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促农打头阵 以“智”利农护生态
以“绿”促农打头阵 以“智”利农护生态
本报记者 汪琳
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虽至初冬农闲时节,但从辽河水库大坝放眼望去,9000亩绿色水稻、4000亩有机谷、4000亩辣椒、6000亩红高粱、1000亩花卉、1000亩采摘园、1000亩中草药、3000亩粘玉米、2500亩榛子园、20000亩大豆等种植基地,依旧清晰勾勒出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硬朗轮廓”蕴藏着无限生机。
据了解,2016年,东辽县辽河源镇开始实行土地流转,丰实了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土地资本。2017年,该镇立足于保护东辽河源头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投入示范区各类建设资金4亿元,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城镇建设等综合项目,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6.4万亩,水源地上游种植结构调整达到13.4万亩。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种植。通过与中科院、省农科院、翠京元、信融集团、东艺集团等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引进德国、日本等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土壤改良,采用智慧气象调控生产有机农产品。正因为有了立得住、见成效的主导产业,以及推行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示范区已经帮助近3000名农民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万元,带动823人顺利脱贫。”辽河源镇党委副书记韩永发还说:“目前,示范区重点推进中科禾源5亿元辽河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项目,围绕杨木水库周边及潘家河、东辽河、保安河流域,建设占地面积3000亩的田园综合体,持续发挥‘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的‘头雁效应’。”
在挖掘让农民富起来的“钱袋子”的同时,辽河源镇更加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通过采取有机种植方式,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多吨、农药使用量25吨,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今年,辽河源镇又进一步加强源头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河道绿化工程110公里,种植柳条、刺槐、红柳、枫树等。通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一片片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米粮川。
保安村5组村民那长友是最先一批将土地流转给示范区并参与种植的农民。他告诉记者:“在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带动下,我们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有机的生产规范开展统一种植、保护好生态资源,这样我们的腰包才能一直鼓下去,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真正美起来。”
对于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未来发展蓝图的绘制,韩永发心里很有底气:“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形成有机种植、健康养殖、生态林果、加工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板块,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辽河源镇打造成全国农业特色小镇的标杆,将现代生态农业的‘绿’和‘智’发挥出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