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微信“朋友圈”到底有多“万能”?

“万能的”微信“朋友圈”到底有多“万能”?

 

    在当下,人们每天离不开的不是钱,而是手机。手机功能除了日常的接打电话外,应用较多的要数微信。人们应用微信更多的不是聊天,而是刷微信“朋友圈”。微信 “朋友圈”常常被人们称作是“万能”的。“请大家帮忙投一票,胜败在此一举,谢谢啦”“帮忙点个赞,攒够50个赞,我就能免费领取礼品了”“妹妹的店,有需要的加她微信”“万能的朋友圈,想在XX附近租一套房子,50平方米左右,一室一厅”“男,27岁,个头1.78米,本地人,独生子,某银行工作,以结婚为目的,欲寻身高1.60米左右、相貌较好、30岁左右女子”……除此之外,强大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还有很多人发表励志的“心灵鸡汤”、生活常识以及各类知识微信。“朋友圈”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万能的”微信“朋友圈”到底有多“万能”?

    微信“朋友圈”能实时与朋友互动

    我市自由职业者梁女士是个“85后”,虽然不做“微商”、不“集赞”,但她却手机不离手,随时随地刷微信“朋友圈”。只要是朋友发状态,无论是一天多少条,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点赞”、评论甚至帮忙转发。同学发微信“朋友圈”秀恩爱,她评论:“你这重色轻友的家伙,把我们这些老同学都忘了吧?”朋友发微信“朋友圈”晒娃,她先“点赞”再评论:“你家大宝真可爱,抓紧再要一个二宝吧。”朋友发微信“朋友圈”晒自制美食,她同样要“点赞”并评论:“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的,之前我们怎么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请我们去你家,做给我们吃呀?”如果有朋友晒个到国内外旅游的照片,她更要加以评论:“什么时候走的啊?那里好玩吗?要是好玩,下次我也去。”
    除了给朋友“点赞”评论,她也很享受朋友们对她的关注。与男友约会,晒个恩爱合照;和闺蜜聚餐,要晒一下姐妹和美食;感冒吃药或打针了,她也要可怜楚楚地发一下微信“朋友圈”:“宝宝生病了,宝宝难受……”到亲友家做客,如果家里有三五岁的小孩子,那她更会母爱泛滥地和人家的孩子疯狂合照,然后直接发微信“朋友圈”:九张照片并配上“宝宝可爱”等文字。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她经常在手机的陪伴下进入梦乡。有好几次,朋友因有急事在较早或较晚的时间给她打电话。每次都是响了两三声就接通了。她说在睡觉,但是手机一直在手里……不难看出,她应该是经常睡前玩手机,玩着玩着就睡着了。
    在她看来,微信“朋友圈”是朋友之间很好的互动平台,让如今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们能在这个平台上,实时联系、互动。她认为就算很久不见面,但是也能经常在网络上保持联系,了解彼此的现状。


    微信“朋友圈”能找到“自信”

    在微信“朋友圈”,要问哪类内容最多,“晒自拍”应该能排前三名。花季少女晒,轻熟少妇晒,中老年阿姨也晒。不仅如此,一些年轻小伙儿也愿意晒自拍。花季少女会晒“非主流”造型的自拍照,或穿着“嘻哈”桀骜不驯或嘟嘴、卖萌,感觉自己在引领潮流;轻熟少妇或穿金戴银或抱娃自拍,努力晒出幸福秀出美;中老年阿姨晒出的照片多半是衣着靓丽,翘首弄姿的旅游照或以风光为背景的照片;而一些年轻小伙儿晒的自拍照则多半给人以酷帅的感觉,照片背景多半是私家车或是休闲场所,努力想表达自己的“成功”形象。
    记者微信“朋友圈”中也有一些人愿意晒自拍照。刚买车的在车上拍,刚搬新家的在家拍,刚买套新衣服更要认真化上精致的妆容再找准角度认真拍,脸色、皮肤、胖瘦、眼神等永远都是最佳状态,从照片上看,个个都是帅哥、美女,颜值爆表。不得不说,这样的照片,别人看了确实“养眼”,并可以增加个人自信指数。


