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记者
家有记者
11月8日 中国记者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
这一年的时光里,记者、编辑每天都在忙碌地采访写稿、编辑修改稿件和设计制作版面。
日复一日,他们采写、编辑了多少人和事儿,却不曾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年复一年,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分昼夜,总是想着第一时间把最新资讯带给大家,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家人。
做好记者、编辑工作,除了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在这个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我们让本报记者和编辑的家人说说心里话、说说家人眼中的记者、编辑。
踏着父亲足印走上新闻路
李慧(本报记者李志民女儿)
儿时的冬天,会下很大很大的雪,外出时,父亲总会在前方松软而绵厚的雪上踏出一个个大而坚实的足印,而身后还是小孩子的我,便踩着这印迹大步前行。
我想,和父亲走上相同的新闻之路,大抵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记忆中,父亲从未给我灌输过记者工作的样貌,以至于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甚少有什么可吹嘘的资本。他总是忙忙碌碌,周末也不常休息,凡事求个真假,不喜虚构,不爱夸张,深沉而严谨。
我常常觉得,做新闻记者可能是一件无趣的事儿,否则父亲为什么总是赶稿、送审到深夜?为什么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狠狠吸一晚上的烟?为什么总是较真小道消息的来源,不能享受猜测和臆想的欢乐?
然而,父亲的眼是锐利的,他总会在街头巷尾发现新鲜事物:哪里植了夹道树,哪里盖了新楼房。他也知道许多常人并不知晓的“秘密”:他能把城市的老故事娓娓道来,也能说清现行政策的来龙去脉,他通晓很多相关部门的服务职能,也说得出拾荒老人的辛酸过往……
我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行当,直到在大学的新闻课上,看到一个词——“无冕之王”。
同样从事新闻工作后,和父亲的共同话题便多了些, 我们一同鄙视妈妈在网上看来的谣言,一同为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而忧心,更为一桩桩社会新闻而动容、悲愤。我不知道,我算不算走进了父亲的世界,看到了他曾洞察到的某些东西,也不清楚从父亲的角度看,自己做这一行是否称职、是否优秀。可父亲,依旧是从前的样子,对任何事不轻易置评,深沉而严谨,一如三十多年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
转眼又是一年记者节,想起儿时漫天大雪里父亲的背影,我突然有点儿明白:所谓引领,大致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他把前方的雪踩实,让我知道有地方可以落足,却不强迫我走;他把记者最真实的样子呈现给我,让我在实践中磨炼、成长,徐徐品尝这杯醇香的佳酿。
牵挂是什么?也许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也许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祝愿;也许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愁绪……每个人对牵挂的定义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牵挂也有所不同。而我的妈妈心中却有着这样一份——
特殊的牵挂
刘宜卓(本报编辑田薇蕾女儿)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个做什么事儿都很认真细致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对我的呵护与教育,还是在工作中对自己职业操守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是妈妈的牵挂,而工作则是妈妈心中那一份特殊的牵挂。
妈妈是辽源日报社的一名编辑。编辑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除了要对报纸版面进行精美地设计编制,还要对每一个稿件进行修改和润色。作为编辑,他们是敬业的、是吃苦耐劳的,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则是庄严的、是高雅的。妈妈就是这伟大工作者中的一员,她通过辛勤的工作,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执著,不断地攀登着精神境界的高峰。
当然,这份工作也是十分辛苦的。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身兼两职。为了将最具时效性、真实性的新闻及时呈现给读者,妈妈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妈妈回家时已经是凌晨5点,而我在半梦半醒间看到天已微亮。后来,我竟然也习惯了没有妈妈陪伴的夜晚。还有一次,妈妈赶活儿累倒在了办公桌前……我曾问:“这么辛苦、这么累,您是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她却扬起脸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对我说:“怎么会不喜欢呢?就是因为太喜欢了,所以才不能被辛苦挫败,要做得更好。”我想,这就是妈妈一直坚守的职业道德吧!
