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为利器 敢为人先造“天眼”

鞠躬尽瘁为利器 敢为人先造“天眼”
刘晶忠

 

    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忘不了蛟龙、墨子、悟空等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我们更忘不了“天眼”这一国之利器的横空问世。
    “天眼”与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辞世之际,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他,不在乎称谓,经常让大家喊他“老南”。用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潘高峰的话说,他是一个经常往西装口袋里装饼干,而又忘记拿出来的随性老头儿。
    他,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每次评奖时就把自己的名字往后面放。
    他,2015年被查出了肺癌,术后他说话时声音沙哑了,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回忆道:“今年4月,FAST团队参加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初评答辩前,南老师叮嘱我作报告时一定不要提他生病的事情,说科学奖项要完全用实力说话。”
    淡泊名利,低调谦虚——是他!
    他被称为“天眼之父”。在“天眼”设计之初,曾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敢为人先,用20余载的时光筑成了这个奇迹。
    为了给“天眼”找到独一无二的台址,他无数次往返于北京和贵州之间,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用双脚丈量了贵州大山的角角落落。有一次他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眼看山洪就要冲下来了,他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全身都湿透了。最终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成为望远镜台址,使得望远镜建设得以突破百米极限。
    他下定决心,要靠自主创新解决索网问题。带着团队成员,设计了无数个方案,推翻,再重来。咨询遍了国内每一个索网结构专家,每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接近两年的研制工作后,带领科研人员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自主研制出了轻型钢索拖动机制,让FAST渡过了难关。
    敢为人先,坚毅执著——是他!
    为了保证工程扎实,他亲自确认每个细节,不轻易放过任何瑕疵;
    为了精益求精,他自学岩土工程知识,能发现施工方设计图纸的错误;
    为了这个毕生的梦想,他在100多米高的塔架爬上爬下,把“天眼”当成自己的孩子,为科研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待FAST工程的施工人员,他总是和蔼可亲。在“天眼”馈源支撑塔施工期间,他得知施工人员都来自贫困山区,家庭困难,便让人打听了工人的尺码,跟老伴儿一起给每个工人买了一身衣服。
    去贵州大窝凼的时候,他碰上了刚放学的孩子们。返回北京后,他给县里寄了一封信,里面夹着500元钱,嘱咐把钱给卡罗小学最贫困的孩子。此后数年间,他又资助了十余名儿童上学。
    鞠躬尽瘁,悲天悯人——是他!
    2017年9月15日, 时间在这一刻定格。72岁的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我们在星空的这一端,而他在星空的那一端。
    “天眼”——他留给我们的国之利器!
    “天眼”——他诠释工匠的家国情怀!
    “天眼”——他馈赠国人的精神丰碑!
    他——就是南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