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供销社”这个名字对老辈人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中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粮票、油票、布票……这些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各类“票”甚至是比人民币还要重要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以粮票为代表的这些“票”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当初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情景却是不能忘怀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年,辽源人的生活经历了从物资供应到应有尽有、从凭票购物到随意购物,40年光阴,辽源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40年来,“供销社”这个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名称犹如一名忠实的守望者,默默地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百姓生活变迁。

 


蒲公英种植推广交流培训会


全省电商推进会在东丰县召开


“一点购”网上商城实体店


全省市场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泉太基层社


    “统购统销”使供销社成“香饽饽”

    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从而加快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实施统购统销制度,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为了公平交易,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当时每个月每个人差不多可以分到十几市斤到二十几市斤不等的粮票。上世纪70年代购物还实行的凭票制,如粮票、布票、棉花票、供应券等。那个时候家里想添置几个大件得好几年,因为即使凑够了供应券,商店里也不一定有货。在当时,市场上想要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还得仰仗供销系统。从1978年到1988年,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破冰,压抑多年的需求被改革开放激活,出现了市场饥渴现象。此时正是供销合作社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民办因素不断增加,从业队伍不断壮大,经营品类不断扩充,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供销合作社逐步重归“合作制”轨道,进一步密切了同农民的关系,成为繁荣城乡经济和活跃农村商品流通的骨干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供销社先后经过了增强活力、恢复“三性”“五个突破”等不同侧重的改革探索,三级批发开放、恢复议购议销、允许县级企业和基层社到省内外进行购销;社有企业人事、业务、财务、物价四方面扩大了自主权,供销社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社步入低谷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供应开始充足,很多东西都不再凭票供应,供销社原本独有的统购统销优势不再突显。供销社原有的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四大职能主业,分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日用品购销渠道不断拓宽渐渐消失。1992年,加快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市场理念进入辽源,形成了全民经商,人们的市场意识明显提升,孕育并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直接冲击和削弱了供销社的传统优势地位。以辽源市农资公司、土产果品公司、棉麻公司为例,这三家供销社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下属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日渐式微、风光不再,直到破败消亡、尸骨无存。事实上,它们的兴衰正是辽源市供销系统的一个真实写照。计划经济时期,市供销社鼎盛时期仅下属企业就达十四家,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企业不断改制,目前下属全资企业仅剩吉春路农贸市场一家。同时,由于市场大环境的改变,自身转型不及时,囿于传统的经营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竞争新形势,经营业务萎缩,逐步由强势沦为弱势。


    市供销社正奋力前行

    回看辽源市供销合作社多年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峰高谷低,但始终一路与“三农”相伴而行。
    辽源供销人始终牢记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姓农、务农、为农的贴心人。供销社的根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供销社的日用消费品优势不在,但供销社仍然在农资、农副产品供应等领域默默地为“三农”贡献着、尝试着、探索着。近年来,辽源市供销社形成了“因地制宜、夯实基础、固强补弱、无中生有、融合创新、重点突破、注重实效、全面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务实举措在多领域实现新发展。
    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以“五带四享三融合”的方式(即通过市场体系建设带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零售市场、合作社和农民的发展,使广大消费者享受订单服务、信息服务、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推动农民种植养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全市现有大型公益性农贸市场2个、农资专业市场2个、基层交易市场25个、配送中心10个、基层连锁门店865个,市场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供销系统推广。
    农村电商发展卓有成效。以打造东丰电子商务中心、构建“市级电商平台”和“冷链+合作社+农户”两个电商运行体系、培育顺禾元丰明乾三个重点合作社为整体构想,按照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具体举措,形成了涵盖全市范围的电子商务网络。2017年,市供销系统电商销售额达7709万元。 
    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以“四个针对、三种模式”(四个针对:一是针对资产良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基层社加大投入力度;二是针对资产较好、效益稳中有升的基层社,有计划、分批次的实施改造;三是针对闲置、半闲置资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四是针对空白乡镇,不断恢复重建基层社。三种模式:一是与专业合作社的一体化模式;二是参股龙头企业的合作经营模式;三是与农产品企业的联合经营模式)狠抓基层供销社改造和恢复重建,全市27个乡镇中共有基层社26个,覆盖率达96.3%,基层供销网络进一步健全,为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再生资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以“一创两转三提高”的模式(即通过引进新型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完善回收体系等技术创新手段,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由“一买一卖”的转手经营方式向“一收多出”的原材料生产供应方式转变,由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向更加复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动供销社控股企业——市全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建设发展,累计完成投资6300万元,主营的废钢铁拆解、矿泉水瓶清洗粉碎、编织袋清洗粉碎造粒等业务始终处于我省领先水平。2017年,该公司被中华全国总社和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评为再生资源转型升级示范单位。
    社有资产管理取得新突破。探索建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资产管理公司,严格按照理事会授权管理社有资产,不断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发挥社有资产效能。同时制定了《辽源市供销社社有资产管理办法》《重大经济事项议事决策规则》,使社有资产监管使用有了基本遵循。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7年,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实现合作社内部互助资金70余万元,为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银行贷款369万元。


    供销社如今焕发新光彩

    为更好地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使供销社更好地参与到辽源市农村建设发展当中,结合区域和市供销社实际,谋划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深化供销系统综合改革的管用招法和具体举措,2018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在供销事业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业绩。
    农博会参展成绩喜人。8月17日至26日,首届供销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在长春召开,市供销社携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景俊海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市委书记王立平、市政协主席刘立新、市委副书记韩阳、副市长李洪伟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检查指导,为供销人提振了信心、振奋了力量。首日销售额达18.2万元,累计销售额82.2万元,现场与销售企业、商户达成合作意向金额2040万元,在树立辽源市农产品形象的同时,更赢得了商机,集聚了人气,提高了效益。
    综合服务现场展示会成功召开。8月18日,全国乡村综合服务现场展示会在辽源市召开。中国供销集团、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吉林省供销社及16个省、市供销系统240名领导实地考察了供销e家今胜村综合服务社、东丰县供销e家全城配送中心、辽源供销e家供销生鲜超市(四百店),为“乡村第三屏”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规范化运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绍兴供销总社合作成效明显。今年6月25日至30日,市供销社赴绍兴实地考察,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月3日至7日,绍兴市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莫骄一行7人来我市调研,实地考察了市吉春路农贸市场服务有限公司、柏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东丰县今胜村佰晟木耳种植基地、东辽县金翼蛋品有限公司等15家基层单位。并就大米、木耳、梅花鹿等特色农产品达成了合作意向。绍兴市供销总社将在电商体系中增设“辽源馆”,线上线下销售我市农产品。
    新型农民社员培训有序推进。为了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市供销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和广大农民进行种植、养殖、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2018年以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举办了五期550余人次培训。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经纪人和各类专业农民培训达3200余人次,为我市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市供销人将立足实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发扬“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再做新贡献。


    本版稿件由市供销社 提供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供销社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