    微信“朋友圈”能汲取知识、传播正能量

    微信“朋友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传播广、速度快。对于一些生活、工作有帮助的知识或需要广泛关注或帮助的紧急事件来说,它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发挥。
    记者的一个同学结婚两年,婚前是父母的“小公主”,在家基本不做家务,做饭更是零基础。但现在,结婚两年的时间里,她摆脱了曾经的“公主病”,不仅家务做得有条不紊,同时,还做得一手可口的饭菜。一次,朋友们夸奖她变化大、进步快时,她向大家透漏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她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细心搜集朋友们发表的关于生活小窍门以及做菜的知识,边学边做。
    2017年2月13日,正月初六,就在大家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时,我市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12岁男孩坠楼后奇迹生还急需筹集治疗费”的信息刷屏,并得到了全市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坠楼男孩是我市某小学的学生,大年初一晚上在我市某小区家中意外坠楼,因伤势严重从辽源转至长春治疗。其右尺桡骨骨折、左股骨干骨折、右踝骨关节骨折、骨盆骨折,虽然有望完全康复,但需及时手术治疗,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由于家境贫困,他的家人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因此,市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募捐活动,并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面向社会征集善款,帮助筹集治疗费用。消息发布后,爱心志愿者协会相关联系人的手机几乎被打爆,电话中有核实情况的,也有询问地址和捐款方式的。短短几天之内,仅通过志愿者协会募捐信息捐款的人数就超过数百人,金额达到了十余万元。参与捐款的,除了辽源本地的市民外,也有远在国外、身在他乡的辽源籍人士。男孩儿所在的小学自发捐款的同时,我市另一所中学也迅速参与其中……2月15日,男孩儿在吉大一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一条刷爆微信“朋友圈”的爱心接力,挽救了一名坠楼孩子的生命,唱响了辽源大地的温情之歌。
    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求助信息,彰显社会大爱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生死速递,跨国运送救命药拯救患癌女护士”“男子为寻子骑烂摩托车微信‘朋友圈’助父子重聚”“8岁女孩独自搭公交迷路,爸爸在微信‘朋友圈’找到女儿”等这些都是曾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微信“朋友圈”正能量。


    微信“朋友圈”能拉票消费做广告

    投票,原本是指选举人使用自己选举权利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对参与投票的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如今,很多的评比或选举活动,都会有微信平台投票一项,在规定时间内,平台的票数将计入被投票人的综合票数,与最后的评比或选举结果息息相关。因此,在微信“朋友圈”我们时常能看到“请大家帮忙投一票,胜败在此一举,谢谢啦”或类似的拉票信息。有的人社交广泛,微信朋友数量多,加之平时表现活跃,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只要发一条拉票信息到微信“朋友圈”,那票数是飕飕地往上升。
    我国的消费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实体店购物,十几年前兴起了网络购物平台网购。近年来,随便刷刷微信“朋友圈”,就能把钱花出去。只要你不差钱,只要你想花钱,微信“朋友圈”的微商们,可谓是你想买什么就有卖什么。现在已经实现了“私人定制”的服务,你需要什么,微商们直接去外地甚至国外给你“代购”。据说,做得好的职业微商可以月入过万元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元。
    俗话说,有卖就有买。想要卖东西就少不了广告宣传。然而,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做自己的产品代言人。最直接、最便捷的宣传方式还是在“万能”的微信“朋友圈”。服装、鞋帽,美食外卖,食品、化妆品代购,医疗美容,减脂瘦身,考试培训,买房、卖房,买车、卖车……在微信“朋友圈”只有想不到的宣传,没有看不到的广告。


    微信“朋友圈”能使人迷失自我

    微信“朋友圈”的多功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也让人体会了很多乐趣。但是,微信“朋友圈”也只不过是一个看似没有“瑕疵”的虚拟世界而已,过度依赖或是沉迷其中,会使人脱离现实生活,从而迷失自我。
    微信“朋友圈”中,很多人会将照片修图美颜之后再上传发布,也有很多人会在非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等环境中拍照并上传发布;从图片上看,个个都是土豪富二代;有一些人经常大量转发他人原创的“心灵鸡汤”和充满了哲学大道理的文章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给朋友以“原创才子”的错觉;还有一些人更是直接“炫富”。有过生日晒生日蛋糕和人民币,然后配文字道:“感谢×××的祝福”的,也有晒别人给自己微信转账或是支付宝转账截图的,更有表面看发表的是自拍照,实则是想通过照片背景告诉朋友,他(她)所处在的环境。比如,豪车、豪宅内,以及国内外的风景名胜区……
    据相关心理专家介绍,调查显示,生活中有73.4%的人拍照后会修图,让照片变美且无瑕疵。所以说,照片中长得再美,现实中不一定是天然的美女帅哥;喜欢“炫富”的人并不一定是富豪。1000元钱摊开拍照,看上去也很多。豪宅、豪车内拍照,不一定是自己的房和车。通常意义上讲,真正的富豪没有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炫富,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更喜欢低调的生活。所以,长期沉迷微信“朋友圈”的各种“美好”中,会让人逐渐难以接受现实和迷失自我,沉迷于“美丽假象”,不敢以真面目对人,会极大地导致自卑和挫败感。


