、省特级教师31人、省学科带头人95人、省级骨干教师183人、市级骨干教师587人,吉林省中小学杰出校长6人、专家型校长12人。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共补充新教师1904人,招聘特岗教师784人。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2%;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研究生学历达4%。
德育为先,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加强。积极构建“立德树人”新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在从细、抓小、落实上下功夫,突出课堂渗透、活动引领、规范养成。编制了《辽源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意见》《辽源市开展青少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意见》《辽源市青少年基本文明礼仪规范》,通过“小小百家讲坛”、主题征文、演讲、诵读会等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明德知礼”工程为载体,开展“三爱三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强化实施养成教育,制定了不同年龄阶段养成教育实践目标体系和操作体系,把德育工作基本要求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之中。落实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实现品德教育的自我内化。
多措并举,素质教育实施硕果累累。学校体育工作长足发展。体育课开齐开足。学校运动会改革深入推行,逐步由竞技性向群众性、趣味性转移,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充分体现我运动、我快乐。中考体育考试顺利恢复。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建立了排球联赛制度,开办了排球训练营。西安区发挥国家级乒乓球学校的传统优势,在国内国际各项比赛中为我省赢得荣誉。学校艺术教育异彩纷呈。加强艺术类学生社团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辽源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评估细则》,组建艺术社团340个。成立了“辽源市中小学生艺术评测中心”,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声乐类、器乐类等艺术教育专家62名。连续五年组织学生艺术节系列活动,市区内中小学校参与率100%,共展出优秀学生艺术作品2万余件,优秀学生文艺节目200余个,参与活动师生近万人。东丰农民画被编入吉林省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正式走进东丰县中小学地方课,全县1988名中小学生同上一节农民画艺术课,创造了农民画艺术课吉尼斯世界纪录,东丰县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龙山区全面实施琵琶校本课程,2012名小学生成功挑战了最大规模琵琶齐奏吉尼斯世界纪录。辽源市第十四中学、龙山区多寿路小学被评为国家艺术传承示范校。学校科技教育蓬勃发展。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航模公开赛、机器人大赛获国际冠军1个、国家一等奖8个。2014年在全省首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目前已进行了四届评选,共评选出“辽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48个,鼓励奖90个。在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我市选手屡次摘金夺银,东丰县多次蝉联县级总分第一名,代表吉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科学影像节活动获得一等奖。
相辅相成,科研教研助力质量提升。大兴科研之风。全面完成各阶段课题研究任务,总结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在全省教育科研评估中连续五年获得第一名。依托教研之功。建立教研工作指导、实施与评价体系,开展教学视导工作,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情况;依托校本教研,结合教师实际需求,及时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组织专家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来辽作专题讲座。组织了合作学习培训、主题教学研讨课评选、合作学习观摩展示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推广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有效提高;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九科及格率名列全省前茅。初中巩固率从98.1%提高到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91.9%提高到95.3%。
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校安工程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我市圆满完成了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任务,实施项目213个,改造校舍197881平方米、学校154所、校舍207栋,新建校舍151栋,总计投入建设资金20777.8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校园环境变化翻天覆地,越来越多的校园旧貌换新颜。投入228720万元建设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校、辽源现代职教园区(一期)、市第五中学、市灯塔中学、市第三幼儿园、市第四中学、市实验幼儿园、市第二幼儿园、市第三中学、市农村实验中学、市第十八中学等建设项目。“全面改薄”工作持续推进。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利用5年时间,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校园校舍类2.3亿元,其中,校舍竣工面积68000平方米、竣工运动场面积28636平方米。教学设备采购投入资金5421万元。市本级预计投资647.6万元,建设项目12个,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实施集团化办学战略和大学区建设,全市共成立了7个幼教集团和27个义务教育大学区。在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内部专业调整,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
实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上海益课教育机构签约,在6所项目实验校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燎原工程”。
实施招生政策改革。充分发挥“招生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实行了小学入学招生改革、小升初阳光招生改革、重点高中招生改革和职业院校招生改革。小学入学全部启动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保证小学生源稳定和入学公平。小升初严格按学区就近入学,实行阳光招生。重点高中实行部分统招生名额分配到校录取的办法,取消市五中全部择校生。职业院校与长春工业大学和长春工程学院开展联合办学,招收四年制普通本科学生,与长春工程学院开展“3+2”专本衔接本科学历教育。
实施教育督导改革。改革督导内容。围绕省市教育重点工作,提出并实施了“基础+特色”要素导向式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进式督导。创新督导方式。实行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在全市建立了41个责任区,实现了全覆盖。注重督导结果运用。改变年终一次性综合评估为经常性随机督导,变等次评估为单项奖评估。促进督学专业化提升。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兼职督学,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在全省较早建立市级“教育督导信息平台”,促进督导评估理念和方法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
教育惠民增进福祉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百姓期盼,努力实现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教育公平。连续十年推行“电脑派位、平行分班”,确保教育公平与公正。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保障留守儿童全部入学。阻断代际贫困。建立了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我市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学习单位”。实施教育扶贫方略,突出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实施了经济资助、改薄帮扶、结对帮扶、职业技能培训、“春蕾计划”、校内资助、社会扶助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有效控制了因学致贫问题。强化便民服务。全面告别“小饭桌”时代,市区实行营养餐统一配送,以成本70%的价格为低保学生送餐,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牵头民政、人社等八个部门联合制定了《辽源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针对无证无照非法办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积极推进校园安全工作,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狠抓落实。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教育局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市249所公办学校和4所民办学校全部建立了党组织。124所农村小学全部成立了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投入1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了符合“八有”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学习室116个,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强化对党员教师的思想引领,有效运用“三会一课”、双周主题党日、周学习日等制度载体,保持党性教育常态化。依托“新时代e支部”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党员开展掌上自学,积极打造展示教育特色的精品支部。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内关怀,强化党建主体责任的落实,采取现场述职和书面述职结合的方式开展基层党组织述职评议,党委书记现场点评肯定成绩,直面问题,使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落小落实。
本版稿件由市教育局提供本报记者李锋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