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注入新动能
为振兴注入新动能
——我省推动“数字吉林”建设综述(下)
《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不断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加速涌现,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推动“数字吉林”建设,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努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经济同一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同城市管理和政务服务相融合,同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培育相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智慧农业”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助力农业发展,“数字吉林”怎能缺席?
截至2017年11月,我省已建成标准村级信息服务站4900多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52.4%。四类服务全面落地,累计配置了全国436位涉农领域专家,12316热线电话呼入量300万人次,制播广播电视节目2400多期,群发手机短信91亿条次;益农信息社提供语音服务35万人次,发送短彩信5万余条次,提供便民服务达到30.4万人次,便民服务金额4600万元;举办培训班158场,培训3.7万人次;建设农村电商网店8900多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5.3%。益农信息社通过开犁网成交2.6亿元;通过合作平台淘宝吉林馆、京东吉林馆成交吉林农产品20.3亿元;三农平台PC服务端累计用户380万人次,开犁易农宝手机客户端注册用户52万户,70%的省内农户享受到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
为了让“数字吉林”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涉农领域,我省将继续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数字化重塑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业服务便捷化。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灌溉为代表的精准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应用,推进基于数字技术的特色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推广与应用,实现生产核心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时数据采集和空间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加快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各类“新农人”的互联网创业,重构农产品流通链。完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吉林“农业云”平台,提高12316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农业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畅通销售渠道,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店呈“井喷式”增长
去年“双11”期间,东北袜业园电台平台成交量、销售额双双破纪录,累计接单159万单、销售2663万双袜子,销售额达1.06亿元,是2016年的5倍多,辽源成为名副其实的袜乡。
今年年初,天猫“年货节”活动中,“吉林大米”天猫官方旗舰店及“淘乡甜”官方旗舰店异常火爆。吉林大米品牌产品实现了销量与口碑“两旺”。省粮食局官方销售网站吉林大米网借势推出的促销活动持续引发抢购热潮,吉林大米线上销售形势喜人,吉林“村淘”遍地开花。
同样是在年初,首批跨境电商直购进口商品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综保区监管作业场所顺利通关放行,标志着我省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正式开通运营。
2月初,吉林省电子商务云平台正式上线,我省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又注入了强大动力、增添了新的活力。由吉网传媒主导开发的吉林省电子商务云平台在功能定位上,突出了“吉品打造、助力双创和扶贫帮困”三大功能。开通当月上线商品已超过2000款,全省各市(州)都有企业入驻,产品涵盖了以生态、有机、名优特产品为主的酒、茶、农特产品、工艺品、旅游等多个品类。
据统计,2017年,全省电商交易额4530亿,同比增长达37%。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店呈“井喷式”增长,电商企业达到8000余家。全省培育了10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26个电子商务“双创”示范基地,108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净月高新区、四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长春欧亚e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吉林云飞鹤舞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吉林大米网、中国玉米市场网、辽源袜易网等一批本土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做大,成为我省电商发展主力军,电子商务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
逐步融合政府各部门、经济各领域、社会各方面,“数字吉林”未来可期
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消费,“数字吉林”已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服务民生,我省将继续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健康医疗、旅游、交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普及。推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照明、消防、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社区管理、综合防灾减灾等能力水平。加快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维护、监管和应急保障技术,强化安全生产、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和产品攻关。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化质量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审核、审批和动态管理。重点推进辽源市、磐石市、抚松县等1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长春市、吉林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能医疗、智慧社区等专项工程。在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白城市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云计算中心,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汇聚接入卫生、教育、交通、社保、公用事务等政府服务,实现服务个性化推送。
为振兴注入新动能,我省谋划逐步以“数字+”服务业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为重点的服务业新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加快形成新供给。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冰雪旅游等特色旅游相结合,建设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景区管理平台,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小镇。加强“互联网+文创媒体”探索,继续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演出、数字视频等产品与服务,培育数字文旅龙头企业,打造区域特色文创产品。鼓励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促进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合创新。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推动理念、科技、制度、模式等全面创新,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全面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数字吉林”建设正步履铿锵。 (转自《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