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面前 侥幸心里是大敌

危险面前 侥幸心里是大敌

 

    老人吃剩菜患了急性肠胃炎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就餐,吃不了的剩饭、剩菜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人觉得,剩饭、剩菜下顿再吃,方便、不浪费。特别是节日期间,一家人欢天喜地聚在一起大聚餐,自然少不了一桌桌丰盛的宴席。可一场场家庭聚会过后,满桌子的剩饭、剩菜,家里的老人普遍都舍不得扔。
    今年春节,张大娘和老伴儿为了迎接孩子们回家过年,早早就开始准备年货,鸡鸭鱼肉、海鲜山货全都没少备,儿子爱吃鱼头,张大娘特意去市场买了一条胖头鱼。过年时,张大娘每天都大展厨艺,给儿女们做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为了让孩子们吃好,老人花了不少心思,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尽可能地多准备饭菜,生怕不够吃。大年初六,儿孙们陆续离开了,面对厨房和阳台上摆放的剩饭剩菜,老两口儿发起了愁。张大娘和老伴儿找来一堆打包盒,把剩饭、剩菜打包堆在阳台和冰箱里。接下来的几天,老两口儿只能按照剩菜腐坏的速度快慢,一日三餐都吃,好不容易剩菜吃得差不多了,张大娘却上吐下泻,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又打针又吃药,张大娘十分后悔,生病遭罪不说,看病花掉的钱远比那些剩饭、剩菜多。


    妇女横跨围栏 头卡围栏里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段既让人心惊肉跳,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视频:一名女子翻越隔离护栏时,不小心一头栽下去,结果脑袋钻进了隔离栏杆空隙无法拔出来。当地警方和消防队员接警后赶到现场,帮助她脱困。
    报道中的一段视频显示,事发时一名穿着白色上衣、白色鞋子,扎着马尾辫的女子,一边东张西望,一边横穿马路,周围的车辆不时驶过。这名女子到了隔离护栏前,双手撑在半人高的护栏上,抬起右腿准备跨过护栏,这时意外发生了,女子突然一头栽下去,脑袋竟然钻进栏杆空隙。该女子的脖子被卡住,无法脱困。据媒体报道,事发路段属于当地交通流量大的路段,过往车辆多,如果不尽快帮她脱困,很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随后,相关部门使用液压剪,花了五六分钟才将栏杆剪开,女子随即脱困,事后经检查,她没有受伤。当时这名女子的父亲也在现场,女子脱困后,和她父亲一起离开。警方提醒,为了生命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可翻越隔离护栏,以免发生意外。
    护栏高低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人们自己心中的标尺有多高。自律方能自爱,如果没有自律,你马路上盖堵墙,没有自律的人照样还是钻个洞出来。
    一起不文明过马路的行为,导致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意外。所幸,当事女子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的确是万幸。
    但事实上,种种不文明过马路的行为导致了数不清的不幸,也许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将这些监控视频发到网络上的原因所在,就是在提醒人们,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意外?希望它能产生这样的警示作用,生活中的各种“不文明之脚”,哪怕再小、再不起眼,也绝不“跨”出去。而作为当事人,这名女子会怎么看待这起意外?答案不得而知。但我们希望,这让人心悸的一“跨”,能让很多人跨过认知和行动上的不足,成为文明过马路的践行者和坚守者。


    剩菜中毒 不可小觑

    近年来,很多媒体报道吃剩菜导致的种种中毒事件。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一对母女在食用两天前的剩菜后,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其中,80岁的老母亲不幸身亡,42岁的女儿经抢救捡回一命。据报道介绍,当时发现中毒送往医院时其家人称,昏迷前老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医护人员赶紧对老人进行抢救,其间老人的女儿李女士感觉胸闷心慌,急诊医生看到李女士嘴唇发紫,疑为亚硝酸盐中毒,经过检查治疗,李女士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她的母亲却再也没能醒过来。
    无独有偶,一篇报道也引起了很多网民关注,据文中所说,一家医院的重症病房来了一位60多岁的“变色人”,他的舌头和血液均被染成紫蓝色,而且身体多个功能器官已经衰竭。经过医生诊断,老人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长期吃剩菜、剩饭,导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老伯因为老伴儿早逝,子女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吃住,有上顿没下顿,经常多做饭菜放冰箱,连着几顿吃剩菜、剩饭,储存时间长了,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就会增加。老伯长年累月地吸收亚硝酸盐,导致病症爆发,最终变色成“蓝血人”。所谓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主要是吃了含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蔬菜,或者误食亚硝酸盐后引起的一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也称肠源性青紫症、蓝血人病,这种疾病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食物、药物中毒因素。
    不少老年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剩菜、剩饭常常舍不得倒掉,还有的习惯烧一次菜吃好几餐。他们认为,剩饭、剩菜只要不变质发馊,吃时再加热,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对的,而且得不偿失。
    从小的时候开始,大人们就会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浪费食物,而且他们会以身作则,例如,中午剩下的饭菜不会扔掉,等到晚上热一热再吃。据了解,很多人都有过吃剩菜经历,有的人吃过后就会拉肚子,以为是剩菜时间长了,也没怎么在意。其时,为什么会闹肚子呢?这就说明剩菜里产生了一些让人身体感到不适物质。这种物质就是亚硝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稍不注意就会使人中毒。在生活中盲目相信自己的以往经验并错误地认为吃剩饭菜应该出不了问题,这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储藏蔬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一般会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而增多。有学者提示:老百姓常常把冰箱看作保险箱,认为把饭菜放进冰箱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但实际上时间长了,亚硝酸盐的含量仍然会增加。天气热时,隔夜的饭菜更易受到细菌污染,容易引发胃肠炎、食物中毒,不宜食用。“隔夜菜”不仅指剩饭、剩菜“过了夜”,筷子、空气中细菌入侵,都会导致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一些蔬菜本身就带有毒素,比如未煮熟的四季豆、发芽的土豆等。所以,尽量不吃“隔夜菜”,按照食量烹饪。同时,在制作食物过程中,尽量避免细菌的污染。


