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乒乓人才的摇篮

打造乒乓人才的摇篮
——记西安区政协副主席、西安区乒乓球学校校长刘振国
本报记者 焦红梅

 

刘振国指导小学员练球。 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在西安区一条马路旁有处不起眼的院子,2002年至今,从这里走出13位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冠军,17人进入国家青年和少年集训队。这里,就是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从1982年至2014年,学校连续在九届省运会少儿乒乓球比赛中获得金牌;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县(区)少儿乒乓球比赛总成绩第一名。不俗战绩,缘何取得?这还得从学校校长刘振国说起。
    胸怀梦想,执著追求
    1979年,19岁的刘振国是辽源市煤城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的刘振国一直没有放弃他的乒乓球梦想,他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堆放杂物的仓库作为乒乓球训练场地,组建了西安区第一支业余乒乓球队,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可当时的训练场地那叫一个简陋:45平方米的屋子,地面凹凸不平,连个像样的球台和球拍也没有。怎么办?刘振国就利用空余时间捡来砖头把地面铺平;找人借来一个缺腿的球台;自己动手用胶合板做了几副乒乓球拍。条件虽然艰苦,但丝毫没有影响刘振国打乒乓球的热情,他要为了自己的所求坚持下去,有决心、有毅力。从此,刘振国利用课余和所有节假日时间,组织球队开展训练,每天训练十四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从未间断。刘振国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忘我的精神感染着球队的每一个人,队员的训练也更加刻苦。
    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竞技体育的发展非常快,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生练乒乓球的同时,刘振国还钻研乒乓球技术和知识。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国内、国际乒乓球比赛视频,细心琢磨、研究,学习新技术并融会贯通,在训练中加以实践。
    因材施教,精心育徒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刘振国积极探索训练模式和培养方式。当好伯乐,训中识才。“从孩子锻炼身体的角度考虑,欢迎更多的孩子学习打乒乓球。但在乒乓球招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对那些喜爱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好、有天赋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严格训练。所以,学校每年的招生名额有限,这也是对学生负责。”刘振国坚定地说。
    培养乒乓球人才,因材施教很重要。“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点是不同的,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刘振国对记者说,今年六周岁的刘雨辰学习打乒乓球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刘振国在训练中发现,刘雨辰身体素质好、性格外向、接受能力强,就专门对刘雨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年龄小,刘雨辰还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但在同龄人当中,打球水平很高,是一颗好苗子。”刘振国自信地说。
    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让西安区乒乓球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也积淀了厚重的乒乓球文化和崇高的体育精神。“打乒乓球在我校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也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刘振国说。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秉承“善思、苦练、团结、拼搏”的国球精神,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学校培养的队员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2017年获“许绍发杯”国际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女单冠军;该校赵尚实现了全国少儿“八大杯”总决赛三连冠;在2014年吉林省“乒协杯”少儿乒乓球比赛中,包揽了男女八个单项比赛的冠军;在2014年吉林省全运会比赛中,获女子团体冠军,以及女单和男单冠军。截至今年4月,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共获得国际比赛金牌6枚;全国少儿比赛金牌37枚;吉林省青少儿比赛金牌330枚。
    辽源乒乓,声名鹊起。刘振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乒乓牛人”。2017年,刘振国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也成为吉林省第一所被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两部委评选和命名的国家级乒乓球学校,在国际的知名度更是一路飙升,先后有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少儿小选手到学校交流和学习。
    “2016年投资建设的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将于今年底交付使用。新校区设施先进齐全,不仅可以举办大型乒乓球比赛,还会成为辽源的一大亮点和景观。”刘振国告诉记者,下一步要组建乒乓球职业俱乐部,进军全国职业乒乓球联赛。目前,二期征地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和评估。
    几十年来,刘振国怀着对梦想和事业的追求,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铸就了西安区文化产业的特色品牌。刘振国为家乡增了光,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刘振国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理想和汗水浇出更多更美丽更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