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城管执法背后的尺度、制度与温度

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报道之三
透视城管执法背后的尺度、制度与温度
本报记者 王茵

 

    10月11日,市城市管理处三楼会议室,一场关于推行“零肢体接触”执法模式的告知会正在举行。
    会上,商户代表提意见、谈看法,一吐为快;相关部门负责人摆问题、说现象,各抒己见,城管处处长、副处长、执法队长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梳理,一一给予解释、说明,现场气氛融洽,讨论热烈。
    据城管处长郑新军介绍,类似的对话活动在他们这儿并不鲜见,也可以说是工作常态。在他看来,作为职能部门,为人民管理城市、管好城市,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将责任进行到底,如何让“冷冰冰”的制度焕发出“热腾腾”的活力,这其中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城管处组宣科长冯辉手中的一份会议纪要上,记者注意到,郑新军所提到的“沟能、交通”活动名目多、涉及面广:市场迁移听证会、占道经营座谈会、烧烤大排档业户见面会、店外加工整治会……从年初至今,该类活动几乎每月举行一次。
    郑新军坦言,并非所有看似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都是行得通的。“最初我们曾想把一些长期占道经营的商贩、有迁移意向的业户统一搬入中农大市场,但经过几次沟通交流、组织业户实地考察、现场调研走访后,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不过虽然目的没有达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商户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和沟通模式。”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一位在步行街摆糖果摊的大哥——李德红。这是一位木讷朴实的中年汉子,话语不多,但目光真诚,言辞恳切。交谈中,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两牢释放人员,“2013年从监狱出来时一身是病,老婆孩子都走了,家也没了,当时什么都不想做,腰里揣把刀,天天往城管大队跑,一心想报复社会、想找人拼命,好在当时恰巧遇到了郑新军,如若不是他,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啥样。”
    李德红说,自己认死理,脾气急,敢下手,从小到大没人管得了,可不知咋的,郑处说话他却能听进去。刚开始那会儿,他天天去闹,郑新军不管多忙,只要他去,必定陪着听他吵、听他骂,吵完了、骂够了,再给他倒上水、递上烟,和他聊家常、聊老父亲、聊老婆孩子。听说他没房子、没收入,就和处里同志出面,找社区、找民政,帮他办了低保、要了廉租房。看他身体状态渐好,又在步行街免费给他批了个摊位,劝他摆起了糖果摊。
    李德红觉得,郑新军是他这辈子的贵人,若是自己早点遇上这样的人,对城管执法的偏见就会少很多,更不会因此摊上牢狱官司。对此,郑新军的回答简单、直接:纪律是铁的,制度是冷的,但人是活的,我们可以让城管执法有制度,有尺度,更有温度。
    对于城管如何执法,这或许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城管处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探索推行“零肢体接触”执法模式,并在全市范围内分领域、分区域、分类别召开告知会,提出针对门前乱摆乱放和经营的商户,由执法人员依次进行信息采集、取证、告知、行政处罚等程序,对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商户,由司法部门介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以罚代扣。
    依照郑新军的执法理念,这种“零肢体接触”执法模式或许是最佳选择。他告诉我们,目前城管执法手段,主要是以暂扣物品为手段进行执法,往往会遭遇执法对象的阻挠。肢体冲突不断,越界升级也就很难避免。但事实上,执法绝不意味着动手,除此以外还应有更多方式方法树立执法者的权威,比如吊销牌照,纳入信用记录等,这些都是诠释城管执法制度、尺度、温度的有效手段。
    在郑新军看来,“心有制度,行有尺度,做有温度”这才是城管执法需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