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 不要不告干成事儿

    整修机耕路、治理通天沟、成立中药材合作社——新一届沙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干了三件事儿,共建新农村,勇闯致富路。


不等不靠 不要不告干成事儿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夏景明

 

    机耕路是农业农村生产重要的基础设施。少了机耕路,农民作业安全无法保障,农村全程机械化也实现不了。
    2017年10月,面对多年被农民侵占被占、雨水冲刷、沟壑纵横、狭窄难以通行的机耕路现状,新任东丰县三合乡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钟立才不信那个邪,带领班子成员一起拍了桌子、下了狠心,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对本村30公里长的机耕路进行彻底整治,让机耕路不再“老大难”。
    钟立才刚当选沙河村党支部书记那会儿,村“两委”班子缺想法、缺干劲,自身内耗严重,干啥事党员群众都不支持、不买账。钟立才骨子里也有一股犟劲儿,越是软弱涣散,越要强筋健骨。通过组织全村党员、村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召开专题会议,与党员群众交心谈心,先把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力量招法儿凝聚起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村里的一些重大事项,让党员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看得见”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自身有了存在感、责任感,就会想办法、找机会给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党员是一面旗帜,群众看的就是这面旗帜。在整修机耕路时,由于占了部分村里党员群众的地,村干部就一家一家的拜访党员群众,说带动、做表率,变着法儿的做思想工作。整治机耕路占了4组党员赵立坤7根顺垅,约5分地,赵立坤带头无条件清理,不要一分钱补偿。为节省支出,在整修机耕路时,所需的人工都由村党员义务出工,村民们服气地说:“党员确实和咱不一样!”单靠乡、村两级干部整治机耕路是办不成的,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大家的事大家来办。村党支部牢牢抓住种养大户、致富能人、青年乡贤、家族长者等群体,在一次次“民主议事”中,不断激发村民作为村集体一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随之,一些身强力壮的村民主动要求承担任务,带上锹、镐配合施工,遇到清理占地的事情,还主动替村干部做起村民的思想工作。
    机耕路治理过程中,村党支部结合土地确权收回被侵占的机耕路用地,通过村民小组协商,定下按土地面积让农户出资治理机耕路,整修30公里机耕路累计使用资金10.6万元,没用上级下拨一分钱。主要路段拓宽至6米+2米边沟,一般路段拓宽至4米+2米边沟,收回违规侵占公共用地120亩,并在路边修建路肩和植树台。清理大小20个垃圾场、处理掩埋垃圾1000多吨、放置10立大容量双筒垃圾箱10处、更换水毁涵管260多根、路面铺垫工业炉灰50车。在路旁栽种云杉、竹柳等绿化树种4000株,路肩播撒四叶草、蒲公英等中药材美化兼顾经济效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借助强劲的干事成事势头,整治村里曾经臭气熏天的通天沟时,顺利拆迁沿河玉米楼子74个、柴草垛67个、临时厕所78个,清理杂树72棵,全面整治河道2180米,在两侧河岸种植黑心菊、金鸡菊、五彩石竹、蓝香芥等各种花草树木,全部实现绿化美化。
    去年冬闲,村党支部倡导成立了“企业+党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的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流转了256亩土地种植白鲜皮、药用牡丹等中草药和速生竹柳等绿化树种。为有效规避村民投资风险,村党支部决定由6名党员先行先试,率先投资120万元做了股东,净利润的70%作为股东和村集体分红收入,20%作为公积金用于人工费和下一年再生产投入,10%分给贫困户。预计三年能够实现2.5倍净收益,贫困户将在两年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沙河村勤劳致富、敢为人先的民风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