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河有责 治水有方

守河有责 治水有方
——我市深化“河长制”、实施河流治理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赵强

 

河道清洁工正在装运收集来的河面漂浮物。 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近两年来,我市以实施“河长制”为契机,认真做好防治水污染、恢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等文章,初步实现了河道环境优良、河水水质达标的目标。近日,记者就我市深化“河长制”、实施河流治理工作进行了采访。 
    守护母亲河,助力城市美
    东辽河是辽源人民的母亲河,东辽河水质环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河面上总有打捞船只穿梭,船上有数名清洁工,他们被喻为河道“清洁师”,负责清理漂浮于河面的垃圾,守护一方碧水安全。
    6月27日上午,记者从人民广场蓝色的“河长公示牌”走过去。站在东辽河拦河闸而望,河面上汇聚的河水快乐地流淌,河岸绿树成荫伸向远方,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呈现在记者面前。
    当日上午9时,在一阵阵马达的轰鸣声中,两艘蓝白相间的全自动打捞船从远处缓缓驶来,船尾泛起浪花片片。打捞船在水闸边墩缓缓停稳后,几名身穿橘色马甲、脚穿高筒雨靴、手戴棉纱手套的河道清洁工手持着一把把柄叉和网兜,将一路“捕获”的河道垃圾,一铲一铲地运上岸边的一辆外运车,其中有塑料瓶、树枝、秸秆和其它垃圾。
    “这一平铲的垃圾就10来斤重,装满一车垃圾将近4吨重。汛期一天能拉四五车垃圾,打捞出来的垃圾将运往龙山区寿山镇的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工人们告诉记者,往往一捆树枝、一个塑料袋,被水浸泡后,重量就会成倍地增加,所以打捞水面垃圾,做起来并不轻松。
    “河道保洁现在是常态,但是近来我市进入汛期,持续降雨,将上游的树枝、秸秆等垃圾杂物冲洗到坝前的水面上,工人们的清理工作时效性强、危险性高、难度也很大。”市河道堤防维护处处长王为民介绍,今年4月初开始,市河道堤防维护处启动3艘打捞船、1辆垃圾外运车,安排9名专职人员组成打捞组每天全天候巡河清理水面及河岸垃圾。“夏天汛期,只要一遇大雨,河里的漂浮物便会增多。有时打捞垃圾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6点才结束。”王为民说。
    “东辽河的保洁工作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的重要一环。”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董洪奇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东辽河保洁力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坚持每天巡查、清理水面河岸,确保东辽河河道环境干净整洁。
    微风和煦,空气清新,漫步东辽河畔,小路蜿蜒,市民络绎不绝。“如今的东辽河水面清澈,两岸干净整洁,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健身的好去处。”家住教师新村小区的市民张红霞有感而发,沿岸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大家有目共睹。不仅如此,因东辽河水质和沿岸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岸边的蚊虫也比原来少了许多,来这里乘凉休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东辽河水质和沿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是我市治水兴水的一个缩影。大梨树河、渭津河、灯杆河、拉津河、仙人河……一幅水清、岸绿、惠民的生动图画正徐徐展开。
    推行“河长制”,生态新形象
    当日,记者驱车途径人民大街,沿301省道来到建新拦河闸的所在地——龙山区工农乡建新村。
    蓝天白云下,夏日的建新拦河闸河面像一个静静的湖泊,波光潋滟,风光如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对这里最好的写照。
    如今的建新拦河闸已成为调节当地环境的自然湿地,恬静地流淌在建新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龙头山上的绿树碧草,不仅让这座村庄多了些灵动与活力,还给当地村民增添了潋滟的水乡神韵。“搁往年,这么宽阔的水面真是不敢想象。现在水干净了,环境也美了,闲暇时带着孩子来这里踏青是件很惬意的事儿。”42岁的当地村民李春生乐呵呵地说。
    随后,记者又驱车来到位于辽源北环处的西孟东辽河大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处青山叠翠,连绵起伏,近处河畔绿树成荫,河水蜿蜒流淌,秀美的风光让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
    “以前到了这个季节,时常会看到一些漂浮在河里的垃圾。”市民高畅告诉记者,“通过河道整治以后,这里的水变清了、河变宽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也越来越高了。”当地百姓由衷地赞叹水变清了,堤变绿了,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了。
    美景自是醉人,背后的付出却不得忽视。近年来,我市从“河长制”的落实到水污染专项治理,一件件铺开,一项项落实,打了一场场漂亮的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如今,我市众川河初步形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制订出台了《辽源市河长制市级会议制度》《辽源市河长制信息报送及共享制度》《辽源市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辽源市河长制督办督察制度》《辽源市河长制工作市级验收制度》等“河长制”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河道“河长制”管护制度,组织制定“一河一策”,推动河道保洁、排污口封堵、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水质改善、长效管理等各项工作。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我市还围绕河流面貌与保洁、水域状态、水域岸线管理、基础设施管护等七个方面34个巡查项目进行逐项巡查,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38个。其中已立行立改35个,其余3个问题,即仙人河上游个别养殖场粪便直排问题、梅河橡胶坝工程进展问题、白银河白云新城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目前有关县(区)正在积极整改中。
    在此基础上,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障水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切实落实河湖治理保护责任,我市积极实施河道垃圾清理、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清理非法采砂行动、开展河道插柳栽植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保洁“一体化”、仙人河污水拦蓄提升工程、水源地保护整改措施等“七大工程”,空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逐步得到控制,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成为惠及百姓的最大民生。
    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河道垃圾17万余吨,拆除沿河直排厕所3141个,沿河新建标准化垃圾池(箱)1804个,建防护网(桥涵护栏)5620米;新建化粪池等粪污处理设施454座;共清理非法采砂点56处,依法取缔两处大规模非法采砂场,处理非法采砂案件1件;共插柳527.65万株,进一步加强了东辽河及其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能力。
    “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对其负责。全面推行‘河长制’就是要让全市每条河都有责任人,出了问题一追到底。”市“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全市已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河长工作网络和责任体系。共任命市级河长15名,县(区)级河长56名,乡(镇、社区)级河长168名,村级河长474名,并设巡河员654名,保洁员941名。“河长制”实施范围覆盖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河流。市、县(区)全部成立“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河长制”组织协调等工作。
    “守河有责、护河有策、治河有方。”伴随着“河长制”、河流治理的落地生根,辽源域内河流悄然发生变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线条再次勾勒出辽源的如画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