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就摘了自己的官帽子”

“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就摘了自己的官帽子”
——记“辽源好人·最美扶贫人”耿大军
本报记者 焦红梅

 

    “贫穷”“落后”,曾经一提起东丰县那丹伯镇新华村,总是被人们贴上这样的标签。村里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源不丰富、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众多,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直到2016年,一切开始悄然转变。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时,新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9人,占全镇贫困人口的42%。三年要实现全部脱贫,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任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的耿大军毅然决然地向镇党委立下了军令状:“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我就摘了自己的官帽子。”从此,新华村在耿大军的带领下,迈上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突围之路。
    产业兴村,这是耿大军为新华村脱贫攻坚定下的方向。2016年初,耿大军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向县财政争取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引进麒鸣牧业投资2.4亿元的优质育肥羊养殖项目。村里新建了羊舍及看护房,年出栏优质育肥羊3万只。2017年底,实现年均分红10万元,人均增收超千元的目标。
    在发展村内产业的同时,耿大军又瞄准了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那丹伯“牛镇”特色,致力于打造那丹伯镇的“牛村”。今年,耿大军又争取扶贫资金120万元,计划在新华村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黄牛养殖基地。项目立项已基本完成,建成以后将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开展扶贫工作,也要做好“借力”文章。耿大军创新扶贫方式,结合自身黄牛经纪人的优势,在全县率先实施个体经营者包保贫困户的办法,带动身边的黄牛经纪人帮扶贫困户脱贫,以“代养”的形式助推贫困户增收,预计2018年新华村黄牛经纪人包保的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扶贫,就要带着责任做好分内事,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耿大军通过镇党委向上争取资金230余万元,为新华村新建4.432公里水泥路、安装路灯42盏、修建涵管桥23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百姓也不禁为耿大军竖起了大拇指。
    “党员干部就要带头上、主动干。”这是耿大军常说的话。也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儿,耿大军带领全村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用心奏响了那丹伯镇新华村脱贫攻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