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大国工匠”

身边的“大国工匠”
——记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焊工丁照民
本报记者 焦红梅

 

丁照民传授徒弟技能。 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身着蓝色的纯棉工作服,脚上一双绝缘鞋,戴上一副焊接专用手套和一个防护面罩,还有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就是工作中的丁照民。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一股韧劲,严谨专注,还要敢于创新。”对于工匠精神,丁照民有着自己的理解。从普通焊工到全国技术能手,三十多年来,凭借着一份坚定和执著,丁照民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以精湛的技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一名当代技术工人的风采。
    勤学苦练,成就技术能手
    1986年,丁照民成为泵业分公司的一名焊工。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师傅请教。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丁照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练技。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师父的言传身教,很快,丁照民成了焊接作业的一把好手。在省、市技能比赛中,丁照民更是多次夺冠。平日里,丁照民还自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热处理知识,学习钳工和铆工技术。几年下来,丁照民成了名副其实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他就是技术专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敢于担当。这些年为公司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提起丁照民,安全生产部部长刘明杰赞不绝口。2016年,公司试生产的一款重型车用水泵产品,由于壳体铸造精度高、腔体复杂,且铸壁较薄,导致在加工过程中废品率居高不下。丁照民主动请缨,进行攻关,终于摸索出一种适宜此种产品的焊接技术,把焊接成功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仅一批次的产品焊接,就为公司挽回了近10万元的经济损失。
    多年来,丁照民运用焊接技术先后修复了德国、日本加工中心等国内外设备十余台,解决了进口设备冷却电机损坏、法兰刀架断裂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不仅为企业节省采购和维修费用近千万元,也打破了以往维修洋设备只能等外国专家来操作的固有观念,积累了经验、破除了垄断。
    开拓创新,秉承工匠精神
    丁照民不仅是有名的焊接高手,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2012年,公司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针对加工设备防护器具不完备,切削过程铁屑乱飞、烟尘弥漫、噪音刺耳等问题,丁照民自行设计制造了专用清洗机、工装卡具卸压消音器、数控车床冷却液除尘器、机床防屑装置等设备300余台,不仅为公司节约了100多万元的资金,也极大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减少了噪音和污染。他又根据生产需要,为气泵车间的缸体班组和曲轴箱班组专门设计制造了2条工件周转流水线,不仅一次性为公司节省设备采购资金20万元,还防止了工件周转损伤,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日本三菱加工中心的螺旋排屑机构故障频发,从国外采购一台设备至少8000元,发货周期在两个月以上,成为严重制约生产的瓶颈。怎么办?丁照民就找来废弃的排屑机构做样件,测绘、画图、分析材料、一遍遍试验。在徒弟的协助下,用了不到400元的制作成本自行设计制作了螺旋排屑机构,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的排屑机构,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紧接着,丁照民又一鼓作气连续制作了8套排屑机构。
    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想干事,也能干成事,丁照民是当之无愧的“工人发明家”。
    甘做人梯,以“传帮带”为己任
    丁照民不仅在科研上不断挑战,在“传帮带”中也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技能一一传授给更多的人。他所带的本单位多名徒弟在省、市技能比赛中均名列前茅,并且都已取得电焊工高级技师资格。
    2010年,丁照民受聘承担辽源市技师学院的教学指导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带出了400多名优秀学员。丁照民说:“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多培养一些年轻人,帮助他们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2014年,丁照民承担了“辽源市首席技师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他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经验交流、立项攻关。同年,“丁照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辽源技师学院,这是中国首个在技师学院建立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作为掌门人,丁照民率各行业首席技师组成团队,广传技艺,破解技术难题,为当地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和技能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丁照民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了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但丁照民仍然“低头”走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从不攀比,从不忘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焊工。
    三十余年坚守企业生产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身体力行,丁照民以自己对焊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展示了一名技能大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