说到这份工作,还有件好玩的事情呢。少年时,我因妈妈把重心放在工作上还嫉妒、抱怨了很长一段时间呢。年幼的我向来以妈妈心中唯一的小公主自居,如今却多了一个特殊的“她”来和我争宠,俨然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是妈妈的另一份牵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在不断成长,理解了妈妈的辛劳,也不再会因为这件事情嫉妒和不开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妈妈她以身作则,给我上了一节意义深远的思想教育课——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对待,要有对知识的渴求、要有对生活的热爱、要有对美好的追求、要有对未来的奋斗、要有自己永远向上的精神……这便是我在妈妈身上学到的,它将伴随我的一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财富也是有限的。不管生命多么短促,也不管他多么贫困,只要能够为这世界留下一缕诗意、留下一种旋律,他就会得到永恒的文化,就会成为令人羡慕的、真正的富有者……”在我看来,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我的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编辑、记者等伟大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弘扬正气、以文为盾,他们坚持进步、以笔作剑,他们为人类、为世界塑造了真正的美丽。我不会再因为妈妈的这份特殊的牵挂而嫉妒,我反而会和妈妈一样,把这份工作当作最神圣的牵挂。
我的妻子是记者……
赵广帅(本报记者咸凯慧的丈夫)
有人说记者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这话一点儿不假。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没有节假日,工作地点也不固定,上山下乡是常有的事儿,风吹日晒更不用说。我的妻子是记者,她没有在办公室工作的女孩那样细腻白滑的肌肤,更谈不上时时讲究。T恤、牛仔裤、帆布鞋和一个大大的包包是她最常见的装扮,灿烂的微笑是她每天的化妆品……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在意外表的人,请不要娶记者做妻子!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不能每天陪你吃三餐。有时正陪你吃饭,电话响了,她必须毫不犹豫的收拾东西出门,留下你一人独自看家;节假日可能是最忙的时候,想想她过节了还不能休息,你还能责怪她不陪你吗?她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晚上也常会加班。
在单位她努力工作,同事评价她是“女汉子”,上山下乡,从不说一个“不”字。你可知道,许多时候她都是强撑着,那倔强不服输的性格驱使她必须做好工作。可是,骨子里她依然是个小女人,也会想赖在你怀里撒娇,等着你刮刮她的鼻子。
记者有特强敏感性和观察力。她继承了中华民族女性该有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家务虽然不是她的唯一,但是她愿意为家庭付出,空闲在家,她会很乐意为你进厨房做饭,不在意油烟是否会把她熏成黄脸婆。休息的时候,她更会想给家里来个大扫除。她或许会常常对你提起她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儿,尤其是那些让她感动流泪的。这时候请你不要厌烦地打断她,或是嘲笑她泛滥的同情心。要知道她的喜悦和难过并不是对谁都讲!我相信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为陌生人的悲惨遭遇,感伤流泪;也只有善良知足的人才会微笑常在,让身边的你没有压力,常感幸福。
假如你的妻子是记者,请你珍惜她,请你呵护她,因为她值得去爱,我的妻子是记者,我骄傲!
我眼中的新闻记者
刘秀荣(本报记者王彦雨的妈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学生时代起,我就羡慕和崇敬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这份职业折射着神圣与荣光,也蕴涵着正义与刚强。为此,我曾经上过《记者与作家》的函授学习班。然而,我最终与记者这份职业无缘,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令我欣慰的是,我爱人是《辽煤矿工》报的新闻记者。那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他为了写好建井工程处的先进事迹,特意去梅河采访。那时儿子才三岁,正赶上发高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这篇文章,他毅然决然地去采访了。他曾经说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他的职责。后来,他撰写报告文学《走读建井人》感动了大批读者,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新闻记者这份职业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其实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我儿子是摄影记者,儿媳妇是文字记者,他们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没有年节假日,只要有采访任务,马上就得到位。采访结束还得赶稿、传稿,那种劳累、那种疲惫,我都看到了眼里。很多次我让他们来家吃饭,他们就告诉我现在去不了,稿子还没写完呢。新闻记者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摄影记者采访是很辛苦的。记得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格外热,我和爱人饭后散步来到了市委广场,正赶上广场商品展销和文艺表演,整个广场都被商品摆满。我和爱人随着人流去看文艺表演,观众很多。我一眼就看到了脖上挎着相机的儿子。他举着相机在人群中一会儿跑前一会儿跑后,一会儿弯腰一会儿蹲着,忙前忙后不停地认真拍着,前胸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这一夏天白白净净的儿子变成了黑小子。我很心疼,但明白这是职责所在。
提起“天眼之父”南仁东,我就想起了儿媳妇,儿子、儿媳妇同去通化采访南仁东的老同事,被采访对象都年事已高,不是身体不好就是耳聋眼花的老者,采访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儿媳妇,她是文字记者,采访时录音要反复地听。为了写好这篇稿子,熬了好几个夜晚,连续几天都是囫囵吞枣地吃饭,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感觉记者这个职业挺折磨人啊!
