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及技术特点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及技术特点
本报记者 李及肃

 

    今年我市遭遇一场罕见干旱,很多地块的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减产。然而,东辽县安石镇中香村连东农机专业合作社7000亩玉米,都“意外”地达到了亩产2000斤。东辽县农业机械局、农机科科长孔令臣对此解释:科学种田是粮食丰收的法宝。孔令臣说的科学种田指的就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重点推广的农机化实用技术——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连东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正是该技术的受益者。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现代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种植。
    近年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市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为节水抗旱保丰收找到出路。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秸秆覆盖、固土留茬实现蓄水保墒,苗情和长势明显好于传统耕作地块,苗全、苗齐、苗壮,抗旱保苗效果非常明显。为破解黑土地退化问题找到控制办法。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相当于用作物秸秆给耕地“盖被子”,减少因风蚀水蚀造成的土壤耕层变薄、肥力降低、理化性状下降。为破解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难题找到方向。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农民不用收拾秸秆,同样能够种地。既避免田间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又培肥地力,还可节省劳动用工和秸秆运出费用。为农业节本增效找到途径。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减少灭茬、旋耕、打垄、镇压、搂秸秆等农耕作业环节2~5项,机车少进地3~5次,平均每公顷可节省用工和节约作业成本1000多元。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的集约化高效农业的新型耕作模式,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的风蚀,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增强土壤防涝、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实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生产成本15%~20%。玉米平均增产10%~15%。根据测算,玉米亩均纯收入比传统耕作提高110元,亩均节本1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显著提高生态效益。实施此项耕作技术,可减少土壤风蚀70%~80%,减少土壤水蚀60%以上,降低地表径流56%,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05~0.10个百分点,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可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及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显著提高社会效益。实施此项耕作技术不仅改变了广大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与思维模式,而且充分提高了广大农民专业素质,尤其是广大农机户。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特点包括:改革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土地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雨利用率。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作业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我市秸秆产出量很大,年产大约270万吨。除一部分农民用于燃料和其他一些综合处理外,相当大的部分被农民采取最简单、最方便、最省力的方式就地焚烧掉了,这是导致大气污染和秋冬季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面积推行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来看,秸秆还田是当前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因此,大力推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