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演绎“医德仁术”

大爱演绎“医德仁术”
本报记者 于芯

 

    初见冯桂华,是在市中心医院门诊循环心血管内科的办公室,她正微笑着与一名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交谈。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面容慈祥却神色严肃的冯桂华主任脸上,她一边询问,一边在电脑桌前仔细认真地查看患者病历和治疗方案。
    “您感觉心脏怎么不舒服,有什么症状?”“从心电图上看,您现在恢复得很好,回家后要注意休息,按时复诊……”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冯桂华接诊了近十名患者。记者与冯桂华简单寒暄几句说明来意后,她便客气地说:“请您稍等一下,还有几名患者正在等待就诊……”刚忙完工作,冯桂华轻轻地揉着肩膀,炯炯有神的目光掩盖了身体的疲惫。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她笑着告诉记者:“不好意思,门诊患者看病不能等,只能让你久等了。”戴着一副眼镜,脸上时刻挂着慈祥笑容的她,让记者忽然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温暖。
    今年66岁的冯桂华毕业于白求恩大学医疗系,从医41年,擅长心血管内科各种疾病,对疑难病症有着丰富的诊断经验。2009年,退休的冯桂华被市医院返聘,现就职于该院循环心血管内科兼内分泌、疑难杂症会诊中心专家门诊工作。几十年来,冯桂华潜心医学研究,凭借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医治了无数患者。“温和、亲切、细致、有耐心……”,这些让人心里暖融融的字眼,是除了“医术高超、医技精湛”以外,患者和家属夸赞冯桂华最多的词汇。
    从医多年,冯桂华感觉到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患者心中的希望,所以必须要有爱心、常怀慈悲、仁爱。对她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看见患者健康,她因那种心情激动而满足。“对患者永远心怀仁爱”,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工作中,人家看病收钱,冯桂华看病往外借钱,因为她从不拿患者当外人。每当患者看病兜里现金不够用,她都慷慨解囊主动帮助患者垫付药费。冯桂华说:“只要真心相待,医生和患者可以成为相互信任和托付的朋友。我相信我的患者,他们也从来没有失信,我们之间有本良心账。” 其实,到医院求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冯桂华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东辽县足民安兴1组村民李秀莲患有结核性心包炎,生活本就贫困的家庭,为给其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得知情况的冯桂华,一边为患者治病,一边安慰其安心治病养病,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帮助其垫付医药费和捐款,帮助李秀莲一家渡过难关。如今,李秀莲康健后不忘冯桂华的恩情,经常打电话感激她说:“冯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让我重获新生,而且医德更是高尚,我们一家人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如今,在东辽县足民安兴1组,冯桂华的名字远近闻名,村民对她的医德医术赞不绝口。
    作为一名从医40多年的医者,多年来,冯桂华兢兢业业,对待病人如亲人,始终把医德作为行医生涯的灵魂。“我就是离不开患者,舍不得、离不开这张办公桌。”朴实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冯桂华心里的想法。多年来,冯桂华婉言谢绝高薪聘请的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一坐诊就是9个小时,平均月接诊量900余人,经常废寝忘食。今年4月16日傍晚,下班回家的冯桂华刚打开家口,就突然晕厥,从楼梯滑落摔倒,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诊断为肋骨骨折。手术后的冯桂华,心里一直记挂着患者,休养半个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领导和同志劝她休息,她很认真地说:“这不是什么大病,我好得差不多了,没那么娇气,现在医院患者多需要人手……”
    大医精诚,尚善至美。41年来,冯桂华用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播撒希望的种子,绽放璀璨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求恩精神,用全部的力量发扬着精益求精、救死扶伤、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光和热,用真心演绎“医德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