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老丘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辽源“老丘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报记者 陈博琳

 

 

 

 

    老区谢幕,阳光新城惠民生;
    时代新启,东星山语铸辉煌。
    丘下棚户区,位于辽源市西北部,西起煤城大街,南至和宁街,北至一环路,东由和宁街环形围合而成。从旧时的辽源“老丘下”,到如今的东星·山语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改革成果的展现,更是人民幸福的收获,它充满鲜活的回忆,而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似乎也是辽源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快发展,为了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老丘下”棚户区百姓们在党的好政策推动下,被纳入了拆迁范围,从而实现了蜗居到安居的变化,这些变化,美好得让人难以想象……

    昨天的“老丘下”
    “一间屋子半铺炕,三代共挤一间房”“家家烧煤,户户冒烟……”用这些形象而酸涩的顺口溜来形容辽源“老丘下”最真切不过了。
    区域内两山相接,呈起伏丘陵,故为“丘下”。地貌复杂、人口密集,遍布低矮破旧民房,阡陌山路艰涩难行。也许回忆能带来一丝暖色,但它终归是百姓心中无奈的伤痛。
    家住阳光新城A区8号楼的王大娘是原来“老丘下”的回迁户。为了深入了解回迁居民的幸福生活,记者和物业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王大娘家中。一进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冬日的暖阳和宽敞明亮的客厅,屋子里暖融融的,几盆绿植茂盛地生长。王大娘是丘下的老住户,在那里居住了二十多年。提起曾经脏乱差的棚户区,王大娘向记者介绍起自家的变化。 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多……一提起原来的生活,王大娘直摇头。都是些时间久远的简易平房,年年雨水倒灌,淹泡严重。王大娘说:“我记得有一年下大雨,雨水冲进来,水就在炕沿儿边上,整个院子、胡同也都是水。”王大娘今年已70岁,却对在“老丘下”生活的时候记忆深刻,“一个大院里住了好几户人家,卫生环境差,冬天的时候,水管子总冻,用水可不方便了。路坑洼不平不说,有的地方窄得只能容纳一个人过。房子挨着房子,一片儿连着一片儿,跟走迷宫似的。”
    这些泛黄的老照片深深地印在“老丘下”人的脑海里,充满着怀旧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