记者与普通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和风骨,他们能领略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他们的人生很有意义。我欣赏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态度,更为儿子和儿媳妇选择的职业而自豪。
想成为记者的家属就要先学会付出
赵梓萱(本报记者侯远鑫妻子)
与侯远鑫认识的原因就是源于他的职业——记者。不过,他当时只是一名仅有一年记者工作经验的“菜鸟”。那时,我经常把身边好玩的事情和新闻线索分享给他,慢慢地我俩便熟识了,慢慢地我就成为了他的“粉丝”,他对待工作认真热情的态度也总是能深深地吸引着我。
这一晃近四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也从他“粉丝”的身份变成了妻子。他作为一名新媒体的记者,对于采访、写稿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稿子可以说是按秒来计算的。记得在我们刚结婚的第一年,有一天后半夜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便急忙跑出去了,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来,从那之后我才意识到,记者是一份辛苦奔波的职业。
这几年的时间,我见证了他从一名“菜鸟”记者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媒体从业者的历程。我觉得新闻事业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如果不干新闻,他就没了精气神儿。去年五月份,我们的宝宝出生了,为了不让他对工作分心,我主动向单位请了一年的长假在家带孩子,充当“贤内助”。他的工作忙起来就很少能顾上家,在家里修桌子、修玩具的这种男人活儿就都由我来完成,我经常跟他开玩笑着说,当记者的媳妇儿真是太难了,不仅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得能文能武,经得住奔忙。
我们俩在一起时,他经常犯职业病。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他发现儿科患者特别多,便利用候诊的间隙去采访了。对于他的这些行为,我虽然“颇有微词”,但更多的是敬佩,因为我知道,想成为一名好记者,就得拥有这样对待新闻的敏感性和求知精神。
姐姐的记者人生
龙文静(本报记者龙文颖的妹妹)
忽然接到姐姐电话,电话里姐姐很郑重地说:“快到记者节了,用你的笔写写我,写写你眼中的记者吧!”
其实早就想写写姐姐,以及和姐姐一样的记者们。他们都是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真情书写世界的人,也是令我崇敬的人。
提笔写姐姐,思绪一下回到20多年前,那时姐姐高中毕业就工作了,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
姐姐参加工作是在辽源日报社网络制作部门,每天早早上班,晚上却从没有准点下班。她一上班就要长时间接触电脑。那时候,电脑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陌生。她每天拿回来许多报纸制作书籍看。我一看那些书头就很大,太专业、太复杂,但是,姐姐却是非常刻苦地钻研到电脑制作学习之中。
摸爬滚打10多年,再加上辽源日报社这个“文化大家庭”的熏陶,姐姐成为了一名记者。
更换了岗位,姐姐已经不再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又要从头学起。那时候我们不能天天见面,只要见面,我就看到姐姐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修改文稿。一看到姐姐写的稿子,我就在想,她虽然没有像我这样读过正规的大学,但是所写的文稿却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很接“地气”。
姐姐工作不但辛苦,而且压力很大,因为她每天要迎接的是不一样的“挑战”。姐姐常说:“既然起步晚,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了记者这份荣光,姐姐付出多少辛苦我是最清楚的。尽管上有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需要照料,下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孩子,可是,她却从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常常要把工作带到医院里。病榻前母亲一次次愧疚地说:“姑娘,你白天上班,晚上还要跑医院来,妈妈实在是拖累了你……”就这样,姐姐既把老人赡养得周全,又把孩子照顾得备至。她既是亲朋好友口中的好女儿,又是女儿心中的好妈妈;她认真地完成每一份稿件的撰写,不辜负记者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
看到姐姐的辛苦努力我由衷地为她“点赞”!并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致敬:你们绝不止于文字的书写,你们背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你们是社会的观察者,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你们是人们心中的“无冕之王”。
“时光荏苒似白驹过隙”,转眼我和姐姐都到了不惑之年。我们在彼此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不惑于困境,更不屈服于挑战。我们彼此间见证着人生中的每一次磨砺,更见证着磨砺后的每一次成长。
姐姐,是你让我看到了媒体人的简单与丰盈,看到了记者的艰辛与正义。无论传播媒介是纸质还是网络,文字的力量却从不会减弱。以文字为媒,体会时间的匆与缓,感受世道的冷与暖;以文字为介,领悟人心的假与真,洞悉世间的恶与善。你们身在这个行业,有时有身为“在场者”的荣誉感,有时也会有阅尽世态后的无奈,坚守的甘苦,唯有自知。你们选择了坚守,用专业、操守、道义、执著书写属于媒体人的担当。
姐姐,祝你和你的同仁们:记者节快乐!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