    微信“朋友圈”能侵蚀健康

    “人生可以不吃饭,但手机必须要有电”。2017年,某电视综艺节目中,一个讽刺“手机一族”的小品,将手机对人身健康的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小品虽然只是一个艺术作品,但却实实在在地将现实中的事例融入到作品中。现实中,“手机一族”虽然没有小品中那么夸张,但因为每天频繁刷微信“朋友圈”或是长时间玩手机其他应用软件,导致年轻人肩颈、脊椎、腰椎、视力等严重受损,提前患上“老年病”的现象已经不在少数。
    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健身主题会所的教练主管、ACE美国运动委员会国际认证的高级私人教练马笛。他从运动健身的专业角度给出了预防及改善身体亚健康的建议。同时,记者也从这个24岁小伙子身上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初见马笛,这个身高1米85的小伙子给人以阳刚中带有严肃、严谨中带着认真的印象。可以说,他是在“百忙之中”接受的采访。访谈中,马笛针对当下年轻人“手机病”“低头族”等导致的亚健康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同时,也给出了专业的指导建议。他说,他们会馆的5000名会员中,70%的人都曾是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久坐伏案或玩手机出现的上交叉综合征也叫圆肩驼背,既影响体态又造成肩颈的劳损。女士还会出现骨盆前倾腰椎曲度变大,即下交叉综合征,不仅会致使长期腰肌酸痛,还会因为淋巴代谢堵塞影响正常代谢功能,而使整个身体比例严重失调,多数人是上半身细,下半身粗;后倾腰椎生理曲度会变直,会出现弯腰痛,骨盆前移,整个胸锥曲度会变大,驼背更加严重,从而身体会出现后仰痛、旋转痛、低头痛等症状。轻则会感觉身体不适、疼痛,重则可以致瘫、致残。马笛虽然身为高级健身会所的高级教练,微信好友中有1400余人并且囊括各界精英,但他深知“手机病”的危害。同时,也因工作原因,没有时间过多的应用手机,所以刷微信“朋友圈”对他来说,是每天比较奢侈的一件事儿。马笛告诉记者,他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近期,达到了每天工作15小时,最多一天上了14节私教课。所以,他平时每天只做三件事儿:吃饭、睡觉和工作;每天的运动轨迹是两点一线:家和健身馆。微信“朋友圈”对他来说,只是分享健康知识和解答会员问题的平台而已。
    结识马笛之后,记者不仅了解了长期做“低头族”给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后果,粗略学到了健身方面的基础知识,看到了别人高薪背后的辛苦,更看到了这位“90后”年轻人的正能量。


    少刷微信“朋友圈” 生活满格电

    手机高频率地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病毒一样,快速席卷而至。在当下,刷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因为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信息和诸多方便。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一个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刷微信“朋友圈”、与朋友互动,那么,他还能剩多少时间用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上呢?
    近年来,一方面是微信“朋友圈”的人气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各新闻媒体及心理专家们对此现象的解读和讨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微信“朋友圈”现象,有现实中缺什么就会在微信“朋友圈”努力晒什么;真正幸福的人都在体会,而没有时间“炫耀”……记者认为,句句在理。
    在微信“朋友圈”一些人每天看着“微商”的刷屏广告,乐此不疲地购买着各种山寨品牌、三无食品、听信谣言、以讹传讹、侧面支持投票网络平台,看着金融诈骗信息,围观别人晒幸福、秀恩爱,损伤着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却还不知道已经被多少人设置了“三天可见”。
    在此,记者奉劝那些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晒娃的朋友,为了孩子的安全,一定要关闭微信“朋友圈”里的“允许陌生人查看的十张照片”功能,以防有人打孩子的主意;奉劝那些每天上班电脑忙,下班手机忙的朋友,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家人和孩子,不要让曾经火遍全网的《爸爸,你再不陪我就长大了》成为现实。同时,也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奉劝那些喜欢被“点赞”的朋友,就算你一天发多条微信“朋友圈”,每条微信“朋友圈”都有上百个“赞”,生活也还是你自己的生活,与微信“朋友圈”无关。所以,发不发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展示多久,都与你的现实生活无关。
    健康生活才能分泌出年轻的荷尔蒙。爱美的女士们兢兢业业地护肤,却敌不过人家勤勤恳恳地生活,再怎么高价的护肤品,也抗不过健康生活方式滋生的底气。你的胶原蛋白流失在日复一日刷微信“朋友圈”的生活中,而懂得健康生活的人,却一点点儿拿回我靠填充也得不到的饱满苹果肌。
    你的美貌,你的健康,你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生活,正在被你过度依赖的手机慢慢摧毁。所以,合理利用手机,适当、适时的发发微信“朋友圈”,千万别作“手机控”了,试着去过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找回曾经那个精力充沛、眼神明亮、活力满格的你。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