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梅:用泥塑传承关东乡土文化

韩秀梅:用泥塑传承关东乡土文化
本报记者 焦红梅

 

韩秀梅在进行泥塑创作。 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古朴的民居土屋、辛勤劳作的农民、追逐嬉戏的孩童、憨态可掬的动物……个个栩栩如生。一块块不起眼的泥巴,经过韩秀梅的双手变成了精美的泥塑作品。二十几年来,韩秀梅坚守传统泥塑手艺,传承民间泥塑文化,通过言传身教致力于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56岁的韩秀梅出生于东北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韩秀梅的姥爷是一位泥塑艺人,耳濡目染,韩秀梅从小就对捏泥人非常感兴趣,心灵手巧的她总是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捏出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
    1995年,33岁的韩秀梅在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做手工作品的过程中,找到了童年做泥人的美好回忆,这再次激发起韩秀梅做泥塑的热情。从此,她便陷进了“玩泥巴”里不能自拔。“那时候特别痴迷,只要一有空就做泥塑,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看到自己做成的泥塑作品,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韩秀梅爱思考、爱琢磨,她认真钻研泥塑技法,不断加以练习,技艺也越来越娴熟。制成一件泥塑作品,需要十几道工序,从选土到捏制、从烧窑到着色,全部采用原始的纯手工制作。韩秀梅上中学时专门学习过美术,绘画技巧在她创作泥塑的过程中派上了用场,她精雕细刻的泥人总是富有神韵、活灵活现。在韩秀梅创作的组雕《秧歌队》中,人物造型粗犷大气、生动鲜活,舞者甩臂扭胯,打鼓者鼓棒上下翻飞,吹唢呐者忘情陶醉,仿佛一个动感的扭秧歌画面呈现在眼前。
    做泥塑做出了名堂
    韩秀梅对东北民俗生活有着难以忘却的记忆,所以,她创作的泥塑作品都是从农民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八大匠》《老手艺》《老爸老妈》《童年》等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无不透露着乡土的芬芳气息,也生动地体现出韩氏泥塑独有的技艺特点和思想内涵。韩秀梅还注重挖掘民俗人物,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西游记》《林海雪原》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造型都做得惟妙惟肖。
    韩秀梅创作泥塑作品缘于热爱,最初创作的泥塑作品只供自己欣赏或送给亲朋好友。她没想到,做泥塑也能做出名堂。1997年,韩秀梅参加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的美术展,她创作的《三个和尚》泥塑作品竟然获得了一等奖,这给了韩秀梅莫大的信心和鼓舞,也更坚定了她继续创作泥塑的决心。此后,韩秀梅的泥塑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致,她创作的《丰收乐》《老来乐》等泥塑作品在全国获奖,很多收藏爱好者也都非常看好韩秀梅的泥塑作品。多年来,韩秀梅创作了近六千件泥塑作品。其中,《秧歌队》《萨满祭舞》《人参娃》等十套作品获得了吉林省版权局免费给予的专利授权。一位农民画专家曾这样评价韩秀梅的作品:生动、鲜活、朴实,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坚持传承泥塑艺术
    2007年,韩秀梅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推荐下到吉林动画学院雕塑系任教。可她只做了三年便辞职回家,于2011年创办了泥塑工作室,从事她自己的泥塑创作。“我热爱我的家乡,也放不下我的泥塑艺术,创办工作室就是想专心创作泥塑作品,打造具有辽源地域特色的泥塑品牌,将泥塑艺术传承下去。”韩秀梅没有变手艺为摇钱树,而是一直坚持对泥塑艺术的追求,她用泥土捏出了人间百态,捏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捏出了对关东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2012年,韩式泥塑被评为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两年,韩秀梅不断创新,创作了很多质地坚硬、色彩艳丽的彩陶作品。她创作的两件1.2米高的泥塑作品《关东人家》已烧制成陶,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现在,韩秀梅正忙着编辑一本韩秀梅泥塑作品集,用图片和文字展现泥塑的艺术魅力。韩秀梅说:“做泥塑很辛苦,不为了挣钱,就是喜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传统泥塑民间艺术能代代传承,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