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辽源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助推辽源转型升级

 

辽源电子商务园区


鑫锐产品


辽源金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科技事业在各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创新百项工程计划和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在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助推辽源创新转型发展,实现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大优势特色接续替代产业迈进的“辽源样本”,发展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等30多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市,全市科技贡献率达57%以上。


    抢抓机遇 重视科技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辽源是因煤而兴的城市,“西安竖井”是全国“一五计划”156个重大项目之一,煤炭产量当时占到全国的1/29,曾为抗美援朝胜利和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东方红一号卫星”有辽源生产解决的技术部件碳纤维天线,电影胶片、吉林省第一台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均出自这里。轻纺、电子、化工、制造等产业门类齐全,是轻工纺织业发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赞誉为“东北小上海”,科技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随着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再加上产业结构未及时调整,市场经济思维观念更新滞后,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知青返乡造成技术人才外流等原因,导致了科技事业出现滑坡,原有技术品牌优势得不到发扬光大。但随着2008年辽源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资源转型发展的核心之举,科学谋划布局,积极培育了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精铝、针纺、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梅花鹿八大产业创新链,依托科技创新全力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被新华网等媒体解读为“辽源现象”。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进转型工作的新引擎,更是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深化改革 完善科技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引领企业自主研发,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创业创新,力争科技政策细化精准到位,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着力打通创新驱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为推进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加大投入 科研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为了抓好科技攻关和推进成果转化,我市在增加科技发展引导基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8——2017年重点实施了国家科技惠民和省重大攻关、成果转化计划项目412个,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专项资金2.5亿多元,市农科院、厚德食品、利源精制等150户科研单位和企业获得支持。2007年新成立的市农科院,致力于自主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国审玉米品种5个、省审玉米品种36个、水稻品种1个,团队获得省级奖项17个。自主培育的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厚德食品在上海设有研发机构,是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蛋鸡饲养规模全国最大,鲜蛋加工能力世界第一。鸿图锂电隔膜2015年在中国湿法隔膜企业中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在“产品和技术水平”上单项第一,打破了高端湿法隔膜日韩垄断的局面。博大伟业在长春建立了中试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家三类新药聚普瑞锌在全国第68届药品交易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重磅处方药品”。辽源市已成为中国高精铝加工基地、中国袜业名城。


    搭建平台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建有塑料、轻纺、无线电、金属材料等各类科研机构发挥了良好作用,培育开发出红双喜乒乓球、紫禁城香皂、梅花味精、龙泉春酒、洗衣机等国内知名品牌产品,但随着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企业改制,加之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下滑,科研机构举步维艰,多数停产撒并,直到2008年我市被确定为转型试点后,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目前,建有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国家和省级众创空间,5个国家和省级星创天地。建有化药、蛋品、针纺3个省级企业中试中心和梅花鹿产业、金州现代农业、一汽四环、中医院、格致汽车等5个院士工作站,针纺、化药2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0个省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其中,东北袜业园区被批复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达1210户,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户,基地就业达4.5万人,培育开发专利34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户、省级著名商标20户、省级名牌企业20户、知名品牌236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7年8月20日李克强总理视察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双创”成果展示时受到好评。


    开放合作 推进产学研协同取得新成效

    随着国有科研机构改革或撤并或转为企业,使科技智力资源一度受限。特别是针对辽源市科研院所少,急需破解技术难题的实际,我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舟桥”作用,积极推进政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长春三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有89户企业与68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吉商产业创业发展研究院,设立吉林大学辽源技术转移中心,吸纳来辽服务专家教授150余名并取得实效。培育出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62项,全市有效专利拥有量达710件,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达35.4%,位居9市州第二位;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18.4%,位居9市州第一位。华纺静电与吉林大学、东华大学专家教授合作,共同开发获得专利25件,其中一件荣获第22届全国发明博览会发明专利项目金奖。


    培育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

    为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与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从1999年重点推进分类改革,实施“工业火炬计划”“农村星火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自2017年启动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提出和研发、科技效益与风险承担、发明专利形成等创新主体,为推进我市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我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户、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9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5户、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2户、科技企业75户,已成为引领全市企业发展的生力军。2016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33.6%,2017年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85.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3%,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5件、企业占比达73.9%。


    聚才引智 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随着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习近平同志“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相继提出,我市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强化柔性引才,着力聚智用才,活化形式育才,狠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打造“人才、项目、资金、平台”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厅地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院士专家辽源行”等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举措,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畅通高端科技人才柔性引进“绿色通道”。目前,通过院士工作站引进了李连达、王永炎、刘兴土、李德群等6名院士,吸纳创新团队5个30余人,全市共引进和聚集862名专家和高端人才,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服务辽源创新发展。同时,还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本地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通过征集完善和充实辽源市的科技创新专家库,全市各类科技人员发展到2.1万人。其中,高级职称3840人,纳入市科技创新专家库203人,推荐认定省市农业科技特派员147人。元隆达董事长王中被认定为国家创新人才,市农科院刘伟、中医院王龙、云动力姜雨和博大伟业谢文博等40余人先后被认定为市管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8年以,来全市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345项,其中省二等奖以上11项、市一等奖以上159项。


    强化保护 科技创新服务上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培育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户,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和知识产权专项执法工作,举办辽源市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和8所省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经验交流会。东北袜业园跻身第二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行列,成为全省唯一入围的企业。有3人成功入选吉林省专利推进工作专家库。由于知识产权重要性得到社会认可,学校企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市科技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公安部联合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和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称号。2010年以来,我市还积极组织华纺静电、誉隆亚东等8家企业参加了5届国际性和全国发明博览会,荣获专利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2项。2014年以来,吉林省专利奖评选两届有9个项目获奖,受到省政府表彰。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至第七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中聚新能源和上东科技等19户企业获吉林赛区优秀企业奖、博大伟业、云动力智能制造、正轩车架等3户企业获二等奖,东辽天泰、鸿图锂电隔膜2户企业代表吉林省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优秀企业”称号。我市24所学校60名学生的53件作品在2017年省首届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中获奖,列全省奖牌榜第一位,此项工作获得时任市长王立平的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同时,还开展了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和以“双创促转型、壮大新动能”为主题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举办了“东北袜业杯”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和“魅力科技、逐梦青春”辽源市青少年科技之旅夏令营活动,自2013年组织开展四届辽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评定授予48名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45项、90名鼓励奖84项。每年开展进农村、入校园、到企业送科技、送信息等科技创新“大讲堂”各类培训40余期,培训人员2.5万人次,发放各类涉科普资料3万多份,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在科技活动中的服务作用。


    本版稿件由市科技局 提供 本报记者 宋建立 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科技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