    健身器材成孩子梦魇

    一名5岁的儿童在健身器材上玩耍时意外身亡,悲痛不已的家属将安置健身器材的单位告上法庭。据报道,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与其他两个孩子在某学校教职工家属楼健身器材区的荡椅上玩耍。玩耍过程中,其他两个孩子先从荡椅上跳了下来,随后这名5岁儿童也跟着从荡椅上跳下来,此时荡椅处于失去平衡、剧烈摇晃状态,跳下来的孩子一时躲避不及,头部被卡在荡椅与地面之间,造成颅脑损伤当场死亡。
    面对接二连三的类似事故报道,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小区,发现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几乎都是按照成人标准来设计的,有很多小朋友把这些器材当成“玩具”,喜欢在上面玩耍。不少家长的看护意识薄弱,认为可以放心地让孩子独自在健身器上玩耍,不需要特别照看。在隆基新城小区内,记者看到一名小女孩正在一部漫步机上玩耍,女孩的妈妈则在一旁和朋友闲聊,全然不顾还在玩耍中的孩子。在小区内的健身器材旁,有温馨提示牌,上标有“注意事项”,第一条写着“十二岁以下儿童请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使用”,现场的健身器材上可以看到对应的器材名称、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但仍然有小孩子独自在上面玩耍。在场的一位妈妈说:“我觉得三四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照看,大一些的孩子独自玩耍应该没问题。” 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真的是“危机重重”,一不留神就会受到伤害。作为父母,都不遗余力给孩子最好的,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当意外发生,就是一场梦魇,一切都成了泡影。
    现在很多小区的绿化环境和健身设备都比较齐全,很好地满足了居民的活动需求。孩子自己去玩,家长在附近聊天,是普遍现象。但家长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不要把健身器材当玩具。小孩儿好奇心重,家长一定要时刻留意,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玩耍,并按照锻炼说明书进行锻炼,以防意外发生。
    目前,小区的健身器材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设计、安装的,儿童身高矮、力量小,使用时很容易发生手脚被卡,或者意外摔倒等事故。在儿童玩耍时,家长一定不要疏忽,必须在旁边监护,严防利民设施变成“杀手”。特别是切忌使用损坏的器材,在发现器材有损坏,或看到贴有“禁用”标志的器材时,千万不要再盲目使用,发现器材损坏时,可以向社区等相关负责部门报告情况。


    小女孩在漫步机上玩耍不幸身亡

    如今小区内普遍安装供住户用的健身器材,虽然便利,但也给孩子安全带来隐患。由于家长疏于照看、使用不当等原因,小区健身器材造成儿童伤亡的意外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前段时间,武汉就曾发生这样一则令人心痛不已的事儿。一名女孩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玩耍时发生意外,不幸身亡,该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文中写道:三个孩子一起玩耍,后来只有两个孩子回家。王先生,也就是死者爸爸意识到不对劲儿,第一个跑了出去。到了操场,他看到女儿悬挂在健身器材上,双腿夹在推揉器的钢管支撑上,斜挂在中间的立柱上,一动不动。他立即上前把女儿抱下来,看到她嘴里流口水,裤子湿了,两个鼻孔冒着红色血泡。送进医院抢救3个小时,不治身亡。当天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显示,女孩心胸部挤压伤,呼吸循环衰竭。事发后,王先生通过监控录像看到,她当时在健身器材上玩了一下,身体突然一歪就再也没有起来,两个小姐姐在玩别的健身器材,察觉不对后,回家告诉了大人。
    记者发现,其实很多器材的注意事项上都写着:儿童使用时,应有成年人监护。那么,到底谁该承担责任呢?家长监护职责缺失,是否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呢?


    大爷跨栏不慎摔倒在车流中

    跨越护栏行为不仅影响城市市容,也容易引起交通事故,有很多时候,就有因为跨越围栏而引起的人员伤残和车辆追尾交通事故。试想,机动车道上突然窜出个人来,司机也会受到惊吓,如果处理不当,会撞着旁边的车或造成后面车辆追尾,或造成车毁人亡。所以对违反交通法横跨护栏、横穿马路的行为,不可小觑。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闹事街头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位老人过街也许是贪图方便,直接穿过车流在道路中间翻栏杆,谁知一个踉跄,老人摔倒在地。还好,在这紧急关头,正在该路段执勤的交警发现了这一幕,才避免悲剧发生。这样的行为真的太危险,在城市主干道,事发时路段车流量大,从报道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辆辆汽车几乎是贴着倒地的老人行驶。其实,我们身边像这位大爷这样无视危险乱穿马路的“高手”有很多。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市民跨越护栏过马路,就是因为中间没有一个合适的出口,都想舍远求近才冒险的。他们也知道跨越护栏很危险,但是有时候时间太紧,路上的公交车又不是很多,为了能赶上公交车,也都顾不了那么多了。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时,应当走人行横道,在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而一般作出这类危险行为的人有两种心态,首先,就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小心一点儿是可以避免危险的。其次,没有过街天桥,行人走路绕远嫌麻烦。不过不管怎么样,安全第一,不能拿生命当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