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亮点纷呈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大学生刘强打小喜爱音乐,就业后他总想着再深入学习一下,可经济条件很有限。去年年初,他得知市群众艺术馆有免费声乐培训班后,马上跑去报名……刘强参加的免费培训班,仅仅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按照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要求,2013年以来,市文广新局在文化惠民活动上推出新举措,创新开展了“农民文化月活动”。组织开展了艺术团体到全市各乡(镇)进行巡回演出、农民工电影专场、 “送文化套餐进贫困村”、“送文化到基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期间,市博物馆、矿工墓全年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群众20余万人(次);市图书馆全年办理图书证近7000个,接待读者20000余人(次),借阅图书38000册(次),全部实现免费;市群众艺术馆从去年3月初开始陆续举办了多期声乐、美术等各类免费培训班50余(次),受益群众2000余人。全面实施“文化惠民”计划,全市有30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农村文化大院200余个,新增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10个。市县剧团完成送戏下乡200场,送电影下乡6216场。
    在专业文化及群众文化工作中赢得荣誉。“庆祝辽源建地级市30周年暨第三届东辽河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采取社区文艺汇演的方式,既符合节俭办会的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县(区)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受到市委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群众文化普及开展形式多样。举办“辽源市首届社区迎新年文艺联欢会”;春节期间,开展了大秧歌表演、“送文化进社区”和送春联下乡活动。
    文艺舞台精品创作推陈出新。舞台艺术著作《放歌辽源》和二人转《范中华当官》荣获首届“东辽河文艺奖”;单出头《新媳妇过门》、二人转《两老头较劲》、根据我市今年抗洪救灾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的情景剧《生死半小时》在省第六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优秀节目评比中,分获两个一等奖、一个特别奖;情景音乐剧《寻梦东辽河》参加全省转制院团改革成果展演,获得省优秀剧目演出二等奖。
    在文博图工作上拓宽思路。博物馆工作实现了开放性办馆,拓宽文物藏品征集渠道,征集到民间文物藏品近百件;举办国内知名书画家辽源采风笔会,120余件作品(价值约360余万元)全部无偿捐赠作为博物馆永久馆藏;与四平战役纪念馆、白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关东名家书画作品巡展”,展出三地书画名家作品96件。矿工墓陈列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首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保护规划;龙首山古城、工农古城、七一古城划定了文物保护区“红线”,制作树立了10余块省级文物保护公告牌。
    一年来,市文广新局积极谋划、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圆满完成参加第五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工作任务。“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已经与“菲氏苇影视基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本山传媒集团展会期间已与“刘丹农民画院”预定100余幅价值30万元的农民画作品;“辽源市御丰山宝庄”的产品现场销售达3万余元。关东盛京文化有限公司拍摄了《男左女右》、《七彩田野》,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博纳影视广场、红旗文化广场等文化招商项目经营运行情况良好。同时,还协助建成辽源市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将辽源市特色文化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和销售,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